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解析与思考

2011-04-11 11:04邹进泰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湖北发展

彭 玮,邹进泰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解析与思考

彭 玮,邹进泰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跨越式发展是湖北“十二五”发展的一面旗帜,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实现经济总量由万亿级向3万亿级的跨越,但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是单纯的“赶超”和“单项突进”的跨越模式,它应是包括工业化过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科技、环境保护、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全面、全局的跨越。

跨越式发展;湖北;发展战略;中部地区

跨越式发展是指跨越常规发展所需经过的某些阶段,直接跳跃到更高的阶段。但其与传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不是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不是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也不是“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是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的模式。[1](P115)因此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实现GDP的跨越,而是包含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十个方面的跨越,是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湖北目前已经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必须认清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把握有利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于自身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从个体和局部的跨越带动整体和全局的跨越。

一、经济总量由万亿级向3万亿级的跨越

发展不够是湖北所面临的最大实际,发展不够关键在于经济总量偏小,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量的扩张,必须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经济总量的倍增式、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湖北省GDP跨越了“10000亿元”大关,由2005年65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800亿元。“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在经济总量上再翻一番,跨越“30000亿元”大关,实现经济总量由万亿级向3万亿级的跨越,经济总量排名由中部前列向全国的前列跨越。

湖北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战略升级任务重,区域结构不协调,城镇化进程缓慢,服务业层次低,面临扩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统筹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克服障碍,实现经济总量的跨越核心在于实现工业跨越,没有现代化完备的工业体系,经济总量的跨越就会落空。关键在于区域结构的跨越,没有省域副中心城市、县级市的大发展,没有全面协调的区域结构就没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无法实现经济总量的突破。动力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变替他人做嫁衣的“加工厂”为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经营。支撑在于人才战略的跨越,只有培养并留住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经济总量。[2](P19)

二、工业化进程由工业化中期中级阶段向工业化后期的跨越

实现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害在工业,湖北2009年人均GDP为22677元人民币,约3228美元,在全国排名18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为22%,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中级阶段。“十二五”时期,湖北工业化进入了中期的加速的成长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预计“十二五”末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在产业体系中所占GDP比重要达到50%以上,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0%以下,跨越工业化中期的后期阶段,实现由工业化中期的中级阶段向工业后期的跨越。

湖北工业属于“重化型”、“内需型”、“制造型”,轻重工业之比基本上在30∶70左右波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仅占全省销售产值的4.3%,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2%,短期内结构调整难度很大。湖北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多年来湖北采掘工业产值只占全部工业的1%-2%,每年需从省外大量调入原煤、原油、金属矿石、木材等初级产品。另外,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将面临融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的双重压力。能源要素供应趋紧,电煤电力平衡难度加大。[3](P49)

要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实现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必须实现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跨越。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推进钢铁、有色、化工、水泥、汽车、建筑等规模经济领域的重点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强做大汽车、钢铁、石化等重点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家电、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抓好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发展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着力抓好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依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一批高技术制高点,构筑一批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实现发展方式向自主创新、创新驱动的跨越。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必须加强项目管理,防止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进入,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百亿以下级到二百亿以上级的跨越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预计达到4000家,销售收入有望达到3800亿元以上,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成长性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有限,农业的种植、养殖的比较优势尚未成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竞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不够日益成为制约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一大“瓶颈”。“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大龙头,实现我省最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由2010年不足百亿到“十二五”末达到200亿元的跨越。

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其一,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与非农户之间的土地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农户长期延续分散、原始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产业基础难以实现。其二,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其三,法律和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要求的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无法形成。

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首先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抓市场研究、市场开拓、产销衔接;其次,龙头企业肩负着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必须在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工夫,在发展中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储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形成“一种原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包括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和提高加工档次,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农业的竞争力。湖北龙头企业要打造能在全国有影响,甚至在世界上也有名气的品牌。龙头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跨越

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服务业也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快速增长期。2006年以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5%,高于GDP年均增长。“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将成为促转变的新引擎。湖北省要力争形成物流、旅游、金融、文化、信息、中介6个增加值或收入过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实现过万亿元的突破,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3%,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一是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二是服务业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

充分发挥武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优势,注重发展“高铁”经济,积极推进物联网建设和“三网整合”,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武汉为核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阳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以精品旅游线路为依托,积极拓展商务会展,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延长旅游产业链;整合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武汉作为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所在地的优势,提升湖北在促进中部崛起中的金融支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业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三次产业融合步伐,实现服务业和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五、区域发展由“一城独大”到省、市(州)、县(市)三级共进的跨越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逐步形成了“一主两副”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2010年武汉市GDP突破5500亿元,达5515.76亿,占全省GDP总量的34.9%。武汉在湖北省整个板块当中处于“一城独大”的地位,武汉市周边城市都与武汉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畸形现状,形成省、市、县三级共进的协调发展局面。

实现区域结构的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困难在于武汉市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投资力度、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都远远优于周边城市。“十二五”期间武汉将着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如不加快实现区域结构的跨越式发展,武汉跟周边城市差距还可能持续加快拉大。导致武汉市不但不能够将一些自身优势因素有效传递给周边城市进行快速发展,反而会加速对周边城市优势资源的吸取能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难度加大。

改变这种不均衡的区域结构,实现区域结构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步伐,发挥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的带动作用,推进宜荆荆、襄十随、鄂黄黄城市群发展,加快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发展;加快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一体化。

六、城镇化率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跨越

全国2009年城镇化率为46.6%,湖北为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目前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要实现城镇化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湖北城镇化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是指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由目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跨越,保持在中部六省领先。在未来五到十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定位每年1个百分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每年定位1.56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武汉城市圈达到65%以上。城镇快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湖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太过集中于行政中心、大城市过于集中于鄂东、部分城市偏离能源交通中心;城镇结构有待优化。武汉市一城独大、大城市数量偏少、中等城市质量不高、小城镇数量过多;城镇化制度安排存在缺陷。重点城镇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征地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滞后、二元户籍制度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缺乏规划和引导。规划水平不高、无规划、不按规划建设、规划修编频率过高;城镇管理水平偏低;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过于依赖土地财政、融资渠道少、拆迁成本高、建设资金管理不规范;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就业、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尚未实现均等化。

湖北实现城镇化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要以发展城市圈(群)为突破口,在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襄十随”三大城市群主体下,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卫星城”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以加快县域以下中小城市城镇化步伐和中心镇扩容为重点,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网络将城乡要素进行配置和组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4](P96)

七、科技战略由“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跨越

湖北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湖北人才规模、科研实力中部第一,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几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下来的传统大工业和相关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创新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必须加快科技战略由“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跨越,即充分发挥湖北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将本地丰富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大产业。实现由过去有科研成果无大产业,到利用科研成果形成大产业的跨越,并创造条件吸引外省科研成果到湖北落地生根。力争形成1-2个在全国、乃至在世界竞争优势突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群。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创新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产业规模小,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只有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的1/3;骨干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缺乏集成联动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趋同现象严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进一步发挥区域科研优势,实现科技战略由“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跨越关键在于加大科技体制环境的创新力度。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加快科研所和科技型企业的改制进程;加大科技政策环境的创新力度;加大科技服务环境的创新力度。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其次,以实施各类发展专项为契机,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的形成,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最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开展期权激励试点。选择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制定期权试点方案,以期权作为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激励。进一步加强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平台融资能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直接投资力度。[4](P124)整合现有政府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设立湖北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

八、环境保护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向源头治理污染的跨越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效应”逐步凸显出来,湖北有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苗头,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再重复发达地区已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十二五”期间,湖北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必须实现环境保护模式的跨越,即由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向源头治理污染的跨越。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湖北省获批全国低碳省试点为契机,以强化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向高效、低耗、少排放模式转变,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增长,不断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环境保护模式的跨越困难在于社会上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另外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心切,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往往把关不严。

实现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大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力度。抓好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对一些重点保护区实行生态补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

九、产品竞争力由中部先进向全国先进水平的跨越

实现产品竞争力的跨越是指企业经营战略由代工经营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变,转变过去为国外、省外品牌贴牌生产,做他们的加工厂的现状,培养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湖北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近年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成功获批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北迎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目前,“湖北制造”竞争力指数为82.43,居中部首位。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将培育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3位的知名品牌,实现由中部先进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跨越。

实现产品竞争力的跨越也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在于近年来湖北省科技投入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一些传统行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大多在1%以下,传统产业科技投入不足,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其次,地区间科技与高新产业发展不平衡。武汉、襄阳两地区集中了全省科技人员的近60%,科技经费的70%,科技信息资源的近60%,而其他区域的科技资源比较贫乏,县域创新发展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及产业规模的扩大。

实现产品竞争力的跨越,进一步增强湖北省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须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汽车电子及新材料产业,形成多个增长极;必须注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必须做到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湖北的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下降,市场占有率下降,其原因是缺乏鄂货名牌。改革之初,湖北轻重工业品牌在国内市场上还有一些叫得响的品牌,现在已销声匿迹,要综合利用资源打造湖北品牌。要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另外,要充分运用湖北人才资源优势,从创新和监管两方面入手,尽心竭力创品牌;必须及时促进品牌产品向品牌产业发展延伸,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向名优企业、行业集聚,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同类产品向名牌产品集中,打造优势企业龙头,使品牌成为产业和区域名片,实现集群式发展。

十、居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小康向富裕幸福的跨越

只有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出发点,才能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才能加速湖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生活水平跨越的含义是从过去仅关注解决温饱问题向追求富足、保障、舒适、文明和公平的高质量生活品质跨越,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比GDP更重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生活水平由小康温饱到富裕幸福的跨越。

目前湖北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民生方面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教育不均衡问题、就业难、增收难、住房难、看病难、交通堵塞、出行不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

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关键在于:其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其二,目前湖北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应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加大就业服务力度。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限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政策,强化创业服务,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创业带就业。[6](P14)其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目前湖北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随着通胀预期的明显抬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难度较大。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其四,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公租房为重点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目标。其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提速轨道交通建设。其六,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郭祥才.跨越式发展新探[J].哲学原理,2006,(2).

[2]魏晓丹.对跨越式发展观的辩证思考[J].经贸论坛,2004,(7).

[3]韩光明.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选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

[4]彭玮.湖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师,2010,(12).

[5]林海.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及其选择[J].探索,2004,(4).

[6]常近时.我国西部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意义和要点[J].参政论坛,2006,(5).

F127(263)

A

1003-8477(2011)05-0063-04

彭玮(1978—),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邹进泰(1961—),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郁之行

猜你喜欢
湖北发展
The rise of China-Chic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湖北宜昌卷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