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褐斑病和软腐病发生规律初步调查*

2011-05-30 01:00边银丙
中国食用菌 2011年4期
关键词:软腐病褐斑病菌袋

孙 婕,肖 扬,边银丙

(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0)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栽培场所连年种植,以及人为环境污染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食用菌病害发生日益严重,不仅造成产量的严重下降,影响食用菌种植的经济效益,而且使产品质量安全面临威胁,极可能严重影响产业发展。2009年至2010年,对湖北、河南、四川、河北等地平菇、毛木耳严重发生几种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平菇褐斑病和软腐病的症状

平菇褐斑病又称为平菇细菌性黄斑病,其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tolaasii),主要表现为在菌盖表面出现黄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点,成点状或块状分布。在各种大小的子实体菌盖上都有发生,但菌盖和菌褶上没有症状表现。平菇褐斑病发病后,子实体产量没有明显下降,但对产品外观影响很大,发病子实体几乎没有食用价值 (图 1)。

图1 平菇褐斑病的症状

平菇软腐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种假单胞杆菌属 (Pseudomonas sp.)的细菌,症状主要表现是子实体初期出现萎蔫症状,菌盖部位有水渗出,易破碎;后期子实体整体腐烂,菌柄、菌盖和菌褶各个部位都充盈着水。菌袋上出现软腐病症状时,表现为菌袋内菌丝块出现大片的水渍状病斑,中间色浅,边缘色深,手摸之有滑腻感,病斑可以不断地向周围扩展 (图2)。

2 平菇褐斑病和软腐病的发生规律

平菇褐斑病在湖北、四川、河北、河南等各个平菇产区均有发生,各地主栽品种上均有发生;但秋栽平菇发生极少,春栽平菇发生较多。主要发生在以生料栽培为主的平菇产区,而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的平菇极少发生。菇棚卫生状况良好时,褐斑病极少发生;当菇棚卫生状况较差,地面喷水过多,菇棚通风不良,褐斑病容易发生。

图2 平菇软腐病的症状

在河南省郑州市郊区的平菇栽培区,多数采用生料栽培的方式,平菇褐斑病和软腐病发生严重。当地栽培采取地面棚室摆袋码堆,菌袋堆码摆放在地面上,两端开袋出菇。菌丝生长发育过程中,采用早晚掀起塑料膜的方式调节棚内温度。平菇根据接种季节的不同分为秋播、冬播和春播几种类型。冬播出菇前期,菌丝生长旺盛,抵抗力强,气温一般在5℃~20℃,加上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平菇褐斑和腐烂病极少发生。即使发生,如果及时清理感病的子实体或菌袋,也不会造成病害的流行。

在进入4月上旬以后,气温升至25℃以上,因菌丝生长势开始减弱,菌丝抵抗外界污染的能力较差,而气温迅速升高,杂菌迅速繁殖蔓延,一旦喷水过多,或者喷水后没有及时通风,棚室内出现高温高湿的小环境,褐斑病和软腐病就会大发生。调查表明,在相同区域同样的栽培模式下,当个别棚室环境卫生差、菇棚通风不足时,菌盖上褐斑病发生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软腐病发生时期与褐斑病基本相同,菌袋一旦发生软腐病,会导致整个菌袋菌丝腐烂死亡,不再出菇,已经长出的菌盖也会腐烂。调查发现,保持地面清洁卫生,及时清理污染菌袋,加强通风,干湿交替,上述病害症状较少出现,甚至完全发生。而菇棚内卫生状况差,地面积水多,菇盖表面喷水过多,病害发生非常严重,子实体感病可达30%以上,菌袋感染软腐病可达15%以上。

3 建议防治办法

针对平菇褐斑和软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病害的综合防控。

3.1 采取熟料栽培

河南郑州的平菇采取的生料栽培,栽培料中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遇到适宜的环境即引起大发生,建议对平菇培养料进行彻底的高温灭菌处理,杀死料中的病原物,在源头上杜绝病害。

3.2 菇房彻底消毒

在将栽培袋放进菇房之前,对菇房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可采取在阳光下曝晒、撒石灰、喷撒消毒药水等措施,彻底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为平菇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严格的栽培管理

平菇生长期间,进行严格的管理措施,为平菇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如加强通风管理措施,在菇棚内湿度过大时及时通风;适量喷水,根据菇房内温湿度条件选择合适的喷水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及时清理病组织,发现染病组织及时清除,防止其扩散和蔓延;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菇房地面保持干净卫生,菌袋保持整洁有条理,及时清理垃圾,维持场地设施的干净卫生,注意人、物的走动不要带进污染源。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办法。

猜你喜欢
软腐病褐斑病菌袋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红薯黑斑病、软腐病的防治
三个萝卜主产区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固定菌袋插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