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动车运用所平面布局优化研究

2011-05-14 10:31傅八路
铁道标准设计 2011年6期
关键词:股道车场虹桥

杨 辉,傅八路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

1 问题的提出

虹桥动车运用所主要承担铁路虹桥站始发终到动车组检查存放临修镟轮作业,是保障京沪高速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沪宁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重要的动车组运用维护设施,分别在京沪高速铁路和沪杭甬客运专线工程中立项并实施。由于京沪高速铁路的前期研究已进行多年,经多次规划及审查,虹桥运用所形成了二级五场的总平面布局,京沪工程占其中三场,另预留二场。运用所平面布局规划时以京沪工程实施时少占地为主导原则,将远期预留工程均放在东侧,便于分期征地分期建设。沪杭高速铁路工程立项时,京沪高速铁路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运用所周边用地条件已限制,相关市政道路的接口也已确定。

沪杭甬客运专线2009年进入工程实施阶段,总工期只有18个月,工程完工时间反较京沪高速铁路早1年,此时虹桥动车运用所中属京沪工程的部分已开始施工1年。沪杭工程开工后,原分期规划平面布局暴露出问题,检查库分期实施、分场设置,中间有不落轮镟线、临修线隔离,阻断了检查库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动车组的统一调度管理与维护。根据上海铁路局管理体制,运用所将统一管理,这样的布局给以后的生产运营带来困难,迫切需要进行优化。由于工程已实施到一定阶段,现场限制条件诸多,给平面布局优化带来困难。

2 原平面布局方案

2.1 原布局方案

经多年前期研究,虹桥动车运用所选址于铁路虹桥站北端、距铁路虹桥站约4.5 km处,该处北部咽喉有京沪高速公路上跨、西邻京沪高速铁路、沪杭既有线铁路走廊,南端有城市道路嘉闵高架线上跨运用所南咽喉区。虹桥动车运用所总平面布局呈两级五场式布置,共设2个检查场、3个存车场,运用所内股道呈南北走向,所有股道向南汇集成4条动车走行线、穿越嘉闵高架线、跨越吴淞江后通往铁路虹桥站,向北汇集成2条走行线穿越封浜站到上海动车段、亦可经封浜站到铁路上海西站、上海站,使得虹桥动车运用所成为连接上海枢纽两大客运站的重要动车组运用设施。其中:存车场Ⅰ与检查场Ⅰ、存车场Ⅱ与检查场Ⅱ分别呈纵列式布置、存车场在南、检查场在北;两存车场、两检查场之间则为横列式布置;存车场Ⅲ利用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布置在检查场Ⅰ与运用所西侧外部铁路走廊之间狭长空地上。两座存车场外侧(存车场Ⅰ西侧、存车场Ⅱ东侧)分别设有通过式外皮清洗装置;存车场南头通往虹桥站动车出入段线上分别设通过式轮对诊断装置和受电弓检测装置;出于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减少近期土地占用面积的考虑,将运用所生产辅助房屋布置在检查场Ⅰ与检查场Ⅲ之间的空地处,不落轮镟库线、临修库线则布置在检查场Ⅰ东侧。总平面布局见图1。

2.2 存在问题

因预留用地需集中,将预留的检查库放在东侧、与检查库Ⅰ分别设置、中间设有不落轮镟库、临修库,检查库边跨分别设置在两座检查库的东西两侧,辅助生产房屋主要布置在检查库Ⅰ西侧。虽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这种布置形式可以节省近期工程用地,带来的问题是检查库边跨间隔较远,其车间布置及相关辅助生产房屋与近期实施工程须分别设置、不利于统一管理,有些车间重复设置、增加房屋设备投资;临修、镟轮作业时间较长,动车组停在股道上对检查库形成实际上的隔断,造成检修作业的不便;人员、车辆出入运用所、到达办公生活区均需穿过两座检查库端股道,不利于动车组封闭式管理,影响动车组、作业人员及车辆安全。

3 平面布局优化方案

3.1 优化要求

将不落轮镟库及临修库位置调整到其他位置,使两座检查库之间没有股道分割、检查库靠拢并列布置、边跨统一调配、同类生产车间用房归并、减少重复配置,便于生产调度,辅助生产房屋合并后布置在运用所靠外侧(东侧)的地方,便于人员及备品运输,节省工程投资。

图1 虹桥动车运用所总平面布局(原方案)

3.2 限制条件

存车场Ⅰ、检查场Ⅰ路基处理工程已结束,跨运用所中部下穿的城市道路——金鹤公路的框架工程(存车场Ⅰ到检查库Ⅰ、存车场Ⅱ到检查库Ⅱ的股道咽喉区上跨金鹤公路的框架涵、存车场Ⅲ股道上跨金鹤公路的框架涵)桩基处理已结束,运用所中部咽喉区位置实际已经被限制住,金鹤公路下穿运用所的其余U形槽基础处理施工基本完成。运用所北端通往封浜站的走行线位于京沪高速公路桥下、穿桥洞位置已被限制,不能改移和增加走行线。城市道路嘉闵高架线跨越运用所南端走行线工程正在实施。上述已完成的工程(包括正在实施的工程)须利用,不能产生废弃工程。

3.3 优化方案研究

根据优化要求及限制条件,需在不改变中部咽喉区及北端走行线股道线位的前提下,将动车组检修库、临修库、不落轮镟库及辅助生产房屋重新布置。存车场及外皮清洗装置、轮对诊断棚等可以保持原方案布置形式及位置。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检查库的布置,原方案两座检查库之间相隔80 m,中间有5条股道,优化要求是在保持检查库南咽喉区跨金鹤公路的道岔位置不动的前提下,将检查库Ⅰ向东移、检查库Ⅱ向西移,使两座检查库尽量靠拢、便于边跨的统一布置。最初考虑是基本维持原方案检查库两端股道位置、把设在外侧的边跨调到内侧、并将生产辅助房屋布置在两座检查库之间,这种布置形式两座检查库之间间距仍有50 m,部件及备品的运输距离较长,生产组织仍觉不便,有些车间如真空机组间、消防泵间、空调滤网滤筒清洗区等还需分别在两检查库边跨设置,不利于节省投资。于是下决心将股道作大改动,仅维持跨金鹤公路2组交叉渡线位置不动,其余股道全部重新布置,采用规范允许的最小的曲线半径,经过优化,可以将检查库间距缩小到20 m,正好满足库房间设置1条运输通道及道路与库房间布置各种管线所需要的间距要求。咽喉区跨金鹤公路的框架涵也全部原位利用,不产生废弃工程。原方案咽喉区1组交分道岔取消、代之以9号单开道岔,股道布置较原方案更优。

其次是临修库线、不落轮镟库线的布置。这2座库均要求在动车组任一转向架进行作业时对相邻股道无干扰,即库两端股道长度各能容纳1列长编组动车组,且库房区及库房两段各1辆车长度范围股道还需位于直线段上,对连接直线段其余股道的曲线半径也有要求。原方案放在2座检查库之间,两端股道分别接到存车场及检查库北咽喉,长度及曲线半径等易于达到要求、并满足近远期工程综合利用要求。调整后要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初考虑放在存车场Ⅰ与存车场Ⅱ之间,长度倒是可以满足要求,但由于运用所用地界已定、场坪宽度不能增加,只能挤占存车线位置来设置临修镟轮线,严重影响存车线能力,1条临修库线要占用5条存车线位置、1条不落轮镟线要占用3条存车线位置,占用存车线能力太多,且临修线、不轮镟线将两存车场间联络切断,不可取;若放在检查库外侧(东侧),其镟轮临修作业时间较长、长时间压占股道又会影响人员车辆的运输、切断运输通道,亦不可行。最后考虑将临修库与不落轮镟库分开设置,临修库放在检查库Ⅰ的西侧、与检查库Ⅰ并列设置,不落轮镟库则放在存车场Ⅲ东侧,两条股道两端分别接运用所北咽喉及存车场Ⅰ,这样不仅均满足了库线设置要求,对段内其他作业也没有干扰。临修线可利用检查库Ⅰ的南端跨金鹤公路的框架涵,增加的不落轮镟线只需将存车场Ⅲ的框架涵加宽10 m。均不产生废弃工程。

剩下就只要解决辅助生产房屋的问题了。鉴于运用所西侧为铁路走廊,主要通站道路均在东侧,原布置在检查库Ⅰ西侧的辅助生产房屋位置显然不再合适,生产库房股道布置完后,在运用所用地界内在东侧还有一狭长空地,于是将辅助生产房屋(候乘综合楼、食堂浴室、公寓、变电所、动力机房等)布置在运用所东侧狭长地带上,将污水处理场、给水加压站布置在检查库南头、便于检查库卸污作业及排放。信号楼则设置在存车场Ⅰ和Ⅱ北头的夹心地上,方便信号调度及信号电缆的布置。

经优化后的总平面布局见图2。

图2 虹桥动车运用所总平面布局(优化后)

4 研究结论

经优化后,虹桥运用所总平面仍呈两级五场布置形式,检查库由分设改为并列布置,边跨空调检修间、真空机组间、消防泵房、通信信号设备检测间、调度室、通信机械室等均合并设置、综合利用,不仅便于动车组检查作业的综合管理、减少管理环节,而且充分提高了房屋及设备利用率,检查库并列设置后,场坪视觉效果美观大气;不落轮镟库及临修库设备全所统一调度使用,减少设备重复投资,作业时对其他作业不产生干扰;辅助生产房屋调整到运用所外侧,靠近通站道路,方便人员部件等运输。较原方案更为优化的是在两存车场间增设了转场联络线,在运用所各场(存车场、检查库)到发能力不均衡时,可以灵活调度动车组。上述所有优化措施均考虑了工程实施现状,不产生废弃工程。

5 工程实施

虹桥动车运用所工程已按优化后平面布局实施,其中沪杭工程部分已于2010年10月投产,为沪杭甬客运专线的开通运营起到了关键的安全保障作用,目前运营效果良好。

[1]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京沪高速铁路初步设计文件[Z].武汉: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7.

[2]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沪杭甬客运专线初步设计文件[Z].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动车组设备设计暂行规定[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621—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股道车场虹桥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股道全顶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在临沂站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车场乘降所信号设计方案研究
多车场响应型接驳公交运行线路与调度的协调研究
虹桥碧波太平湖
喜茶虹桥新天地店
深圳拟建13个大型公交场站
站内股道一体化轨道电路绝缘破损信号越区干扰防护措施研究
铁路客车存车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高速铁路正线股道设置有源应答器组必要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