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的传播价值解析

2011-04-13 00: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媒介用户信息

路 璐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在媒介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和搜索功能带来了无地域传播的可能。 虽然手机最初是以人际传播工具出现、旨在满足人们移动语音通话的目的的,但是手机与网络技术的嫁接,让手机能够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其成为也现代生活中重要的大众传播方式。 与此相应,手机报也成为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手机报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1 手机报的概念和类型

1.1 手机报的概念

对于手机报的概念界定,如同对于什么是新闻一样,至今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概念表述。 将几个得到普遍认可的概念综合考量,笔者认为,所谓手机报,通俗地说,就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手机通讯方式结合起来,以手机短信为载体,及时广泛地传递新闻、资讯的非纸质报纸。 手机报的传播流程,就是对传统媒介的信息经过一番整合编辑,成为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新闻,以彩信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由于手机报的存在,人们不需要通过购买报纸、等待电视节目等主动的媒介接触行为,只要自己身在网络覆盖的地区内,就可以在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内接受到来自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呈现的新鲜资讯。 读者只需轻轻按动拇指,当下的新闻便能收于眼底,所以手机报也拥有“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的称号。

1.2 手机报的类型

参阅《手机媒体概论》和相关文献,手机报从信息获取方式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彩信型。 彩信型手机报是电信运营商将纸质报纸的新闻以彩信的形式传输到订制业务的手机终端那里,手机用户可以离线随时随地观看。 彩信手机报每月的订制费用从3 元到30 元不等,内容包含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符号。 目前我国大多数手机报都是彩信型,通常彩信可以传输的最大容量为100KB,因而多数新闻是以新闻摘要或是精编的形式出现在手机报中的。

(2)网站型。以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一种无线应用协议)、3G (3rd-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 这种WAP 无线应用协议和3G 技术, 是移动终端连接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它使得用户随身携带“小型网络电脑”成为可能。读者不需专门订制,只要用手机登录相关网站,就能在线获取信息服务。 它更像是一个专业、完整的新闻报刊,与传统媒体有着相似的发行方式,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从这个角度看,手机报不仅是传统纸质报刊的数字化延伸, 也是网络报刊向移动化方向的发展[1]。

2 手机报的传播价值分析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且以特有的方式维系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就像他的“媒介即是讯息”[2]的理论一样,他认为,每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以及媒介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不同程度地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手机报的出现也是如此。 正如《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卢小飞所说:“手机报的诞生,宣告了一杯茶、一张报纸时代的终结。”[3]手机报的出现, 必然会给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带来一系列变迁,随身携带、及时获取、高效互动,再加上与互联网络的桥接,手机报所拥有的传播价值带动了这个新领域的发展。 从2004 年中国第一份手机报出现到今天,短短6 年时间,手机报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状态。尤其是在2008 年汶川地震、2008 年奥运会和2010 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手机报形式发挥了巨大的传播优势,创造了较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2.1 小众接收大众传播

从传播方式来看,传统的媒介信息发布类似于环型网状的传播结构,是以一种一对多的方式传播,你在收看节目或阅读报纸的时候,许多人也跟你在同一时间进行媒介接触。 并且,传统媒介信息发布后,信息产品就以静止状态存在,缺乏主动性,这反过来就要求受众具有主动接触媒介的行为。 例如,当天出版的报纸即使具有重大新鲜的新闻,也不会发出一种类似于呼唤的主动行为,只有等着受众去获取。

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不同,手机报是在专业媒介机构内部进行信息整合后,经由传输通道定点发送到手机这种个人信息接受系统的。 手机媒介具有人际沟通效果的一个支点就在于手机是个人信息工具。 在传播模式上,手机报是典型的星状网络,以一个基点辐射散开,通过无数条放射线将信息传输给不同的手机用户。 这样,在信息发布中心和某一手机用户之间就形成了模拟人际传播, 具有高度的信息传递指向性和精准的到达率。

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手机报在“互动性”上也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它模拟人际交流,反馈及时,用户可以通过回复短信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于新闻的评论和看法,编辑也可以综合用户反馈的信息,调整媒介活动。 手机用户还可以将手机报中的内容进行短信群发、短信爆料,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成为N 级传播中的一环。 手机媒体是在现代高科技支持下,人们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的发展和提升。 而也正是手机媒介的普及和通讯科技的发展, 使得这种小众接收讯息的新型媒介有了演变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可能性。

如果说拥有现实和潜在受众的数量是衡量媒介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的话,那么与传统媒介相比,用户资源广泛是手机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然手机在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自从出现以来,它便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从2007 年的5.40 亿增长到7.38 亿”[4]。 同时,手机报信息的接受者正是分散的、具有各自特征的一般大众。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报可以说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媒介,由通信系统发出的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遍布网络覆盖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传播的广泛性。

2.2 重大事件实时传播

2008 年1 月,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导致多数地方交通、电力系统瘫痪,人们的日常生活面临困难。 临近春运,返乡回家过年的旅客被冰雪挡住了道路,广州等地的火车站滞留了大量旅客。 遭受冰雪灾害的人们失去了通过传统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在这时,手机报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打破了空间的阻隔,充分发挥“口袋媒体”的作用,向全国手机报订阅用户和受灾地区的人们发送抗击冰雪的新闻。

《中国移动早晚报》从1 月20 日开始,头条新闻一律为针对南方冰雪灾害的重点报道, 随后增加了《关注南方雪灾》系列新闻报道。 在报道比重上,每日的早晚报中加大了雪灾相关新闻的报道力度,通过整合相关合作媒体关于雪灾的稿件,结合手机报星状传播、双向互动性高的特点,及时向手机报订阅用户传递了灾区内外的新闻资讯。 从“议程设置”角度,手机报的大篇幅抗灾报道,提高了人们对冰灾的关注程度。 在新闻编辑上,手机报注重不同素材的组合、图文的配合,从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抗震救灾的真实情况,并且及时跟进事件的发展,随时向用户发布最新消息,形成动态滚动的新闻链条。 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的新闻采集满足了不同受众的新闻需求,动态实时传播的特性满足了人们对于“第一时间”的追求。在中国移动手机报的众多探索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针对重点受灾地区用户免费发送的抗击雪灾特刊。 在那段时间内,手机报成为受灾地区许多人了解外部信息的唯一渠道。 此外,为使手机报互动性强的特点得到最大的发挥,手机报可以通过开辟短信平台的方式,更广泛地收集灾区人民的实际需求和感受,为相关部门提供工作上的参考。

通过进行上述《关注南方雪灾》的系列报道,手机报提升了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全方位进行新闻报道的能力。 同时,它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出了新媒体受众接收需求的报道模式。 这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手机报在业务上的创新性探索。

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互动性、普及性给它带来了独特的传播平台优势。 许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手机媒体的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价值,在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重大事件的应急机制中,都将手机媒体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

在2010 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运营期间,中国移动与新华社联合推出《世博手机报》暨《新闻早晚报世博特刊》,从5 月1 日开始,每天下午定时向手机用户发送。 它实时展现世博会人流情况、拥挤程度、上海天气等实用信息。 在导读栏中,短短11个字的标题式新闻,就将世博会特色场馆、特色内容的资讯传递出来。 世博特刊设置了“跟着新华社记者逛世博园区”的板块,众多记者从中选取不同视角发布信息,不仅可以提供世博会的游玩攻略,还可以给那些没有机会到世博会游玩的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世博焦点”、“世博园区追星攻略”、“世博掠影”、“世博万事通”等板块,同样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身边的世博”板块,它堪称手机报与用户双向互动的平台,用户在这里既可以分享世博旅行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提出获取何种类型信息的需求,使得下一期的世博特刊能够及时调整报道方式或资讯内容,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此外,据调查,在“包括‘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件、‘伊拉克战争’、‘北大清华爆炸事件’、‘非典型性肺炎’、‘张国荣自杀’几个国内外重大事件中,有92.7%的大学生表示至少有一个事件的信息最早是通过手机短信获得的。”[5]可见,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手机的媒体性快速、便捷的优异特性得以充分体现。

2.3 公共新闻大放异彩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遍地开花推动了业界对于“公共新闻”理念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实践,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6]。

手机媒体在疏通政府信息渠道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潜能。 它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民众参与行为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加强政务公开和民主建设,促进信息社会的健全。 在我国,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互联网,它的互动性、便携性又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这一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公共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在公共新闻领域开始大放异彩。 以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为例,手机报在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了传播作用,增添了两会报道的新途径。

可以说,2006 年“两会”报道成就了“博客”在公共领域的发展, 而几年的发展, 成就了手机报在2007 年两会报道中的赢家地位。 “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创办了《人民日报手机报》,不仅与人民网进行在线互动,而且开设了“我有问题问总理”专刊,第一次让手机用户如此方便、 亲近地与国家领导人进行“人际交流”。同时“麻辣两会”、“强国论坛”等专栏也在中央各级政府和普通公民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在类似的重大公共事件中,“手机报给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方式”[7]。

以两会报道为例,手机报在公共新闻领域发展中具有鲜明、独特的优势。

(1)互动形式多样化。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竞争的加剧,手机报这个刚融入媒介环境的“第五媒体”,也在不断探索着能够强化自身优势的渠道。以互动性见长的手机媒体在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不断开拓新的互动方式,用户参与公共领域建设的方法更加便捷多样。 手机报用户可以针对报纸中的任意一条新闻,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民日报手机报》推出了“民生大家谈”板块,让用户体验传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的作用,分设不同的话题,提供给用户,供讨论之用。 此外,还有一种报道,以互联网调查问卷的形式,将网络调查的结果发布在手机报上,这样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自己支持的意见的普遍性,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意见及其普遍程度。 在2009 年的手机报两会报道中,短信、飞信、WAP 网络、手机论坛、在线讨论等传播形式齐聚一堂、各领风骚。

(2)传播内容个性化。 手机报的内容大多来自传统报纸,对传统报纸内容的手机化编辑,只是将原有素材以短小精炼的方式进行裁剪和重组。 这种标题式的新闻很难经历长时间的考验, 少有特色可言。 而对于政治民生这类相对严肃的话题,为了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必然要在传播技巧和方式上创新,寻求个性化的表达。 这一点,在2009 年的手机“两会”报道中已出现端倪。 各大手机报不但派遣专业记者采编“独家新闻”,还开始注重软硬新闻的配合,采用轻松愉快的文字表达方式,编配图片、漫画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手机报已经认识到两会报道信息量大、内容涵盖范围广,单纯依靠在时效性上抢占先机和罗列标题式新闻,并不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因而开始具备“专题意识”,选取有价值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

(3)受众指向分众化。 由于手机终端直接连接用户,并且多是采用实名制,所以手机报根据不同的受众信息,能够筛选出不同侧重的信息,信息发布更有针对性。 2009 年,新华网打造了专属农民工的两会手机报,彰显了手机报分众化传播的特点。 “两会农民工手机报”面向手机报订户定向传播,第一时间发送“两会”与农民工相关的新闻信息和热点话题,搭建了农民工与两会之间的桥梁。 “两会”期间,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有着农民工“司令”之称的张全收、农民工代表朱雪芹做客新华网,就农民工问题与“两会”手机报、“两会”农民工手机报读者及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回答了手机报读者提出的问题,增强了农民工与社会焦点问题讨论的互动性。 以特定人群为传播对象的传播方式,是手机报的开拓性尝试,标志着手机报对于受众分众化的重视。

3 结语

被称为“影子媒体”和“补偿性媒体”的手机报,以其便携性、交互性和多媒体表现的媒介特征取长补短,既克服了传统媒体的痼疾,也融合了它们的优点。 手机用户规模庞大,而手机报却是以星状网络定点到达的传播方式,第一时间给受众带来含有温度的新闻,在突发事件预警和重大事件传播中展现了无可比拟的魅力。 近年来,手机报以其互动性在公共领域为公众搭建起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赢得了受众的高度认可。 可以说,手机报的传播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业界和学界都应当从研究手机报的传播价值入手,客观、理性地为手机报探寻光明的未来。

[1] 匡文波. 手机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4-55.

[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7-151.

[3] 陆云红. 手机报的传播特点[J]. 当代传播,2005(2):41-42.

[4] 天虹. IEMR:2010 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7.38 亿[DB/OL]. [2010 -12 -02]. 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080202/1361051_1.html.

[5] 赖昀,王颖曜,王莎莎. 上海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情况调查 [DB/OL]. [2010 -12 -02].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xwjz/node8898/node8900/userobject1ai41584.html.

[6] 蔡雯. 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J]. 新闻战线,2004(4):78-80.

[7] 潘莹耀. 手机报在重大事件中的传播作用[J]. 新闻爱好者,2008(7):55-56.

猜你喜欢
媒介用户信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