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构想

2011-04-11 11:04郑敏燕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郑敏燕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构想

郑敏燕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心理教育是落实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心理教育认识不足,忽视心理教育的独特地位,只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从战略角度明确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面向21世纪的心理教育体系。

心理教育;学校教育;大学生

一、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心理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面向21世纪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尽快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劳动后备力量,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21世纪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诸如社会变革的加速,职业分工越来越多,技术更新和转换越来越快等。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的竞争之中。因此,心理紧张、焦虑和挫折感往往困扰着每个人,长此以往,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呈下降趋势,心理疾患的个体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会日益增大。

2.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阶段和发展过程,

人的素质应包括三部分,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等)。生理素质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校的体育是提高学生生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社会文化素质对其他两类素质起主导作用,决定素质发展方向,可通过德育、智育来实现。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它既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水平,又影响着生理素质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德智体等方面,会对心理产生一定影响。正如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所预言,倘若人们的心理都是健康的,那么像爱因斯坦、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将比比皆是。[1](p42)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开展心理教育。

3.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与其他教育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加强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德育的目标之一,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代科学辩证已揭示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各种疾病、生理缺陷等都能影响人的心理,使之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情绪、意志、性格与人际关系,形成不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也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不言而喻,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我的人格特质,不断地对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调控,不断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的教育科研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研究,改善教师的教学心态,是密切师生关系,克服不良教育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优化学生认知,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5.高层次管理的需要。

一所学校师生中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是不良心态所引发的。加强心理学学习、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研究、心理辅导,让师生员工和广大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教育、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心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所学校教职员工都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关于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构想

心理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作为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要把心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中。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面向21世纪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重视它,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把心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中。加强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把这一目标和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心理教育应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由于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心理教育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差异,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关键。

心理教育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首先,心理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育者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成败和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目前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相对较低,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偏差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心理偏差,如偏爱、偏信;二是对教学的心理偏差,如厌教或无所用心;三是对自我的心理偏差,如清高或自卑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关键。[2]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一要增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心理教育要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正确的心理教育观等。二要加强教师自我修养,在自觉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同时,经常剖析自己,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自控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三是掌握心理教育的艺术和方法。

3.遵循心理教育的原则。

心理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它要求实施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教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心理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实现心理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保证。关于这一问题,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为基础原则。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基础。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具体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确定心理教育的目标和重点,选择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是点面结合原则。心理教育既应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既以全体学生的教育对象,又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讲座等普及性活动,又要有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又能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三是学生主体原则。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来谈心理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而又容易使教师的种种努力徒劳无益,从而使心理教育缺乏效能感。换言之,由于在心理教育中,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育成果也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四是整体优化原则。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把它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应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从教育体系来说,心理教育应渗透到教育之中,使心理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要求结合起来;心理教育应寓于各门学科之中,寓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学生活动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工作之中。总之,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未优化心理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学生心理教育。

4.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

教育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活动课、选修课、班团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矫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监控;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教育渠道的沟通,优化环境,整体推进心理教育。

科学地组织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心理教育的内容看,应着力进行以下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进行智力开展训练,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一致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善处人际关系,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既不目中无人,自我膨胀,也不自惭形秽,自我萎缩;学会有节奏地生活,重视用脑卫生;科学地进行心理卫生教育。[3]

以心理教育为载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得以张扬;并使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面向21世纪的合格人才。

[1]吕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2,(1).

[2]董作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维护[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王艳霞,王丽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5,(3).

G520.1

A

1003-8477(2011)05-0174-02

郑敏燕(1978—),女,广东金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自筹课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0CZ015

责任编辑 周 刚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