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1-06-07 01:56高明松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血小板神经

高明松,彭 聪,谭 燚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冷感、针刺感等,肌无力甚至肌肉萎缩。DPN可与糖尿病同时发生,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或是在糖尿病控制良好后出现,还可能是糖尿病前或糖耐量异常周围神经病和胰岛素介导的周围神经病[1]。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复杂,因此治疗缺少理想药物。我们用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静脉推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4例,均为2007年1月~2010年2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52~73岁、平均64.5岁,糖尿病病程4~20年,空腹血糖(10.5±4.32)mmol/L。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50~69岁、平均63.5岁,糖尿病病程3~22年,空腹血糖(11.7±5.25)mmol/L。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糖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糖尿病学》[2]。①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有肢体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病变,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蚁行感或烧灼感、肢冷等)、疼痛(烧灼样、闪电样、刀割样疼痛,夜间尤甚)、肌无力等症状;③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④肌电图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如骨质增生、药物性周围神经炎等。

2 治疗方法

中药:桂枝 20g,花椒 20g,桃仁 20g,红花 20g,川芎20g,赤芍 20g,当归 20g,地龙 20g,乳香 20g,没药 20g。加水1000mL,煎汤400mL,放入精锐活氧电子按摩足盆(深圳市精锐实业有限公司生产,PMF-V型)配制成4000mL混合液,加温煮沸熏蒸患肢,待温度降至40℃ ~50℃时浸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20~25min。

西药:甲钴胺500μg,每日1次,静脉推注。

观察组用中药加西药治疗,对照组只用西药治疗,均4周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均用胰岛素或降糖药使空腹血糖为(4.4~7.0)mmol/L,餐后2h 血糖为(6.0 ~10.0)mmol/L。

3 观察方法

依据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3]。无症状积0分,症状轻微积1分,症状时轻时重积2分,症状持续严重积3分,总体症状积分(D)=∑xd(各种症状积分总和)。各种症状为四肢冷感、疼痛、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皮肤颜色、局部肿胀、有无溃疡。

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各项观测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皮肤颜色明显改善,总体症状积分(D)下降率80%以上,各项观测检验指标较前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皮肤颜色有改善,总体症状积分(D)下降率50% ~80%,各项观测指标无明显变化。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比较(m/s±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比较(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MNCV SNCV腓总神经 胫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对照组 治疗前组别 时间35.3 ±4.2 34.7 ±5.1 34.5 ±3.6 35.5 ±3.2治疗后 38.7 ±5.2* 38.5 ±5.3* 38.3 ±4.5* 39.5 ±2.6*观察组 治疗前 35.1±5.1 33.8±4.5 35.2±3.2 36.7±3.5治疗后 39.3±6.3*△ 41.6±5.8*△ 41.1±5.2*△ 42.1±3.4*△

6 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与代谢紊乱、血管障碍及神经因子分泌减少等有关。长期高血糖导致血脂代谢紊乱、血管内膜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与内皮细胞肿胀、糖蛋白沉积、管壁狭窄、微循环障碍,引起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氧化应激增强、自由基生成过多,最终使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形成过多。高血糖时活性氧(ROS)抑制了糖酵解的关键酶即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活性,导致6-磷酸葡萄糖的累积,从而激活多元醇通路[4]。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修复、止痛等。

中医早有消渴日久,合并痹证、痿证、手足麻木、腿膝枯细的认识。中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当归活血补血,地龙破血逐瘀,桂枝温经通脉、散寒止痛。诸药合用,有温经通阳、活血止痛之效。药理研究表明,赤芍可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抑制凝血酶集中纤维蛋白原,激活纤溶酶原,使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5]。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对血小板TXA2样物质的生物合成和生物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又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PGI2,增加血小板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6]。地龙有明显抗凝血、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红花能抑制Ca2+内流而舒张血管平滑肌,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保护抗凝血酶Ⅲ等而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抗自由基,抗氧化等[7]。桂枝有镇痛作用。

精锐活氧电子按摩足盆有水流冲浪、震动加温、按摩的功能,可刺激局部皮肤、血管、神经,起到松弛肌筋、活血通络作用。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

甲钴胺为维生素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作用机制是通过甲基转化反应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而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

中药配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

[1]Sumner CJ,Sheth S,Griffin JW,etal.The spectrum ofneuropathy in diabetic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Neurology,2003,60(1):108 -111.

[2]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58.

[3]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93,8(3):54.

[4]刘硒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2):317 -319.

[5]阮金兰,赵钟祥,曾庆忠,等.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9):965 -970.

[6]程先超,刘新泳,徐文方,等.川芎嗪心脑血管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7):661-663.

[7]李中原,涂秀华.红花黄色素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2):153 -156.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血小板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神经”病友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