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指导

2011-05-31 02:52李望宁
当代医学 2011年31期
关键词:间歇尿路感染无菌

李望宁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创伤,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瘫痪,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甚至是残废[1]。目前,清洁间歇导尿术广泛应用到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实践中[2]。本文对患者分别应用无菌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和保留导尿,对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对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共49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8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3.1±2.8)岁。全部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进行膀胱训练的条件:①患者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能够满足持续4h不导尿的条件;②患者的尿液镜检≤10WBC/HPF;③患者无持续的菌尿出现;④患者无尿道梗塞。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分组及实验方法

将49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无菌间歇导尿组(17人)、清洁间歇导尿组(16人)以及保留导尿组(该组为对照组,16人)。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脊髓损伤康复训练,时间为1个月,每周测定患者的尿常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

1.2.1 清洁间歇导尿组

保持会阴以及双手的清洁。在进行间歇导尿的同时,制订严格的饮水计划,患者饮水量控制为1500~2000ml/d,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在每天最后一次导尿3h前停止饮水,从晚上20:00至次日6:00时间段不饮水。不要饮茶、汽水、西瓜等利尿饮品。一般情况下,导尿频率为间隔4h~6h导尿1次,每日不超过6次。如果在两次导尿期间患者自行排尿达到100ml及以上,并且残余尿小于300ml,导尿频率取6h导尿1次;在两次导尿期间患者自行排尿达到200ml及以上,并且残余尿小于200ml,导尿频率取8h导尿1次;如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可停止导尿。

1.2.2 无菌间歇导尿组

操作全部由护士完成,并要求护士动作轻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患者尿道的感染和损伤。具体方法同清洁间歇导尿。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个月的训练中,无菌间歇导尿组、清洁间歇导尿组、对照组发生下尿路感染患者分别为1例、1例、l4例、其发生率分别为5.9%、6.3%、87.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小尿路感染发生率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感染率明显高于间歇导尿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清洁间歇导尿组稍高于无菌间歇导尿组,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49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三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在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在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但无茵间歇导尿组与清洁间歇导尿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膀胱排尿功能的障碍容易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以致易引起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而尿毒症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因此,控制并减少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常常运用留置导尿方式以解决患者的排尿问题,此方式的缺点是导尿管容易导致微生物直接进入患者的泌尿道,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将使患者发生炎症和组织损伤,增加了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间歇导尿使患者处于相对不带导尿管状态,从而明显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对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无菌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均可,两种方式对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但清洁导尿可以为患者大量节省护理成本,而且便于患者在家种操作,因此笔者推荐对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在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中,应当对患者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树立患者的意识,即泌尿系统需要终身管理,膀胱功能障碍是可控的。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同时,需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指导,避免患者产生悲观情绪[5]。由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集中在20~50岁,脊髓损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状体,而通过恰当的心理指导,可使患者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参与到膀胱功能训练中[6]。在护理时注重对脊髓低级排尿中枢的刺激,以引起反射性尿道外括约肌的协同松弛。在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时候,均应当在患者的视线范围内,并鼓励手功能尚可的患者自己进行操作,建立起反射性的膀胱[7-8]。总之,对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对减少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为重要,为患者回归社会奠定基础,提高其生活质量。

[1]高绪文,郑明新.临床骨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80.

[2]番友英,李小金,周玉萍,等.间歇导尿与常规导尿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7):400-401.

[3]徐明春,李玲.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膀胱功能的有效护理方法讨论[J].医学信息,2010,23(8):45-46.

[4]周天健,李建军.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1

[5]马丽,龙燕,郑栋华,等.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1):102-103.

[6]周双红,陈丽燕.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4):128.

[7]蔡鸿,王芳.脊髓损伤患者反射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0.

[8]陈洁.膀胱训练法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7):75.

猜你喜欢
间歇尿路感染无菌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无菌空气在烤酸奶生产中的应用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