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猪产业问鼎国家战略——我省“十一五”期间现代生猪业发展再续辉煌

2011-04-13 10:13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办公室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畜牧兽医 2011年2期
关键词:十一五畜牧业全省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是全国第一生猪大省。“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动物疫病威胁和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等不利影响,始终把生猪作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点优势品种,不断推进生猪生产方式转变,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加工、营销一条龙产业链,使全省生猪产业高位求进,续写辉煌。2010年全省生猪出栏达到7220万头,猪肉产量520万吨,“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速5%以上的发展水平。当前,我省生猪产业在品种改良、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呈现出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1 围绕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实现了优质生猪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

坚持把品质放在生猪产业发展的首位,以优化生猪品种为重点,引进外系良种、育种技术和自主育种攻关相结合,构建了“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猪良繁体系。2010年,全省外系纯种猪发展到36个,存栏优质纯种母猪3.5万头,优质种猪扩繁场发展到583个,每年可提供优质外三元商品仔猪达到5060万头。2010年全省生猪良种面达到69.2%,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我省长期以来生猪良种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为适应猪肉消费市场细分的不同需求,加大生猪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初步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风味的川黑Ⅰ号、川黑Ⅱ号等地方优质生猪品种,打造出中华果香猪、牛奶猪等高端品牌。2008年我省通过在100个生猪主产县实施新增出栏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启动了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使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截至“十一五”末,我省的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发展到53个,占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14.6%。2008年到2010年全省新增出栏优质生猪1030万头,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一期建设目标。

2 围绕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实现了生猪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走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现代生猪产业发展路子。通过开展畜牧生产标准化推进年活动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民居风格特点,引导农户集中联建(改扩建)标准化圈舍,建设了一大批“生态养殖+沼气+绿色通道”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园区、基地),出现了生猪生产全种智能管理的现代化猪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已逐步成为全省生猪生产的主要形式。2010年全省新建(改扩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327个,发展到4563个,31个生猪养殖小区(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标准化示范场。全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7%,比2005年提高29.5个百分点。传统的生猪养殖“小、散、差”的状况,正在被生猪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所代替。

3 围绕生猪产业链的打造与延伸,实现了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生猪养殖与猪肉加工、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同抓共建,不仅在四川盆地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产业集群,而且改变了“养殖大省,加工弱省”的局面。近年来,通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做强做大生猪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引进了双汇、雨润、金锣、梅林、鹰金钱等一批全国一流的知名大型猪肉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了省内高金、环宇(四海)等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生猪屠宰加工企业240家,冷藏能力达30万吨,其中猪肉出口注册企业26家,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000万头,年精深加工能力超过50万吨,以生猪为主的肉类加工已跃升为我省食品工业类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兽药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增收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2010年,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突破700万吨,工业产值达到270亿元,居全国前列;兽药GMP生产企业达到104家,年产值21.8亿元。

4 围绕构建现代畜牧业强省目标,实现了生猪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

“十一五”期间,我省把保持全国第一生猪大省地位与构建现代畜牧业强省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生猪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坚持凡是建设生猪养殖基地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凡是生猪规模化养殖园区建设都努力实现“大园区,小业主”,始终把以生猪为主要优势品种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定位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628个,80%的规模养殖农户均加入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等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结起来,把分散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构建起农户分户养殖管理为基础,合作社统一投入品使用、生产技术、疫病防控、质量标准、品牌包装、收储营销的统分结合经营机制,全省农民从事生猪等畜禽养殖的现金收入占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48%,“十一五”期间农民生猪养殖年均纯收入达到235元。

综合分析我省现代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4.1 党政重视,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把畜牧业作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2008年、2009年省政府先后出台加快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并从资阳、遂宁、眉山开展现代畜牧业试点入手,逐步在52个县实施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工作。近年来全省全面加大对标准化规模养殖、能繁母猪补贴、疫病防控、生猪保险、溯源体系等中央政策的配套力度,安排了生猪育种攻关、冻猪肉储备等专项经费。省级财政投入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项目资金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5.2亿元,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生猪产业资金超过30亿元。

4.2 机制创新,遵循猪业发展规律 生猪产业涉及种畜禽、养殖场户、猪业合作社、屠宰加工、饲料兽药等各个环节,统筹各方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再造联结机制,实现良性互动,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遵循生猪产业发展规律,通过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多方共建养殖小区(园区、基地)发展模式,创新利益联结、风险防范和投融资方式,探索总结“六方合作+保险”、托养、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新机制,实现了家庭经营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结合,使生猪产业发展充满活力。“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被温家宝总理批示印发全国学习借鉴。

4.3 队伍稳定,确保疫病防控安全 生猪生产成败在防疫。“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开展兽医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兽医行政主管、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形成了一支贯穿省、市、县、乡、村的稳定的防疫队伍,有效保障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由于疫病防控队伍健全、运行规范、工作扎实,近年来我省未发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乃至亚洲地区树立了“川猪”的良好品牌形象。

站在新的起点,四川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率先成为西部现代畜牧经济强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十一五畜牧业全省
映像畜牧业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