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过程中脑记与笔记间的配合

2011-06-08 07:13龙仕文龚漪璞王志林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译员口译

龙仕文 龚漪璞 王志林

摘 要:交替传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解释”行为,是一种即时性的言语行动。其实质过程是将信息来源语通过译员的理解、分析、判断和记忆之后转换为目标语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听辨、脑记与笔记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环节。在听辨的影响下,脑记与笔记间的精力分配、彼此间的冲突与配合对于交替传译整个过程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人们深思与研究。本文就实际口译的现场过程中,如何脑记、笔记以及脑记与笔记之间最大化的优化组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詞:交替传译 听辨 脑记 笔记 冲突 配合

1.大脑的记忆系统工作原理:

研究交替口译过程中脑记和笔记的交互工作过程,需要对神经心理学所研究的大脑机制有所了解。比较完善的记忆力是译员必须具备的技能,是译员得以施展交替传译能力的前提条件。记忆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储存和信息再现三个过程。心理学根据信息保持时限的长短将记忆分为三种: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该三种记忆构成了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思维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密切的配合与合作。

1.1 瞬时记忆:

顾名思义,瞬时记忆是被人类大脑所储存能感到最原始的信息。有研究表明,瞬时记忆只能使语言信息保持0.25秒至2秒左右,声音记忆保持的时间在1秒至4秒之间。在这短暂的时限内,大脑将对进入瞬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快速的筛选并将有价值的信息转入短时记忆,这一过程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准备。这是大脑中最短的记忆。做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反应迅速,实质上就是要求译员要有瞬时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交替传译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而瞬时记忆正是交传交替传译的前提。

1.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可以使捕捉到的关键顺势信息得以暂时储存,保持时间大概为一分钟之内。译员们通过短时记忆对信息刺激进行编码、加工,从而使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内。虽然信息保持时间短暂,但是这段时间是译员进行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关键时刻。短时记忆过程中,译员对于源语的记忆仍然清晰,可以利用该时间段将捕捉到的瞬时信息迅速进行各种关联并进一步完成由源语到目的语的转化。该时段除了可以获取谈话者当下谈论的信息,还可以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关联信息。但短时记忆的缺点是容量小,持续时间短。鉴于此,译员在做交替传译时,应借用笔记来帮助大脑储存信息。该过程中伴随的笔记会像启明灯一样,储存在大脑中的短时记忆会被激活,并进行逻辑分析与整合,从而得出最终的译语。该时段是交传交替传译的关键时期。

1.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可被称之为人们所储存的经验知识库。往往经过逻辑分析推理、种种加工的语言信息会进入长时记忆阶段。如上段所述,该阶段的信息内容大多是经过短时记忆加工过的信息,也有少量个人经验印象深刻的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信息记忆。人们听过、看过、经历过的事情都已可以保存在长时记忆中,随时可以提取出来与正在被听取的信息相结合,从而帮助译员们更透彻地理解信息。在交替传译的记忆过程中,长时记忆可配合短时记忆共同完成大脑的记忆工作。长时记忆是交传交替传译的基础[2]。

三种记忆机制在交传交替传译过程中各司其职。瞬时记忆可以瞬间感知信息,所以通常与源语言的听辨相关;短时记忆具有一定的记忆持续时间,故而与译员对源语言的信息储存有关;长时记忆所持续的时间最长,有积累知识和信息重叠的特点,因此译员长期以来的语言学习和知识积累密切相关。

2.交替传译过程中笔记的特征与功能原则

2.1交传翻译过程中笔记较为显著的特征

翻译过程中笔记目的是能够有效的补充脑记过程中欠缺的部分,从而保障翻译工作的准确性。交传口译有其特殊性,他不等同于平常人们眼中的速记。速记是一种以表音为主的拼写式快速记录方法。而这种速记式方法对口译译员来说非但没有益处,反而会使译员过度注重原语声学的符号或其他语言形式,进而分散本应放在内容要点与关键词语储存、搜索、语义检验和言语计划方面的精力。

交替传译笔记很明显的具有一次性现场应用的个性化特点以及时间特点。从笔记所使用的符号层面效果上可以清晰地展现。据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口译的笔记符号具有私用性、先决性、随机性和简约性等特点。交传译员在口译训练的最初就应意识到,构建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所有的记忆是确保口译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在早期做笔记时,当发言人突然开始长篇大论,笔记确实是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翻译之前先快速记下重点内容(在连续的consecutive翻译过程中)。实践证明,在没有记笔记的情况下想做长时段的翻译难度确实非常大。笔记确实能够让人安心并且帮助译员把信息内容较为完整的翻译出来。一般情况下,这会帮助口译译员较为准确的执行翻译过程并且避免混淆与失误。

2.2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功能

译员们的笔记本质上是与自身特征相符的。主要由于译员的笔记能够有效地补充译员的记忆,减轻译员脑部负担,延长记忆的时间并提高记忆的质量和效率;还要保障针对不同口音所导致的多样的口语变体的记忆能力。综述,笔记的基本目的:

(1)减缓记忆的负荷压力;

(2)强化听辨记忆;

(3)唤醒大脑中储存的潜在记忆;

(4)填充并完善译语的表达。

有些译员具有良好的延伸能力来记忆更多的信息细节;还有些译员可能对某些领域的知识信息有着非常细致的了解。如果一名译员能够完整无缺并准确无误的仅凭记忆就记下源语者所传达的信息,笔记对于译员来说就完全不需要了。但这一般不太可能。很多经验丰富的译员都赞同一点,只有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特点不尽相同。就此而论,要先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够使一个人的第一步措施得以充分的施展[3]。

3、脑笔记间的配合

3.1 听辨的实质与过程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听辨”与“脑记”栖息相关,“听辨”实际上就是“脑记”的前身与基础。如上一节所述,人的记忆容量有限,通常只能容下6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词群,或者是七位无意义的数字。当感知的信息有意义时,人的短时记忆便可容纳由20个单词所组成的句子或10位数字。即便如此,这种记忆能力仍然具有局限性,无法应对长段信息的交替传译工作。因此,需要借助笔记将综合分析过的信息储存在大脑内。口译笔记只是记忆的延伸以及补充,无法也不应取代脑记。毕竟主要的记忆是依靠大脑来完成的。

在口译工作中,“听觉”的“分析系统”是关键环节,这可以使译员在发言者的语言中分辨、接收和吸取有意义的音节以及其他音位;在听辨过程中,译员的词汇库越大,输入的信息就越容易在已知信息中搜索到相关的匹配;听辨过程中,听觉系统接收到的“刺激”可激活“词汇库”中的语义记忆;在交替口译过程中,“听觉失误”在所难免,此时被听觉激活的“推断系统”将发挥“音位反应缓冲机制”的职能(1988年认知心理学家Ellis和Young通过听觉认知实验得出的结论。该功能是选择和区分语流中的声音)。在认知心理学中,该“推断系统”可被理解为基于知识的推理过程[4]。除此之外,交传口译过程中的听辨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源语言输入的途径不仅有听觉,还有视觉和感知系统。

3.2 在交替口译过程中记笔记正确的方式

首先,尽量少记单词或符号。毕竟对于一名译员来说,70%的精力是应该投入在听上(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转达译文源语),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切换思维,记下最少量的,具有提示能力的单词或符号来帮助翻译过程。一般来说,非文字符号的比重在全部笔记内容中应该不超过一半的比例。有相关人士做过统计调查,除了十多个常用的符号之外,其他的符号往往可有可无。

其次,尽量使用目标语来做笔记(当然,混搭的方式也可行,都是因人而异的)。由于通常的交替传译都是一段原文一段译语,往往在译员听懂原文的同时,脑海中已经产生了译文的最初样本,此时最好能够尽快将所理解到的译文通过笔记记录下来。否则瞬间记忆会很快消失,等到一段原文已经讲完,笔记本上的记录都是源语,又需要译员重新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这个过程就需要较大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再次,尽量使用清晰易懂且有条不紊的方式来记笔记。笔者的方法就是,每行只记一个主题思想;注意记住篇首和篇尾的关键词和可以承上启下(转折一类的)的词。最后,就是要体现逻辑关系[5]。

3.3 使脑记和笔记相互协调的方式

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需要边听边脑记和笔记,该过程要求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以及书写性语言中枢进行密切配合,使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听、脑记和笔记过程就是三个功能相互配合的过程。它们就好像是三个高速运转相互咬合的齿轮,配合得好,齿轮会越转越快,配合的不好,则会相互干扰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工作运行。在译员练习的初级阶段时,往往会觉得手忙脚乱,心有余而力不足——听的时候忘了记笔记,记笔记时却又忘了听;脑记时忘了笔记,而笔记时又忘了脑记。想要克服这一点,就需要学会如何在听与记、脑记与笔记之间熟练的进行切换。成功的译员们能够在笔记和脑记之间做注意力合理的分配。事实上,与其说这是注意力的分配,不如说是注意力的迅速转移。在口译的过程中,译员的注意力应该快速的在听辨与笔记之间来回切换。仔细分析这个过程来看,是当译员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听懂”的状态时,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笔记上来,记下某个符号或文字。完成记录之后再将注意力恢复到听辨中去。格尔瓦认同当代心理学家的提议,即以“固定容量的中央处理器”概念替代“一个有限容量的固定(单一)管道”概念,中央处理器的活动可以分布在可资利用的总加工能力限度以内的各项任务上。对于口译加工模式而言,这种能量共享方式已经被证实是口译加工模式的基础。[6]格兰曾提出假设,认为存在听力输入内容和译入语之间的注意力交替转换过程,随着练习和经验的积累会变得更加协调,自然,自动化。理想的状况之下,是译员的信息听辨过程顺畅、稳定,笔记记录顺利,注意力在两者之间的切换十分迅速,频率很高,信息无遗漏,完整无误。但是在实际操作之中,信息的接受很少能达到畅通无阻。如果信息接收受阻,如现场杂音太大以及其他干扰导致的信息缺失,或是信息的内容复杂难懂等。毕竟,无论多么优秀的译员,都有可能会遇上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以及其它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难题。此时的译员会放慢或暂停笔记,将注意力较长时间放在信息听辨上。等到译员听明白之后,他们会迅速将听到的内容速记下来,同时要使注意力在补充信息和听下一段信息之间作更加迅速的切换来弥补之前停顿的注意力。如果连补充都有困难,没听懂的地方就可选择不译。

4.结语

交传口译总的来说是一项从事人员越来越多,但是难度较高的翻译类工作。该项工作需要在脑、手、耳的合理配合下,迅速切换注意力在听力与思维分析和动手做笔记三者之间的分配。一名合格的交传口译人员应具备敏锐的听力、良好的短时记忆和行之有效的笔记方式,良好的语言知识以及各方各面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分析能力。在整个交传口译过程中,难点是做好听辨、脑记与笔记间的配合;在很短的反应时间内,做好正确的权衡,在脑笔记之间做最合适的配合与取舍,是成功口译译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文、韩常慧:口译理论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0

[2] 王燕:英语口译实务2级[C],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100

[3] 钟述孔: 实用口译手册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45-48

[4] 刘宓庆: 口笔译理论研究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11-15

[5] 盧信朝: 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24-127

[6] Franz Pochhacker. 仲伟合、詹成 译: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4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译员口译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口译中的“陷阱”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