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的特点分析

2011-04-13 09:36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董氏奇刺络患处

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O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董氏奇穴针刺方法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即沿皮进针;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 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人,则可补肾。动气针法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猜你喜欢
董氏奇刺络患处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在切脉针灸理论指导下联合董氏奇穴治疗耳鼻咽喉难治性疾病经验举隅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治斑秃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
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概况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
刺络拔罐加药物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