池塘成蟹养殖技术

2011-04-10 15:19王钊
黑龙江水产 2011年3期
关键词:养蟹蜕壳生石灰

王钊

(五常市沙河子镇水产站 黑龙江 五常150200)

池塘养蟹是一种新型的河蟹生产模式。由于市场对河蟹需要量的增加,池塘养蟹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省大力推进水产养殖结构调整进程中,河蟹的养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养殖实践探索,在池塘结构、防逃设施、水质管理和饲养投喂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和资料,现介绍如下。

一、养蟹池塘的建设

1、养蟹地点

水源要充沛,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无污染。养蟹池的水位要稳定,水深高于1米。面积为10-20亩,再大一些更好。因为水面大,可供河蟹活动的范围大,减少相互格斗和感染疾病的机会,养蟹池塘的底质以壤土为好,底泥以10-15 c m为宜。

2、蟹池的结构

蟹池以东西长、南北窄、长方形为好,注意四角要成弧形。长宽比一般为3:1。我们一般选择中间深水区,四周浅水区,边上筑堤的蟹池结构。埂顶宽1米以上,坡比1:3以上,深水区面积占池的2/3,池深1.5-2米,水深保持在0.8-1.5米,浅水区面积占1/3左右,水深保持10-40 c m。蟹池的两端设进水闸和排水闸,进水口要设置0.8 c m网目的网片,防水草及较大杂物进入;另设置40目的密眼滤水网,防野杂鱼等敌害卵和苗进入。

3、防逃设施

必须在成蟹池四周建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设施,以防河蟹外逃,一般用水泥防逃墙、钙塑板、铁皮、尼龙薄膜等,从而达到防逃目的。目前大多在堤坝上每隔0.5 m立一木桩,木桩顶端用铁丝连接,然后将塑料薄膜上沿和铁丝固定,下端埋入土中20 c m,堤坝上塑料薄膜高度须达到50-60 c m。

二、蟹种放养

1、蟹池清塘:

在投放蟹种前半个月,干法清塘:每亩用75 k g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带水法清塘:一米深水,每亩用125-150 k g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清塘不仅能杀灭水中有害生物,而且能改善池底土质和增加水中钙的含量,这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池前还要清除池边的杂草,挖出过多的淤泥,以保持蟹池清洁卫生。

2、蟹种的选择、消毒和投放

选择活力强、肢体完整、无病无伤、规格整齐、体色有光泽的一龄蟹。最好每千克100-200只。蟹种入池前要严格消毒,可用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也可用20-40 p p 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10分钟。蟹种的投放时间以4-5月为好。

三、日常管理

1、饲养

池塘养殖要人工投喂,要求动植物饲料搭配,选择浅水有水草处投喂,保证饵料新鲜适口,不投喂腐败变质饲料,投喂饲料要遵循‘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早春放养的时候,由于河蟹越冬体能消耗很大,入池后需要尽快补充营养,所以要多喂些精饲料(多投动物性饲料),这样能提高成活率。将要出池上市的时候即捕捞上市前20天,也要多投喂些动物性饲料,这样能使河蟹内脏饱满,蟹黄蟹膏丰厚,提高商品河蟹品质。中间青就是在生长的旺季里,多投喂青饲料,防止河蟹性早熟,促进河蟹快速生长、蜕壳。投喂一般每天2次,并且以晚间为主,晚间喂全天的70%。

2、水质的管理与调节

水中溶氧达到4 m g/L以上时,河蟹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溶氧降到2 m g/L,河蟹摄食减少;池水p H宜控制在7.5-8.5之间。最适生长水温是20-28℃。

(1)栽培水草

栽培水草是养蟹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水草最好是挺水性、漂浮性及沉水性合理分布,保持相应比例,以苦草、轮叶黑藻、水葫芦、浮萍等品种为宜。水草的栽种面积不可大于池面的2/3,这样可为河蟹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水草不但是河蟹的天然饵料,还可以吸收肥分,净化水质,保证水质清新,提高透明度。水草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中溶氧。水草能调节水温,为河蟹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起到隐蔽的作用。

(2)人工调节

放养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通过摄食浮游生物,来减少池水肥度,调节水质。还可通过调节水深来调节水质,4-5月份水深应在0.8-1米;7-8月份水深应在1-1.2米。常换水和泼洒生石灰是调节水质的好方法。一般在春季每半月换一次水,每次换1/3-1/4;夏季每星期换一次,每次加深30-40 c m。为调节水质p H和提高水体透明度,每月用15-20 k g/亩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3、河蟹的蜕壳管理

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有个体大、体色浅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如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每亩用7.5-12.5 k g生石灰加水化浆全池泼洒。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不需换水。注意: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4、加强防病

河蟹疾病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大力推广河蟹生态养殖技术,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标,使用高效、低毒、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辅助防治,主要药物有生石灰、二氧化氯、强氯精、硫酸锌等。用量标准:生石灰每公顷10-15 k g,化水泼洒;二氧化氯每公顷3 k g,化水泼洒;硫酸锌0.2 g/m3,化水泼洒(均为1 m水深用量)。

5、日常工作

主要包括“六查、六勤”,即查河蟹活动是否正常,勤巡塘,要坚持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查养蟹水体是否缺氧,勤做清洁卫生工作,以改善水质;查池中是否有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生物;查养蟹池塘中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可多投适口动物性饲料,使其尽快恢复体力,增强防御敌害能力;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蟹病;查养蟹池的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保持蟹池环境的安静舒适,不要过多地干扰河蟹的摄食、蜕壳过程。喂饲料、打扫食场要轻,以提高蜕壳蟹的成活率。

四、河蟹的捕捞

一般来说,池塘河蟹的捕获时间要适当提前,成熟比例占80%时开始捕捞,常用地笼捕捞法、流水捕捞法和灯光诱捕法

地笼捕捞法是最实用的捕捞方法。

流水捕捞法是捕捞前,在出水口安一个网篓类渔具,打开出口,使水流动,河蟹即随池水爬到蒌中,一次放水捕不尽,应将池水放到0.2-0.3米时再加水,然后再放水,如此反复。最后池水放干,可人工捕捉。

灯光诱捕法是在蟹池四角安装灯,放一只缸或陷阱,下午将池水放出一部分,使蟹洞穴露出来,晚上河蟹将集中在灯光处爬行进入缸或陷阱,达到诱捕目的。

猜你喜欢
养蟹蜕壳生石灰
养蟹三部曲
陈鸿波
蜕壳的歌唱家
蜕壳的歌唱家
螃蟹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生石灰调理土壤需慎重
东北地区稻田养蟹遇到的瓶颈及发展对策
消毒巧用生石灰
生石灰在水产养殖中的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