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过程思想

2011-04-13 22:56贾晓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对象性对象化费尔巴哈

郑 剑,贾晓斌

(1.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南师范大学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过程思想

郑 剑1,贾晓斌2

(1.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南师范大学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奠基之作,是真正的或彻底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诞生地。在马克思基本成型的人道主义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伦理学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理论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人道主义的实现必须经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三个阶段,并且其中有着异化和扬弃矛盾的展开。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过程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施科学发展观以及人道主义的弘扬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手稿;过程;人道主义;自我塑造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不仅具有广泛的经济学、哲学、美学、文学等思想资源,也含有丰富的人道主义的过程思想。

一、人的对象性存在表明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结果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其显著的标志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形成了他的新的哲学观——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的哲学观,为此,他把西方哲学发展到了最高峰。马克思的新的哲学观主要是在对黑格尔的否定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直观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的哲学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P101)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哲学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就是赋予实践活动徒有形式的、抽象的性质,并把实践中的主体绝对化、神化。

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还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马克思曾经给予了费尔巴哈很高的评价,“费尔巴哈是惟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1](P96)。但是,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只看到人的对象,但他并不真正了解人,他把人理解为一个“类”,并认为意志、感情、理性就是人的“类本质”或“类特性”,看不到具体的人的活动,因此,在对人和人的本质以及自然界的理解上马克思远远超越了费尔巴哈。

到此,马克思既批判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又从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出发,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的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哲学观,形成了自己的彻底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了自己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的特点:“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P105)。

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P105)。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人与外部的对象性的关系。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对象性的活动”是这样阐述的:“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自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1](P105)

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对象性的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的基本涵义,劳动实践活动主体的对象性存在和劳动实践活动的客体和结果的对象性存在以及劳动实践活动本身的对象性存在。由此,我们也合乎逻辑地导出,马克思的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扬弃的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伴生物,它同时否定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旧人道主义思想,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才产生真正的人道主义。因此,人道主义不仅有其理论基础,而且有其历史基础。

二、人道主义的实现须经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三个阶段

以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哲学观来考察对象化活动,就把人的实践活动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着物质、能力和信息的转换,也就是进行着双向的建构,对人来说,就是在能动与受动的系统中进行着自我的塑造,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的历史就是人的实践化的过程,“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1](P92)。在这个对象化的活动中,主要包含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历史三个层面的关系。

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看,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指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塑造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绝对存在,而是人的实践的对象和产物。通过对象化实践活动,人能够将自身的主体性质对象化在客体自然界上,自然界由原来的自在状态被改造成带有主体印记的“人化自然界”,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自然界的人化最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上,就是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马克思说:“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P88)马克思对这种工业和科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方面,他把工业归结为人的创造能力,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外部确证;另一方面,他把工业理解为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的解放做准备。

马克思认为,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不仅能动地改变着自然界,不但使自然界发生变化、得到塑造,而且人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随着劳动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进行,人也逐步趋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塑造着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首先指出,自然界作为客体影响和制约着主体的建构过程。人的五官、人的感觉是在人与自然界相互对象化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1](P85)“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1](P87)

另外,在人与自然界相互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本质得到确证,人的知识得以丰富和完善,人的能力得以提高。一方面,自然界作为实践的对象,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或者说,对象成为他自身。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道主义的视野扩展到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开始触及到人的社会历史本质,强调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从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类学视野。

马克思深刻指出,既然人的本质及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所以社会是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的真正的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的社会中,人与自然才实现了辩证的、现实的统一。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社会“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享受,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1](P83)

三、异化及其扬弃是人道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固有矛盾

马克思写作《手稿》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非人道的异化劳动,寻找异化劳动的根源以及异化扬弃的途径,以便实现彻底的人道主义,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本质。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马克思把“异化”概念引入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了“人的劳动异化”概念。马克思透过既成的经济事实的烟雾,深入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剖析工人阶级的异化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这样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考察工人的劳动同他的产品、工人同他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工人同资本家相异化的关系,揭示出异化劳动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全面异化,人的非人道性存在状态的本质。

接着马克思从人道主义的立场,从人的应然状态,提出了自己的扬弃异化劳动的观点:“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P81)

四、实践的人道主义过程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过程思想对于我们的当代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及其同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明确指出,消除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结束人奴役人、人剥削人、压抑人性的非人道的状态,必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马克思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必然会实现的。虽然这个运动过程“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它的胜利同它的出现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为此,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心。

从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过程思想看,人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才能实现。不论对象性活动的形式如何多样,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的实现。为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调到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激活人的潜力,努力建立创新型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过程思想其实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发展观和建构理论,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人与外部世界实行着双向的塑造和建构,而且这个过程是连续的、始终如一的。为此,我们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要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同步发展,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论述显示了人道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因此,我们在倡导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时候,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为指导,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道主义实现的有利条件,看到人道主义得以实现的成绩,不能搞人道主义的泛化和政治化;另一方面,要看到人道主义实现的不利条件和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根据我们的国情,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积极吸收我国固有的人道主义思想,密切联系我国人民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在人道主义的实行上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要放眼世界,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努力提高我国人民工作、生活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Abstract:As the foundation of Marx’s philosophy,the manuscripts embodies the real humanist thoughts.In marx’s system of humanism,we find that Marx’s humanism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and in theory,the produc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realization of humanism should undergo three stages: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between human and Society,and between human and human.The idea of humanism as a proces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arx;manuscripts;process;humanism;self-molding

(责任编校:文 建)

Marx’s Thought on the Process of Humanism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ZHENG Jian1,JIA Xiao-bin2
(1.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Institut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74,China;2.Ethics Institut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0

A

1000-2529(2011)02-0026-03

2010-11-20

郑 剑(1969-),男,山东微山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贾晓斌(1973-),男,吉林四平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对象性对象化费尔巴哈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