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户施肥行为的角度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2011-06-14 02:29王可
科技传播 2011年10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

王可

摘要 利用从辽宁省4个地区农村农户家庭调查获得数据,通过建立多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决策化肥使用量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粮食生产;农户行为;化肥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 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89-01

化肥是粮食生产中最大的一项支出,占整个粮食生产直接费用的较大比重。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不仅能提高农户的收入,也是加快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节约型农业,低碳农业、建设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是摆脱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危机、保障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必然选择。

农户作为农业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会产生直接影响。结合在调查过程中获得定性资料,初步构造影响农户肥料使用量的因数多元函数模型,如下:

y=β+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其中,Y为表示农户化肥使用量;

X1农户的收入,这里指家庭所有人员的纯收入;

X2户主的性别,是数值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户主是指在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说话权威有决策权的人;

X3农户的教育程度,数值1代表文盲2代表小学3代表初中4代表高中5代表大专以上;

X4农户年龄;

X5土壤的质量,主要把地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

X6家离地的距离,这里用时间来表示;

X7租用土地情况 ;

X8其它资料价格;

X9农产品的价格

X10农户是否得到外部支持 主要是指政府的补贴;

X11农户的兼业情况;

X12科学施肥技术培训 ;

β是随机误差项。

通过多元Logit回归,得到农户施肥量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估算结果。结果分析如下:第一,农户的家庭纯收入的多少,对施肥量的决策影响显著。纯收入越多,施肥量就大。农村家庭收入多,相应的对农业的投入就多,在他们意识中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人们不了解化肥,过高估计减少施肥的风险,生怕施少了会减产;第二,农户所种植的耕地离住家的距离对农户施肥决策影响显著。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两者之间的距离越远,农户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在农民的意识,化肥与农家肥具有高度的替代性,而耕地离家越远,对农户来说,使用农家肥的成本要远高于使用化肥。因此,对离住处较远的耕地增加使用化肥是农户的一种理性选择;第三,耕地的租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户施肥量的决策。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耕地租用情况系数的统计检验在 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农户对租用的土地会考虑更多地使用化肥来达到短期内增加产量的目的,从而增加收入;第四,农产品价格对农户化肥的使用量影响显著,农产品前一年的价格高,或有一些迹象表明当年的农产品价格高,就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就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提高粮食产量;第五,农户得到外部支持,对农户决策使用量有显著影响。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众多惠农政策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农户从中获得的现金支持越多,农户购买化肥的积极性越大;第六,农户是否接受科学施肥技术培训或指导对农户施肥量的决策有影响。得到技术指导的农户就会合理科学的施肥,农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土地的土壤肥力,更不知道施多少肥合适。而在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其耕地的土壤肥力、土质状况等基本信息都有翔实的测定数据;第七,户主的性别、农户的教育度、农户年龄、土壤的质量、农户的兼业情况、其它资料价格对农户施肥决策影响不显著。有可能施肥是一个习惯性行为,并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与他们的性别、教育程度、年龄、兼业情况没关。农户化肥使用量与耕地的质量没有关系,农民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农户施肥量决策主要受农户家庭的纯收入、耕地离家距离、耕地的质量、耕地租用情况、农产品价格、农户是否得到外部支持、接受施肥技术培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各不相同。

基于研究的结果,得出如下几点启示:第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单个农户家庭力量的薄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使农户采用农家肥的成本增高,部分农田灌溉得不到完全保证,增加了农户化肥投入的顾虑,影响农田单位面积产出。应该从农村经营体制和国家现有政策的改革上入手,由单纯的补贴给钱变为提高农业的“造血”功能,提高粮食规模比较效益;第二,加强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流转的决定,加快农地流转的步伐,鼓励农户规模经营,减少因短期租用而导致农户过于关注短期利益,而忽略农地的可持续利用;第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科技种田意识,鼓励农村青年走进大学,在农闲时间加大农户科学施肥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要发挥农业科技园的示范作用,鼓励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入户和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施肥;第四,提高粮食价格,加强对农村的各种补贴,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粮食价格过低,以种地为主要收入的农户为了增加收入,有可能采用掠夺式生产,多施肥料,误以为能提高产量,不利于土地的持续利用;第五,控制农资的价格。农资上涨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国家出台的众多惠农政策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各地工业生产用工紧张、农民工工资增加显著、农资化肥价格不断上涨后,农业比较效益的逐步下降,国家惠农政策比较效益迅速递减。国家应及时调整农资的价格,可按照“取消优惠、放开价格、农民直补贴、宏观调控”的原则,进行化肥市场调控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涂仕华.化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J].西南农业学报,2003,16:7-11.

[2]薛钊.辽宁省农用化肥物质使用情况[J].生态科学,2006,25(1):91-93.

[3]曾祥添.“三高”农业与土肥作用及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1,10(2):171-172.

[4]张琴.测土配方施肥——化肥使用史上的一次革命[J].中国农资,2005(2):47-49.

[5]宋圭武.农户行为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农业技术经济,2002(4):59-64.

[6]史清华.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及其配置方向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0(5):58-62.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江西省粮食安全中的涉农财政金融政策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