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李太白

2011-05-14 09:46橘文泠
飞魔幻A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荆州大唐

橘文泠

已经忘了是在哪篇文章里看过一句话来形容这个人: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他的名字,是和沉香亭畔的牡丹,丽色倾国的杨太真,还有宾客如云,胡姬妙舞的长安酒肆,所有这些关于那个已经消失却无比令人向往的大唐的隐喻联系在一起的,盛大华丽得让人难以直视。我的导师说过:在你们这个年纪,不可能不喜欢李白。

那时我正少年,少年时谁不痴狂?心比天高,恨不能唱着“我本楚狂人”,独行踏遍天下。

直到后来回过头来再看,才知世事也好,李白也好,其实都不是那么回事。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谁都难免。

而这位中国最负盛名的诗人,至死都没能实现他对自己的期待。

他一生所愿就是为国效力做一些可称实绩的事,其心情之恳切,可以从他晚年不顾自己花甲高龄,仍然向朝廷请缨杀敌这点上看出来。

但是为何他始终未能如愿?其实众所周知,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开始,这一制度的诞生打破了贵族致仕的旧例,使得进入仕途对所有的寒门学子来说都成为一种受到制度保护的可能。但是在李白年轻的时候,他却没有参加科举,而是游历天下,结交当朝名士,但他并非无意功名,至少他曾给荆州长史韩朝宗写过《与韩荆州书》作为自荐,而受朝廷要员举荐入仕,在科举制度出现前一直是一种被历代沿用的选拔人才的做法。

嗯,由此可见,未来的李大学士在这个时候多么复古,多么由自信,多么……骄傲。

当然他是应该骄傲的,但是不知是同时代的人无法忍受这样的做派,又或者他们认为拥有这样文采的人不适合为官,所以他的努力始终没有结果,给荆州长史的书信,亦无回复。

其实有时候我会为事情这样发展而感到庆幸,因为很明显——对一个一流臣子的要求和对一个一流文人的要求绝对是有所抵触的。我很难或者不愿想象一个在朝堂游刃有余的李白。

总觉得一切就像贺知章初见他时的那声惊呼:子,谪仙人也!他有仙家的才华与胸怀,却因谪于凡间,所以心忧尘世,烦扰本不该他烦扰的。一个雅号,颇似一语成谶。

而如今谁也不能知道如果他得遂大志会有怎样的结果了,会建不朽功业吗?会为不世名臣么?谁也不知道。但想来李大学士的一生大概都在为不得志与胸怀大志之间的矛盾而痛苦,不过换个角度去看的话,就会发现有些人始终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以及自己正在干的事有什么价值,比如柳三变,比如唐解元,再比如……李太白。

曾经幻想过,如果能回到大唐盛世,于长安的酒肆中与正呼朋引伴举觞高歌《将进酒》的李白相遇,该说些什么呢?十年前我大概会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说出来也是“大人,我是你的粉丝!”这种话……

而现在的我嘛,大概会先把醇厚的绿酒喝到半醉,然后把着酒盏拍他的肩,一边打酒嗝一边说:

“诶诶,太白兄,做什么官呢……还是写诗吧。”

他虽未曾立下名标青史的彪炳功勋,但他写的诗文,所有那些包含着他绮丽幻想和浪漫之心的文字,则以其不朽的生命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明白,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自由美好到怎样的境界。

而这思想,足以光耀我中华,万载千秋。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荆州大唐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光璀璨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遭遇大唐
筋骨强 腰身壮
易中天为刘备找借口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