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2011-07-24 09:05余玮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村

◎文/余玮

温铁军:中国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代表作品:《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他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2003年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他不想做“明星学者”,但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却是对“三农”问题有利的——

破解“三农”难题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但谈到“三农”问题时,这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却言辞犀利,不断地为农民处境大声疾呼。他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应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三农”问题中恐怕更多的应该关注农民问题、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

他说:“其实,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两个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一点众所周知。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

温铁军最早是在1985年左右提出了“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这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的卓越。

他认为,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温铁军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讲,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由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耕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能。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的基本矛盾制约下,解决我国的“三农”

正是穿着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寂寞地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给了他今天纵论“三农”问题深厚的底蕴和足够自信。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要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温铁军直言,破解“三农”难题,功夫在农外。

工业化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如果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那就有违初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特别是城镇周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地区数量不少的农户成为无土地、无职业、无收入的“三无”人员。解决这一问题,除治理开发园区过多过滥、谨防“圈而不用”外,还要考虑征地费补偿合理,并严防中间克扣截留,决不能让农民吃亏。他强调,要把“转土地”与“转农民”结合起来。

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下工夫,也要在“三农”之内找出路。温铁军坦陈:有些问题,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则需要“农内”与“农外”功夫,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与农民聊侃的高层智囊

2004年元旦,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03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会上动情地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而温铁军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站在一旁的温铁军厚重中透出几分“腼腆”,很诚挚地表白:“我不敢称自己是农民的代言人,党才是,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而已。”吴敬琏说:“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

17岁那年温铁军到山西汾阳插队,他当年最大的梦想曾是每天能在火车站扛大包。11年的工农兵经历,形成了他从农村基层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农民的感情。1979年,温铁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的是新闻,却最终选择了研究“三农”问题。也许是新闻专业的熏陶,温铁军一向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毕业后不久,1985年发起并组织了首批记者团,驾摩托车沿黄河考察了8省40多个市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温铁军至今难忘两位恩师在学术上给自己的影响,一位是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杜润生,一位是吴敬琏。“上世纪80年代,我在杜润生老先生门下做农村调研,私下有个想法,不图别的,就图跟他当一位研究生。如果你想跟他汇报什么问题,你可以推门而进,不用通过秘书汇报。但是,他所问的东西,第一个是你这次调查到没到村到户,迫使你想跟他谈问题之前,一定要把基层弄清楚。他问你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问、深入地问,问你调查情况。”温铁军庆幸自己碰到了一位好导师,一生受之无尽。

说到吴敬琏,温铁军也有一种特有的感恩心理。

为文不说民疾苦,再作诗书也枉然。这些年来,咬准“三农”问题的温铁军,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大部分农村,细心地调查,认真地研究,然后把第一手材料写成文章。

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里的“研究员”把心贴向百姓,把脚踏在大地上,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写”出来的。

但是,温铁军不乐意说自己是中国高层的智囊人物,更愿意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农村问题的普通调研员或实验者。他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教科书式的专家到奏折式的策士、再到影响大众躬身实践从而最终也影响到决策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型。

他的大声疾呼“没有农民,谁能活在天地间”,给人以醍醐灌顶般的警醒;他那发自肺腑的呐喊,唤起世人将视线重新投向其实一直张目可及的苦难,也令一度逡巡的决策者找到了果断的落点。

温铁军长期关注民生,为民请愿。因为肯为农民说话,求告无门而找温铁军解决问题的人何其多。他们写信,递条子,或不远千里去首都北京找温铁军。这些问题,不知道温铁军能解决多少,又解决了多少,这毕竟不是振臂一呼那么简单,后者只需要勇气和正义而已。

有一回,天津一个地方搞开发区建设,占用了农民100平方公里,可是开发区建设因无起色而撂荒,农民既失了地,又失了业。于是,村民几经辗转找到了温铁军。为此,一年多来,温铁军组织村民和当地干部多次对话,帮助协商以缓解矛盾。同时,他发现其中可能有用地的违法行为,便请国土部专家来定性,并约中央电视台协同报道。因为社会反应很大,“开发区非法占地”事件解决起来就渐渐顺利起来。出于感激,这个村村民为温铁军送了一块镶有“中国农民之友”的铜匾。

“用脚做学问”的温铁军,曾在密执安大学、康奈尔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作过访问学者,担任过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等多种国际课题的主持人。他通读了大部分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熟悉东西方各种流派的经济理论体系。

他还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进行调研和交流,学会了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但这位可以在国际最高学术论坛上用英语滔滔雄辩的知名学者,却从来不使用那些国外“舶来”的时髦概念、不生搬硬套那些抽象玄虚的名词。他喝洋墨水是为自己的研究补充营养,从这些参照系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他的着力点依然放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上,他要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做“中国特色”的文章。

温铁军反复称“三农”问题为中国的“世纪难题”,是中国近百年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他期待着,中国的农村改革再次迎来沉甸甸的丰收……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