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魔咒

2011-06-26 08:03吴坚
读者·原创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个人电脑乔布斯电脑

如果说个人电脑的机器化时代,微软是以『理性』赢得了市场的选择的话,那么,苹果就是在个人电脑的家电化时代,以『审美』赢得了个人的选择。

苹果是一个魔咒。

当她以iPhone和iPad横扫全球的时候,谁都想不到,这是来自一个几乎被大众所遗忘的公司的产品。

许多跟她同时代的公司命运各异。有的早已湮没,比如曾名噪一时的由华裔创办的王安公司;有的则风光无限,比如微软。

可是,一切都悄悄地起了变化。当苹果公司市值超越了微软——她当年的老对手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惊讶,起死回生 原来确有其事。

苹果的魔咒到底是怎么回事?

市场和个人

苹果是个较为罕见的公司。在众多IT公司里,有的偏重硬件,比如戴尔;有的偏重软件,比如微软。而苹果是集软、硬件于一身的公司。

这个特点,曾致苹果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事实上,苹果公司的开局极为漂亮,苹果2型电脑畅销一时,一度几乎成为个人电脑的代名词。然而,当微软签下为IBM提供软件服务的合同后,苹果即开始面临窘境。

市场开始崩溃。大部分重要的厂家跟随IBM-pc采用微软的操作系统,苹果的产品逐步陷入了一种孤绝的境地。苹果赢得了 玩具 的称呼。简言之,她被人们抛弃了。

1985年,乔布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被自己的公司董事会罢黜。

但是,苹果并没有就此改变命运。几乎整整10年,苹果只在教育、出版、设计领域占据着一小块市场。直到1997年,乔布斯重回濒临破产的苹果。

后面的奇迹,正如人们所看到的,苹果以火箭般的速度开辟了新的市场。乔布斯的力量可见一斑。

问题是,他的力量是未被提早释放,抑或是展现得适逢其时?

俗语云,时势造英雄。

苹果的奇迹始于1998年至1999年间。在这段时间内,苹果在乔布斯的主导下,推出了享誉世界的iMac系列。这些犹如奢侈品牌家电般的电脑一时间掳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心。

为什么之前被弃之如敝屣的 玩具 ,在今时今日却得到力捧?

关键也许在于1998这个年份,这是微软推出 视窗98的时期。人们头一次认识到,以前如工厂机器般的电脑,如今可以以家用电器般的方式来体验了。

而iMac恰逢其时,以水果般的颜色、一体化的造型、漂亮的界面开启了人们一直未曾留意的潜意识。人们头一次认识到,电脑竟可以是这样的!

时尚、简便、友好——这些被往日的巨头们忽略的、不屑的特质,爆发了惊人的能量。这是苹果与个人的第二次重大暗合。第一次,是苹果2;第二次,即是现在。

集约和开放

毋庸多言,iPhone、iPad、iPod是苹果的明星产品,也是全世界都为之疯狂的产品。

令人沉迷的造型、罕见而炫目的色彩、坚固得让人感觉物有所值的机体,均不足以解释苹果拜物教的产生。依赖,或许是苹果拜物教的本质。

而iTunes是依赖的根源。

人们通过iTunes下载歌曲、影片、图书到iPhone、iPad、iPod上,IT产品从未以这样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问题。

iTunes是极具排他性的,可以下传,却几乎不能上传(当然,这有版权保护的因素考虑在内)。而且,其独特的 同步 方式跟微软的简单拖拽方式相比颇为不易,尤其考验初使用者的耐性。

此外,苹果iMac的软件数量和种类仍远不足以和微软抗衡。由于其软件的独立性,绝大部分的微软系软件也不能在苹果产品上应用。因此,苹果微机的占有率仍不足为道。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iPhone、iPad、iPod的暴热,iMac也相应受惠,苹果操作系统有抬头的趋势。至少在平板电脑和手机、播放器领域,苹果再现了当年如微软一般的绝对优势。

然而有趣的是,跟苹果当年极力影射IBM-pc的垄断性相悖的是,苹果似乎走在一条更为集约的道路上。

一切软硬件、一切第三方程序,乃至一切获利渠道,都在苹果的控制之下

这是一个悖论。

当年的反垄断者,其后来的集约程度却青出于蓝;当年的垄断者,由于其垄断的广泛性,居然具有了极其开放的特质。

可以这么讲,苹果的独到之处在于:如果说个人电脑的机器化时代,微软是以 理性 赢得了市场的选择的话,那么,苹果就是在个人电脑的家电化时代,以 审美 赢得了个人的选择。

东方与西方

那么,苹果的审美又是怎样的呢?

苹果的审美是集约式的。她摒弃了一切冗余。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苹果就率先在麦金塔电脑里实行了一体化设计,消费者不用再面对庞大的机箱和显示器。在1998年的iMac里,苹果率先抛弃了软盘驱动。在iPad里,苹果率先抛弃了实体键盘和鼠标。

总之,苹果是 痛恨 冗余的。她似乎是以优选法选定产品的配置和设计的。优选法即意味着舍弃,舍弃微小的、不被注意的、极少使用的部分,全力倾注在主方向上。这是一种极为大胆的策略。当年的苹果曾受制于此,而今的苹果却受惠于此。

而苹果的外观设计(包括包装盒、宣传资料的设计),又会令人不期然地想起一个国家:日本。

直线条、紧致的结构、素净的颜色,没有多余的装饰,总那么似曾相识。

无可回避的是,西方认识现代东方,往往是通过日本。

乔布斯亦从中受到启发。年轻时的乔布斯曾十分痴迷于SONY产品,痴迷到连SONY的信笺和营销材料都收集了一大堆。

似乎可以这么说,日本现代文化中一些全力于一点的文化因子,间接启迪了苹果。

由此,人们在大多数苹果产品上找不到第三种颜色。

苹果产品的宣传材料总以白色为底——想想那些广告、招贴、手册。

苹果产品的接缝总是那么严密——想想所有产品。

苹果产品的辅助物料总是那么俭省——想想那些包装盒、说明书。

在时间与历史的赛跑中,苹果在这个节点上,超越了她曾经的对手微软和她的导师SONY。

如果说苹果是一种诱惑的话,那么,这种诱惑的构成即是拒绝诱惑!

猜你喜欢
个人电脑乔布斯电脑
电脑节来了
乔布斯的追问
不一样的乔布斯
电脑子变学霸
逻辑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个人电脑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