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20例临床观察

2011-06-20 02:31黄星陆倩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黏稠度肝素肾病

黄星陆倩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广西 贺州 542800)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常见并发征之一,如不及早作出诊断及处理,有可能导致肢体坏死。但若早期给予充足的干预,能显著减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改善患者预后。2007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预防性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4~40岁,平均35.6±6.15 岁;对照组男13例,女5例,年龄16~45岁,平均33.8±7.01岁,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1]。血浆白蛋白水平均低于20g/L,用药前均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除外下肢静脉血栓。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泼尼松1mg/(kg·d)、双嘧哒莫50mg,3次/日、洛汀新10mg,1次/日口服,降血脂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h,疗程为2周。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凝血指标(PT、APTT、FIB)、血浆黏稠度、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有无出血、药物过敏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及血浆黏稠度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 PT、APTT、FIB、血浆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和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PT和APTT变化不明显。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浆黏稠度变化()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浆黏稠度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PT(s) APTT(s) FIB(g/L) 血浆黏稠度(mPa.s)观察组 20 治疗前治疗后11.07 ±1.3119.29 ±1.22*25.60 ±1.6042.50 ±1.80*6.48 ±0.562.47 ±0.49*2.58 ±0.201.50 ±0.30*2.56 ±0.322.53 ±0.27对照组 20 治疗前治疗后11.41 ±1.2111.58 ±1.1826.50 ±1.5627.83 ±1.906.29 ±0.595.99 ±0.6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先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治疗2周后再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观察组无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随诊6个月,观察组无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无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3例在皮下注射局部出现少量皮下淤斑,数日后自行吸收消失,未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和其它部位出血,无皮肤变态反应等。对照组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由于血液浓缩及高脂血症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体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及肝脏代偿性合成包括脂蛋白在内的蛋白增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另由于肾病综合征时血小板功能亢进、应用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均可加重高凝。因此,肾病综合征时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较常见,国内有作者3年内观察11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有17例,占14.9%[2]。肾病综合征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圴有不同程度高凝状态,尤其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0~25g/L时,即有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因此,抗凝治疗应列为本综合征患者常规预防治疗措施[3]。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在体内、体外肝素均有强大抗凝作用。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a、Ⅺa、Ⅸa、Ⅹa等含丝氨酸残基蛋白酶的抑制剂。普通肝素可分离抗血栓活性和抗血凝活性,血浆中凝血酶(即因子Ⅱa)活性与血凝关系密切,因子Ⅹa活性与血栓形成关系较密切。肝素的活性与其不同组分分子量大小有关,低分子肝素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抗凝血活性比值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左右。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致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4]。也就是说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抗血栓作用增强了,而出血风险降低。另外低分子肝素钙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扩张血管,稳定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降解而保护肾脏作用[5]。

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良好效果。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2周后,PT和APTT延长,但仍在安全范围。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稠度减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分子肝素钙能明显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仅有3例在皮下注射局部出现少量皮下淤斑,无其它部位出血,说明此治疗剂量的安全性。但抗凝治疗有潜在出血的可能,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和监测。维持试管法凝血时间于正常一倍,抗凝治疗时应避免药物过量致出血[6]。我们认为,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6 -244

[2]诸葛亚.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12(4):310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95

[4]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3-295

[5]严文华,严金玲.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治疗肾病综合征并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739

[6]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5

猜你喜欢
黏稠度肝素肾病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这些表现是假黏稠
“重女轻男”的肾病
小学品德学科长课程的路径设计
血液黏稠患者忌食花生红衣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什么是血液黏稠度升高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