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英语冠词省略的语义句法分析*

2011-04-12 09:00林立红
关键词:语类冠词二语

林立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引言

冠词属于功能语类,[1][2]在英语句法的线性结构中位于名词(N)的前面,因此传统语法中被看作是名词的定语。表面上看,冠词和数量词、形容词非常相似,都位于名词的前面。三者似乎具有相同的语类特征。因此,对第一语言(L1)中没有冠词的第二语言(L2)习得者来说,英语冠词在其大脑表征中可能具有形容词性质。[3]例如,

(1)a.The boys went there(限定词).

b.Many boys went there(量词)

c.Tall boys went there(形容词)

事实上,上述三句中的斜体词属于不同的语类:前者为功能性语类(即冠词),后者为词汇性语类。二者的区别可以从(2b)中看到。

(2)a.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b.*Book/*Comfortable Book/A Book/Another Book/The Book/That Book/Books.

形容词和数量词在句子(2b)中可以省略,但冠词却不能省略。此外,冠词、数量词和形容词同时修饰一个名词时,冠词必须位于形容词的前面。例如,

(3)a.the same old Books[限定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b.*same the old Books[形容词+限定词+形容词+名词]

c.*same old the Books[形容词+形容词+限定词+名词]

可见,冠词、量词、形容词三者语类不同,句法分布也不相同。本文将在生成语法的框架内对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中的冠词省略或变异现象进行语义句法方面的讨论与分析。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冠词属于语言中的功能语类,冠词习得近年来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从L1迁移、普遍语法(UG)、关联理论等不同视角对二语习得中冠词省略现象进行讨论。[4][5][6][3][7][8][9]现有研究结果表明,L2冠词省略不仅受L1的影响,而且还受制于不同的L2句法语境。研究者提出了“韵律迁移假说”(Prosodic transfer hypothesis,PTH)、“句法误读假说”(Syntactic Misanalysis Hypothesis,SMH)等对冠词省略现象进行解释。“韵律迁移假说”认为,[4]二语习得中的冠词省略是L1和L2英语之间不同的音位表征造成的,话语中虽然没有显性冠词出现,但习得者的内部句法却是“完好”的。句法误读分析假说(the Syntactic Misanalysis Hypothesis,SMH)认为,[6][3]在无冠词的语言中(如汉语),就不存在限定语这个语类。由于L2中的限定语和L1形容词的句法地位相似,所以二语习得者就会把限定语(包括冠词)误认为形容词。这意味着,习得者把L2中的功能语类(英语冠词)当作了词汇性语类(形容词)。对冠词省略的这两种不同理解反映了研究者对习得者二语能力的两种判断。韵律迁移假说认为,冠词省略只是二语习得者在音位加工层面出了问题,但其内部句法却是完善的。[7][10]所以,该假说又叫 “表层曲折缺失假说”(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Hypothesis,MSIH),即把冠词的省略归为表面形态语素的缺失,而习得者的内部语法仍受普遍语法的制约,处于“完好”状态。换句说说,形式上有偏误的L2话语并不意味着二语语法处于缺陷状态(impaired)。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偏误的L2形式表明习得者大脑中的内部句法存在缺陷。[11][12][13][14][15]这种缺陷说被Hawkins&Chan称为“失效的功能特征假说”(the Failed Functional Features Hypothesis(FFFH)。[13]

以PTH、MSIH为代表的二语能力“完好说”把二语习得者话语中的冠词省略或变异看作表面现象,坚持习得者的内部语法是完好的,只要有符合语法的冠词出现,就能说明习得者具有完好的L2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句法“缺陷”说则从相反的思路提出,即使得体的L2话语形式也并不能说明习得者的内部语法是完好的,因为他们仍可以通过一些元语言规则(metalinguistic rules)对冠词进行显性标注。“完好说”听起来很有优势,但却存在无法证伪的问题。而“缺陷”说的一个优点是,L1中有相应功能语类的习得者比L1中没有此功能语类的习得者能更好地习得相关功能语类;对某个功能语类的句法-形态映射失败并非意味着其它功能语类影射也会失败。可见,对同一个实证数据,“缺陷说”和“完好说”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本文将以英语冠词的语义句法为切入点对二语习得中英语冠词的省略现象展开一些讨论。

三、二语习得中对冠词省略的语义句法分析

(一)英语冠词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前文已经提到,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是生成语法框架下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两个重要话题。而L2英语冠词习得能同时反映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英语冠词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对名词短语NP进行有定(definite)或无定(indefinite)的语义/语用标注功能,二是允准名词作为论元进入句法的功能。对第一个功能,the能把任何一个名词短语(NP)标注为有定的NP,a则表示一个可数NP是无定的;如果没有显性冠词标注,则表明NP属于无定的可数复数名词、或物质名词、或抽象名词,如(4):

(4)a.Rose got a car(无定)for her birthday.I wonder what the car(有定)looks like.

Tom gotØbooks(无定)for his birthday.

c.Simon gotØmoney(无定)for his birthday.

例句(4a)中的a表示“无定”意义,而the则表示“有定”意义,它们标注的都是可数单数名词。(4b)中的Ø表示无冠词标注,其后的名词为可数名词复数,(4c)也无冠词标注,money则是物质名词。冠词的第二个功能能够允准可数单数NP成为句法中的一个论元。虽然光秃可数单数NP在汉语普通话中可以直接充当论元,但英语单数名词必须由冠词进行标注之后才能成为论元,例如:

(5)a.I prefer a/the shirt with stripes.

b.*I prefer shirt with stripes.

冠词the和a属于限定语的两个词条,可数单数NP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冠词才能成为论元。Ionin,Ko &Wexler认为,[5]UG决定了可利用选项的范围,在有两个冠词系统的语言中(如英语中的the与a/Ø),冠词的使用具有参数性质:

(6)a.有定设置(Definiteness Setting):冠词在有定的基础上进行区分。

b.有指设置(Specificity Setting):冠词在有指的基础上进行区分。

任何语言都可以从中选择一个参数值,但不能两个都选。有定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预设一个特定的个体存在于NP所指的一个‘集’(set)当中”。而无定则表示把一个体从一个集中识别出来,但没有特定预设(presupposition of uniqueness)。另一方面,“有指”(specific)和讲话人有关,表示讲话人把某个个体 看作具有他所关注的某种“属性”(noteworthy property)。“无指”(non-specific)表示从一个“集”中把某个个体分离出来,但说话人并无意将其与 “集”中的其它个体分离开来。[16]我们可以通过Lyons的例句来说明冠词的有指和无指。[16](P167)

(7)a.Peter intends to marry a merchant banker-even though he doesn’t get on at all with her(有指).

b.Peter intends to marry a merchant banker -though he hasn’t met one yet(无指).

在(7a)中,说话人所讲的“a merchant banker”在现实中是有所指的。在(7b)中的“a merchant banker”则没有具体的指称。所以,冠词选择要受所指可辨性的影响(identifiability of referents)。

现代英语选择“有定性”作为其参数设置的同时,还意味着英语在参数设置时已经把“有指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说,一个有定冠词(the)既可以是有指,也可以是无指;同样,无定冠词(a/an)也既可以有指,也可以无指。如上面例句(7)所示。

(8)a.Joan wants to present the prize to the winner-but he doesn’t want to receive it from her.

b.Joan wants to present the prize to the winner-so she’ll have to wait around till the race finishes.[16](167)

例句(8a)中的有定冠词the具有“有指”意义,而(8b)中的the则是“无指”意义。(9a)中的无定冠词a具有“有指”意义,而(9b)中的a则表示“无指”意义。

(9)a.A dog was in here last night-it’s called Lulu and Fred always lets it sit by the fire on wet nights.(有指)

b.A dog was in here last night-there is no other explanation for all these hairs and scratch marks.(无指)[16](xxx)

同样,萨摩亚语(Samoan)选择了有指作为冠词的参数,这种选择也同时切断了萨摩亚语对有定参数的选择。Chierchia曾把不同的语言按照其名词的论元性和谓词性特征分为三种:[17]第一、NP可以直接进入句法成为动词的一个论元,不需要有任何限定语对其进行标注。如汉语中的“书很贵”(A book is expensive)。第二、NP不能直接进入句法成为一个论元,必须有个限定语来对其进行标注,如法语。例如:

(10)Un garçon/*garçon a achetédu beurre/*beurre

a boy has bought PART butter

`A boy bought butter’

在名词短语必须有限定语标注的语言中(如意大利语),如果限定语直接受一个词汇性语类的c-统领,那么该限定语的显性形式可以删除,即允许冠词以隐性形式出现。第三、混合使用,可数名词复数和集合名词NP可以直接进入句法成为论元,不需要进行D标示,而可数单数名词却需要在D-标注之后才能出现在句法论元的位置上。例如:

(11)a.*(A/the)boy bought*(a/the)book.

b.Boys worked with clay during the art lesson.

Chierchia认为,这三种类型是名词映射参数的三个方面。不需要限定语标注的名词是论元性NP,要求出现限定语标注的NP则是谓词性NP。谓词性NP所在的结构包含了一个功能语类结构(论元性NP却没有)。人类语言对这三种类型(谓项型NP、谓词性NP、混合性NP)的选择有较大的差异。

(二)数量特征与英语冠词的语义句法分析

Chierchia的研究虽然主要涉及名词的语义、NP指称种类及其和论元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他的思路对二语习得中的冠词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NPs具有谓词性质时,NP和标注NP的限定语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即二者之间具有c-统领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NP中心语N的一个不可解特征[uF]和c-统领关系中的一个可解特征[F]之间的一致关系。谓词性NP需要一个与其具有c-统领关系且具有相应可解特征的词条对其赋值并删除N上的不可解性特征。[2](P169)例如:

(12)The boy[D,F][N,animate,masc,3p,uF:]→[D,F][N,animate,masc,3p,uF:F]

(13)Boys bought books.

用Chierchia的话来说,boys and books是具有论元性质的光秃名词。这是否意味着光秃复数名词缺乏[uF]特征呢?我们看到,每个可数名词都有单数和复数两个词条,单数名词因为具有[u F]特征而必须有冠词标注,复数名词却不必标注。我们假设,英语中单数名词特征是不可解特征[u F],而复数则是可解特征。如果名词的“数”可以在与其具有c-统领关系的NumP中实现的话,那么可数名词的[uF]特征也同样可以得到赋值。该赋值要么来自D的一个特征,要么来自“数”的[plural]特征,我们把这两种赋值表示如下:

按照Lyons的思路,[16](P298-301)我们假设D是可解特征[definiteness]的所在地,英语中以the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定冠词a则不属于D的一个例示成分(an exponent of D),而是基数的一个例示(an exponent of`cardinality'),仅标注单数,位于NumP的位置上(Lyons则认为基数和数字有两个不同的投射,即CardP和NumP)。按照Lyons的观点,基数还包括那些无重音的some(sm)、one,以及数字和复数等。所以有定冠词出现的NPs就有(15a)这样的结构;而那些以a、-s、sm、one等出现的NP则有(15b)这样的结构:

Lyons认为,[16](P36)the和a理论上能够在同一投射中出现,因为the能和-s,one同现(The books…,The one person who can do it)。他认为,the和a之所以没有同现是由于音位属性特征使然(blocked by a phonological property):the和a都不重读 ,而非重读形式只能出现在短语的首位置。像the book这样的短语被理解为间接单数,因为该结构中没有出现基数投射。

和可数名词相比,英语中的集合名词似乎没有不可解特征[u F],它们不依赖任何一个与其具有c-统领关系的成份,可直接出现在句法当中。我们可以把英语、汉语和法语中名词的特征标注表述为(17):

(16)英语:count:[N,u F],mass:[N]

汉语:all:[N]

法语:all:[N,u F]

对汉语名词来说(无论是可数名词还是物质名词),虽然不需要一个与其具有c-统领关系的成份对其进行允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名词前面就不能出现数字、指示词、所有格等修饰语。事实上,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也要求数量词必须出现,否则就不合语法。这间接说明汉语属于弱特征语言,在特定句式中也能反映出特征的约束。如例句(18)、(19)所示。

(17)a.好读书 b.读好书 c.书好读

(18)a.*拿上来书 b.拿上来一本书。[18]

在英语这种有两个冠词标注和数量特征的语言中,[definite]是D的一个特征,[singular]和[plural]则是数的特征。有定[Definite]在英语中以词条the来体现,单数[singular]特征则以词条a体现,而复数[plural]特征主要由粘着语素-s体现。英语中的NPs虽然既可以有特指,也可以有非特指,但特指与非特指却不是通过句法编码来实现的,而是受语义或语用作用的结果。同样,在那些选择“有指”[(specific]特征作为参数的语言中,“有定”特征也不是通过句法来实现的,而是根据语义/语用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

N的[definite]特征凸显的是名词的独特性,[16](P8)[singular]特征指认的是名词的单一性(singularity),而非其独特性;复数[plural]辨认名词所指的多样性(multiplicity)。英语中[definite]、[singular]、[plural]这三个特征都有可能对名词短语进行标注。我们假设,N的不可解释特征[uF:]要求一个含有“计数”(`enumerative'value)特征的词条对其进行赋值。所以,(16)可以写为(19):

(19)英语:count:[N,uenumerative],mass:[N]

汉语:all:[N]

法语:all:[N,uenumerative]

上面的计数特征[uenumerative]可以由拥有相关可解特征的词条对其赋值。词条只要具有[definite]、[singular]、[plural]特征的任何一个可解特征便可以对其赋值。但在法语这种所有N都必须有计数特征标注的语言中,又会出现一个新问题。在可数名词复数情况下,Num的复数特征[plural]将为N的[uenumerative]特征赋值。那么,法语中可数的复数名词为什么仍然要求出现一个显性冠词呢?如(20):

(20)*Garçons ont achetélivres

Des garçons ont achetédes livres

`Boys bought books'

我们认为,Num语类本身包含了一个不可解特征[uenumerative],需要一个D对其进行允准。N的[uenumerative]特征由一个Num的可解特征对其赋值并删除,而Num的不可解特征[uenumerative]由一个D的可解特征进行赋值并删除。该论断可以从英语有定冠词和复数不能用于泛指名词得以印证(例外情况见Lyons,1999:xx),[16]例如:

(21)a.The beaver/beavers build dams.

b.*The beavers build dams(定冠词和名词用作泛指义时)

而法语中的定冠词可以和泛指名词单数和复数一起使用(如Le castor construit des barrages/Les castors construisent des barrages)。如果泛指名词可以最低限度地满足标注要求,那么英语中的the或-s(但不是两个同时)就可最低限度地允准一个可数名词出现在相关的论元位置上。而法语中,如果出现Num,那么N和Num都需要一个允准标示语(licenser)。由于法语中的Num总是有[uenumerative]特征,说明D必须投射;所以不定冠词属于D的一个成员,而不是Num的成员;而英语中的a则属于Num的一个成员。

四、结语与启发

英语冠词是功能语类D的语音实现,因此二语习得中冠词省略的原因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习得者大脑中尚未有DP这一功能语类,因此限定语的某些功能被一些词汇性语类所替代,导致二语句法中冠词的省略或变异。第二、英语选择了有定与无定作为冠词的参数,但语境中的有定或无定都可以兼指名词的有指或无指,因此如果L1中(如汉语)缺乏冠词系统,就会出现冠词使用中的“浮动现象”(fluctuation)。[5]第三、在习得者已经习得英语冠词参数的情况下,冠词省略仍会发生。因为句法运算的基本成分是一系列抽象的形态句法特征,句法操作从中提取相关特征并建构起具有层级性、但尚无线性顺序(linear order)的句法表达,每个终结点都包含一套形态句法特征包;有些操作只发生在语音式(PF)上(已经和逻辑式LF分离)。“形态操作”便在此阶段进行。形态操作中需要把语音成分插入到句法终结点上,该过程被称作拼读(Spell-Out)。词条在句法终结点及其语音实现之间起着联结作用。每个词条都有自己的语音符号和一套节点插入条件。完整的语音标注受制于语音式。而示例的意义在概念接口处还要受制于百科知识;百科知识中的词条通过接口把语音和意义联系起来。所以,语言知识又可以被理解为从词条到语义/声音之间的转化操作。[19]在这一操作过程中。L1中的韵律特征和词条的语义句法特征都有可能发生迁移,并导致英语冠词省略现象。因此二语习得过程中加强L2英语冠词作为功能语类的元语言意识,强化英语词条的语义句法特征等会加快L2英语冠词的习得,避免冠词省略现象持续存在。

[1]Radford,A.Minimalist Syntax:Exploring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M].Cambridge:CUP,2004.

[2]Adger,D.Core Syntax:A Minimalist Approac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Trenkic,D.The Representa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in Second Language Grammars:Determiners or adjectives[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8,(11):1-18.

[4]Goad,H.&White,L.Prosodic Structur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L2 Functional Morphology:A nativist approach[J].Lingua,2008,(118):577-594.

[5]Ionin,T.,Ko,H.&Wexler,K.Article Semantics in L2 acquisition:The role of specificity[J].Language Acquisition,2004,(12):3-69.

[6]Trenkic,D.Variability in L2 Article Production:Beyond the representational deficit vs.processing constraints debat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23):289-328.

[7]White,L.Fossilization in Steady State L2 Grammars:Implications of persistent problems with inflectional morphology[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3(6):129-141.

[8]Snape,N.Japanese Speakers'Article Omission in L2 English:Evidence against the Prosodic Transfer Hypothesis?[J].Belikova et al.(eds.).Proceedings of the 2nd Conference on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North America(C).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7:394-405.

[9]Avery,P &Radi?i?,M.Accounting for Variability i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A].In Belikova,A et al.(eds.).Proceedings of the 2nd Conference on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North America(C).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7:1-11.

[10]White,L.,Valenzuela,E.,Kozlowska-Macgregor,M.&Leung,Y-K.Gender And Number Agreement in Nonnative Spanish[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04,(25):105-133.

[11]Beck,M-L.Regular Verbs,Past Tense and Frequency:Tracking down a potential source of NS/NNS competence difference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13):93-115.

[12]Beck,M-L.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311-348.

[13]Hawkins,R.&Chan,C.The Partial Availability of Universal G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failed functional features hypothesi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7,(13):187-226.

[14]Hawkins,R.&Liszka,S.Locating the Source of Defective Past Tense Marking in Advanced L2 English Speakers[A].In Hout,R.et al.(eds.).The Lexicon-Syntax Interfa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21-44.

[15]Liszka,S.The Development of Tense and the Present Perfect in Second Language English[D].University of Essex.Leung,Y-K.2005.L2 vs.L3 Initial Stat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French DPs by Vietnamese monolinguals and Cantonese-English bilinguals[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2,(8):39-61.

[16]Lyons,C.Defin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7]Chierchia,G.Reference to Kinds Across Languages[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1998,(6):339-405.

[18]姚占龙.动后复合趋向动词的动性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4):104-107.

[19]Adger,D.Combinatorial Variation[J].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6,(42):503-530.

猜你喜欢
语类冠词二语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Null Subject in Mandar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
浅谈单数可数名词前不用冠词的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