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V征斜视效果的临床分析

2011-07-16 16:28李敬伟
河北医药 2011年14期
关键词:眼位直肌斜视

李敬伟

V征斜视是临床一种亚型水平非共同性斜视,患者在向上下方注视时存在15△的斜视差值,向下方注视时集合增大,患者两眼位置改变类似V型[1]。病因复杂,尚没有统一的明确看法。发生V征斜视因素很多,如水平肌功能异常、斜肌功能异常、下斜肌功能亢进均可诱发V征斜视。目前治疗方法以临床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多样。手术治疗目的以矫正偏斜眼位和建立双眼单视功能[2]。临床依据患者V征斜视原因选择具体手术方法,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矫正眼位偏斜,恢复患者正常眼球位置。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V征斜视患者75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中,男47例,女28例;年龄6~21岁,平均年龄14.9岁;发现斜视年龄2个月~11岁,平均年龄5.3岁;发病至治疗时间4~9年,平均7.6年。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V征斜视,向上和向下25°注视时的水平斜视度数相差至少15△。常规检查裸眼和矫正视力,视力>0.8患者68例,视力≤0.8患者7例。68例视力高于0.8患者中19例视力处于 -0.75~ -5.75DS近视,5例患者有 -0.50~-1.75DC近视散光。应用三棱镜交替加盖法检测原在位水平斜视和患者向上下方25°注视的水平斜视度数。其中原在位斜视度数处于-20△~85△,平均为-43.6△,向上下方25°注视斜视度数处于15△~35△,平均为17.3△。经同视机检查,46例患者无视功能。下斜肌功能亢进59例,其中单眼8例,双眼51例,外直肌亢进9例,上直肌功能减弱7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常规裸眼及矫正视力检查,眼前节和屈光眼底检查,包括眼位、眼外肌功能、眼外肌运动等眼肌检查,三棱镜水平斜视及向上下方25°注视水平斜视检查。依据三棱镜检查结果、是否存在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程度确定手术方案。行2%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49例,行氯胺酮全身麻醉26例。双眼及单眼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肌键部分切除术59例。外直肌亢进,水平斜视矫正,行外直肌退后并上移肌腱1/2或2/3 9例,上直肌功能减弱患者行上直肌附着点鼻侧移位或上直肌缩短7例。1例水平外斜视度超过60△,行外直肌退后及内直肌缩短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

1.3 治疗效果 患者治疗后检测向上和向下25°注视时的水平斜视度数相差低于15△,向下注释时斜视度数低于1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下斜肌切除术亢进 3例(5.08%),外直肌切断术亢进 1例(11.11%),上直肌切断术亢进0例。下斜肌切除术、外直肌切断术及上直肌切断术间亢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V征斜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例(%)

2.2 视功能情况 术前46例患者无视功能,其中33例术后恢复视功能,经治疗后视功能正常62例,其中1度视功能19例,2例视功能13例,3度视功能30例。见表2。

表2 V征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情况 n=75,例

3 讨论

目前对于V征斜视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临床上V征斜视约占水平斜视25~35%,其中V征外斜视为主[3]。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向上下方25°注视的水平斜视度数超过15△。诊断时患者向上及向下注视角度对诊断影响较大,所以患者检查时需带眼镜矫正后调节视标,防止误诊及漏诊,防止假性斜肌功能亢进[4]。本研究中依据三棱镜检查结果、是否存在下斜肌亢进及亢进程度确定手术方案后,术前46例患者无视功能,其中术后恢复视功能33例,经治疗后视功能正常62例。V征斜视患者常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功能亢进是诱发V征斜视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下斜肌功能亢进59例,行下斜肌切除术后,V征斜视得到缓解。下斜肌功能一旦亢进,促使眼球外转增强,患者易出现V征。术中注意轻柔操作,防止损伤周围组织,减轻术后粘连。手术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斜肌或直肌与韧带的分离,选用近角膜缘牵引线,将眼球牵引归位,矫正斜视,根据术后眼位确定拆线。拆线过早,可拉紧缝合线重新固定,牵引线可调整眼位[5]。最大程度去除斜肌或直肌及周围牵引,虹膜牵引线矫正。本研究术后随访,眼位退回明显。

V征斜视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多数为先天性,部分患者存在异常头位。早期不易发现病情,常为间歇性,部分患者存在轻度中度近视或散光。本研究手术治疗可同时纠正V征和水平斜视。手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双眼单视功能,所以临床治疗强调早期发现对症治疗。早期发现,采用对症的手术方式,对矫正V征斜视极为有利,甚至术后短期即可恢复。本研究中部分患者术后未恢复至正常双眼视功能,可能是由于术后下斜肌或上直肌扔亢进或存在部分残留,导致恢复效果不好,提示手术时注意肌束残留检查。局部麻醉患者可术后直接检查眼球运动情况用于判断是否存在下斜肌的肌束残留。

综上所述,手术矫正是目前V征斜视的临床主要疗法,以矫正斜视眼位,重新建立双眼单视功能。针对V征斜视病症,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把握手术适应证,矫正斜视眼位,尽早建立视功能,最终达到功能性治愈。

1 卢炜主编.斜视诊疗图谱.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1.

2 牟海燕,赵堪兴,张伟,等.A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01-1903.

3 麦光焕,余新平,余焕石,等.下斜肌减弱于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中华眼科杂志,2004,40:243-246.

4 江萍,方晓兴.V型外斜视治疗及观察.中国斜视小儿眼科杂志,2005,13:24-25.

5 陶利娟,王平,王曦琅,等.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8,11:2286-2287.

猜你喜欢
眼位直肌斜视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远用瞳距的测量方法与眼位的关系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6.82实用眼位攻略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DOTA2终极眼位攻略(夜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