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学管理 提高蚕种质量

2011-05-29 14:55戴建忠董瑞华陈伟国葛小兴
中国蚕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海宁市桑蚕蚕种

戴建忠 董瑞华 陈伟国 葛小兴

(1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 314400; 2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海宁 314419)

依靠科学管理 提高蚕种质量

戴建忠1董瑞华1陈伟国1葛小兴2

(1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 314400;2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海宁 314419)

叙述了近几年来海宁市蚕种质量逐步上升的情况,以及为提高蚕种质量所采取的强化环境监测,落实“微防”措施,加强袋蛾管理,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蚕种生产档案和经营档案等科学管理措施,促进了一代杂交种质量的稳步提高。针对目前蚕种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

蚕种质量;微粒子病防治;标准化;质量监管

蚕种是蚕桑生产的基础,蚕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蚕农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升蚕种品牌形象,保护蚕农的利益,在深入总结多年来蚕种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代杂交种地方标准的制订提高蚕种质量要求,积极探索质量监管新方法、新思路,切实抓好蚕种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提高综合科学管理水平,确保蚕种质量稳定提高。

1 海宁市蚕种质量情况

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海宁市唯一一家蚕种生产企业,自 2004年秋蚕种场改制后 6年来,针对改制企业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严格执行上级蚕种管理文件精神,加强蚕种质量监管,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生产的健牌蚕种质量稳定。2005年到 2010年的 6年来,海宁市生产的蚕种超标淘汰率为 1.73%(加权平均值),比前 6年平均值的 7.07%低 5.34个百分点;无毒率达到 85.72%,比前 6年平均值的60.71%高 25.01个百分点;6年的平均实用孵化率为 99.14%、良卵率为 99.44%、杂交率为 99.82%,均在 99%以上 (表 1),分别比 DB 33/217.1—2007桑蚕种[1]质量地方标准要求高出 4.14、2.44、2.82个百分点,比 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2]行业标准要求高出 9.14、3.44、4.82个百分点,蚕种生产企业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效益也明显提高。

表 1 2005—2010年海宁市一代杂交种质量情况

2005年至 2010年浙江省蚕种质量监督抽检结果看,海宁市“健牌”蚕种抽检批次 6年的平均良卵率、实用孵化率、杂交率分别达到 99.43%、99.16%、99.63%,比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行业标准分别提高 4.43、9.16、4.63个百分点,比 DB 33/217.1—2007桑蚕种地方标准提高 2.43、4.16、2.63个百分点,比全省抽检平均值提高 0.14、0.20、0.14个百分点,并在省部抽检中全部合格。

2 采取的主要科学管理工作措施

为确保一代杂交种的质量,我们认真抓好蚕种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促进一代杂交种质量的稳步提高。

2.1 强化环境监测 落实“微防”措施

一是净化原蚕区环境。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的机率,凡有原蚕区的镇一律发放无毒蚕种,减少家蚕微粒子病相互感染的机会。二是进行疫病普查,控制疫病发生。6年里,共检验样本 2.4万个,其中原种死卵、苗未蚁 116个样本,迟眠蚕 3 564个样本,饲养环境中的灰尘、泥土、桑虫等其它样本 86个。三是落实桑叶全程消毒技术。在每户 2只以上洗叶桶的基础上,每户新建洗叶槽1只,确保 1~5龄桑叶 100%浸消,并做好常规清洁工作,避免桑叶再次污染。饲养期间,加强对桑叶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工作,确保洗叶质量。6年内,共检测桑叶、桑虫样本 5 528个,使用消毒药品 93.97 t,“微防”总投入达 126.07万元。四是加强对家蚕微粒子病毒的预知检查,包括病死蛹、苗未蛾的检查。五是加大以选蚕、选茧、选蛹、选蛾、选卵为内容的“五选”工作力度,并量化各项指标。6年内,共淘汰迟眠蚕 762万条,选茧 1万 kg,选蛹、选蛾 4 663 kg、冬季浴种淘汰不良卵 620 kg。

2.2 加强袋蛾管理 确保样本检测的真实性

由于蚕种检疫为间接检验,样本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因此,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在200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袋蛾管理的通知》,重点督促蚕种生产企业要根据 DB 33/217.1—2007桑蚕种地方标准和浙江省蚕种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规程操作,严格执行原蚕区按制种户分段的原则,提高袋蛾样本的正确性。在制种阶段,根据春秋种不同用种、不同袋蛾时间,不分昼夜,检查袋蛾工作,发现袋蛾不规范或有弄虚作假的现象,立即给予制止、纠正和处理。通过制订制度、检查督促,近年来,袋蛾工作规范化和正确程度较高,从而确保了蚕种检疫质量。

2.3 开展技术创新 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

针对用夏布产卵的越年蚕种的保护具有占用空间大、蚕种易发霉的缺点,在外出学习、试验总结的基础上,实施蚕种散卵保护技术;针对散卵保护有孵化率下降的趋势,对蚕种保护的温湿度、单位面积摊卵量标准作了合理调整,达到促进和保持蚕种滞育,减少蚕卵营养消耗,确保蚕种质量的目的。据浙江省蚕种质检部门调查,海宁市生产的一代杂交种的实用孵化率,春制春蚕种与秋制春蚕种没有明显的差别;目前已成为海宁市蚕种生产的关键技术。该技术对合理调整蚕种生产布局、稳定蚕种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在项目推进的同时,制定和发布了海宁市农业标准DB 330481/T 032—2009桑蚕种滞育卵洗落保护技术规程[3]。在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浙江省地方标准的同时,2009年修订了 DB 330481/T 007—2009桑蚕一代杂交种[4]海宁市农业标准,该标准在多项质量指标要求上高于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表 2)。实践证明,生产企业通过标准化建设,严格控制一代杂交种的各项质量指标,海宁市一代杂交种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表 2 桑蚕一代杂交种质量标准与健牌蚕种采标对比

2.4 严格管理制度 加强质量监管

蚕种质量涉及到千家万户蚕农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蚕种质量管理制度。海宁站在与蚕种生产企业签订蚕种供需合同时,具体明确一代杂交种各项质量指标要求(“健”牌蚕种质量要求)。2009年,我们还制订了《海宁市蚕种质量考核办法》,对各项质量指标与经济奖罚挂钩。为保证蚕种质量,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蚕种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并分发到技术人员和各饲养户手中,将蚕种质量考核指标落实到人并与原蚕户的收入挂钩,从制度上确保蚕种质量的稳定提高。如对制种返利方面,原蚕户每制 1张“无毒”蚕种,返利为 2.70元,比“微毒”蚕种返利 1.90元多 0.80元。从政策落实情况看,原蚕户在种茧款、制种工资及补贴奖励的总收入上,因蚕种质量高低相差 30%左右;对辅导员的考核采取奖优罚劣的办法,使职工收入差距在 40%左右。由于根据蚕种质量拉开了收入差距,有效地提高了原蚕户、生产技术辅导员们严抓蚕种质量的积极性。通过标准、要求和质量考核办法等政策的实施,确保了蚕种质量,杜绝了蚕种质量事故的发生,维护了蚕农的利益。

在生产中,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检查,特别是加大了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工作的检查力度,如养蚕前的清洗消毒情况、收蚁至上蔟过程中桑叶叶面的消毒情况、规范袋蛾工作的落实情况、制种后再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情况逐一检查,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据统计,6年来,进行各项检查 62次,参加人员 470人次,开展技术培训 79期,受训人数 3 646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 11 030份。

2.5 建立健全蚕种生产档案和经营档案

20世纪 90年代海宁市就已建立蚕种生产档案,2007年,根据浙蚕管 2007第 13号“关于加强蚕种生产经营档案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充实档案内容,写明蚕品种、批次、数量、来源、生产日期、生产数量、质量检验、贮藏、蚕种去向、运输和质量状况、销售及蚕种催青等内容,并按年度装订成册。蚕种生产档案基本能反映蚕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情况,达到蚕种质量可追溯的目的。档案管理的完善,对了解和掌握蚕种生产过程、质量保证环节,维护蚕农利益和蚕种生产经营者本身的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蚕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海宁市生产的蚕种质量稳定,受到蚕农欢迎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蚕种质量的隐患和问题。一是生产基础不扎实。尽管海宁市的蚕种生产企业各项生产设施较为完备,但也存在套用兼用多、生产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二是生产基地不稳固。随着海宁市经济发展,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原蚕区缺乏劳动力的问题日趋突出,加上蚕种生产中的“微防”工作和制种阶段用工较为集中,劳动强度高,因劳动力紧张而放弃原蚕饲养的现象普遍,导致每年蚁量落实工作困难;这也是造成目前生产基地散,标准不高的原因之一。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种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三是品种单一的问题尚未解决。自从 20世纪末因防止氟化物中毒而引进饲养秋丰 ×白玉品种以来已有 10年,近年来除了饲养少量雄蚕品种外,只饲养秋丰 ×白玉 1个品种;尽管该品种已经过多次改良,但长期饲养单一品种的生产风险很大,也不能满足用茧单位对品种的要求,蚕农也有更新蚕品种的需求。四是质量预控技术仍需提高。蚕种检疫方面,目前蚕种检疫是依靠母蛾检查的间接检疫办法来确定蚕种疫病情况,如不按检验规程抽样,其检疫结果与蚕种实际情况不相符,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质量事故。五是蚕种生产经营规范程度也有待提高。

4 今后蚕种生产工作的重点

针对蚕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总结这几年蚕种生产取得的成功经验,今后我们要吸取教训,扬长避短,采取相应措施,为稳定和提高海宁市的蚕种质量,重点做好以下 4点工作。

4.1 明确责任 夯实蚕种生产基础

健全蚕种质量管理体系,在对蚕种生产企业下达生产任务时,明确规定凡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作淘汰处理,因蚕种生产上造成的质量问题,经济损失由生产企业承担。从制度上提高蚕种生产单位的主体意识和质量风险意识。在实际操作上,要正确处理蚕种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政府财政对蚕种生产企业在新技术、新设施等方面要进行必要的扶持,生产企业也要积极投入,确保必要的蚕种生产基础设施,做好桑园肥培管理工作,多施有机肥,提高卵质的叶质基础,保障优质蚕种的供应。

4.2 突出“微防”切实提高蚕种质量

以家蚕微粒子病防控为重点,以提高蚕种质量综合指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蚕种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切实提高蚕种质量。一是切实增强蚕种质量意识。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法制观念,树立质量安全意识,确保蚕种质量安全。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将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基础的理念贯穿到蚕种生产全过程中。二是强化管理,提高技术措施的到位率。通过桑蚕种质量标准的宣传贯彻,按照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要求,采取以叶面消毒为首选措施,积极探索“微防”技术措施新方法,落实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检疫样本的抽样、送检工作,确保用种安全。强化“微防”技术措施,加强制种、冷藏、浸酸、浴种、催青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设施,努力降低家蚕微粒子病毒率,提高蚕种的杂交率、良卵率和实用孵化率。三是着力构筑质量保障体系。要建立由生产经营单位一把手担任蚕种质量第一责任人,检验员、技术员各司其职,蚕业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的组织保障体系;根据蚕种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操作规程及“微防”技术细则;严格内部考核制度,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将个人收入、种茧收入直接与蚕种质量挂钩。以质量争创优势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4.3 勇于探索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优良蚕品种的引进、试验步伐,积极推广适应本地、高产优质的新蚕品种,更好地满足广大蚕农和用茧单位对蚕品种的要求。育种科研机构应以生产推广为首选目标,对优新蚕品种必须有配套的繁育推广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积极推进蚕种生产科技进步,探索蚕种生产中的机械化、省力化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打破原蚕区蚕种生产劳动强度大的瓶颈。三是在认真总结中丝量蚕品种春制越年蚕种保护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蚕种保护及配套技术,确保蚕种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四是探索蚕种检疫中的蚕卵检测技术等新方法,由目前单一的间接检疫为间接与直接检疫相结合,切实提高疫病的检测能力,确保供种安全。五是开展蚕种生产新技术的研究。探索纯对检查新技术,改变杂交率通过卵色(通过卵色来判断蚕种是否杂交,对不符合该批次蚕种卵色卵圈的蚕种进行人工刮除)来判断存在明显缺陷的检查方法;进行叶面喷施药物“微防”技术的试验,在确保“微防”效果和蚕种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微防”效率。

4.4 贯彻条例 加强产销监管

全面贯彻实施《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规范蚕种经营管理,以销定产,达到既确保优质蚕种的供应,又从源头上加强对蚕种产销的监管,确保蚕种产销平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蚕种生产经营档案,加强对蚕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标准执行情况检查,杜绝伪劣蚕种在市场中流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机制,切实保护蚕农的利益。

[1]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3/217—2007桑蚕种(第一部分)[S].杭州:[s.n.],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3]海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30481/T 032—2009桑蚕种滞育卵洗落保护技术规程[S].海宁:[s.n.],2009.

[4]海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30481/T 007—2009桑蚕一代杂交种[S].海宁:[s.n.],2009.

S882

B

1007-0982(2011)02-0076-04

2011-01-25;

2011-02-24

戴建忠(1965—),男,浙江海宁,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0573-87238166,E-mail:zjhndjz@163.com

猜你喜欢
海宁市桑蚕蚕种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海宁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