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1-07-26 06:42陶春媛
教育艺术 2011年7期
关键词:敦煌课件多媒体

陶春媛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促进教育教学朝着更完满的方向发展。当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更是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增色、增趣,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想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几个误区

1. 滥而不精——教师过分依赖课件,课堂教学走形式走过场。有的教师在新课改的初始阶段,对于课改的思想理论、宗旨目的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片面地认为实施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认为信息技术进课堂是课改求新、求活导向下,扫清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弊端的最好方法。一方面认为,信息技术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只有信息技术进课堂,才能一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死气沉沉、不受学生青睐重视的局面;另一方面认为把语文教学与时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语文课堂就能改头换面,就达到了课改的要求和目的。基于以上偏颇的认识,得出了语文教学使用课件就是好课,就是积极向课改靠拢的错误结论,导致个别语文教师不加斟酌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堂语文课就像一节课件展示课,甚至把课件制作的精良与否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首要标准,进而发展为个别教师不悉心精心备课,找一个课件看上几眼就进课堂。上课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由于对教材内容缺少熟透精深的解读,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缺少必要的引导,学生回答后不置可否,直接用课件出示标准答案,课件放完了,一节课也上完了,从而导致课件的使用过场化、形式化。

2. 华而不实——学生对文本涉及的内容不乏感性认识却缺乏理性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文字书写量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难免费时费力,多媒体课件集声、图、文多种信息于一体,使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的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制作上,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像、视频、音频文件搜罗在一起;课堂上色彩绚丽、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剥夺了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的时间和深入探究课文的意识。例如《荷塘月色》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品析“荷塘美景”时出示了大量精美的荷花图片,使学生思维只停留在感知唯美、恬静的荷塘风物上,忽略了大时代背景给作品打上的烙印,无法透过文字揣摩朱自清先生作为爱国文人在白色恐怖下的矛盾、苦闷与挣扎,无法体会作者欣赏荷塘美景是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诸如此类,学生只是在感官上丰富了认识,而无法从思想层面对作品主旨进行深入的剖析,也就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思考。

虽然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我们还存在着些许误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因噎废食停止探索的脚步。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更进一步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必然要求教学途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其必然性。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努力发挥其作用,使其为教学服务。下面我就以《道士塔》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以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1. 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道士塔》一课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歌曲并展示图片的形式导入。在课前播放《月牙泉》歌曲并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的月牙泉。引出在敦煌城南的另外一处代表了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涌起难以言说的痛楚的古迹——莫高窟。

教师精心组织的导入语,配以月牙泉精美绝伦的景观图片,伴着略带感伤的音乐激起学生感伤痛惜的情怀,为接下来把握课文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感知余秋雨文字附带的民族责任感与沉重感奠定了十足的感情基调。

2. 直观展示,引发深思。与学生共同探究课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写作特色,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写作能力打下基础。《道士塔》一课的探究课文环节我分为两部分:走进敦煌,走进民族与时代的悲剧。在“走进敦煌”这一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敦煌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莫高窟建筑绚丽宏伟、灿烂辉煌和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在“走进民族与时代的悲剧”这一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敦煌建筑及文化被毁坏的图片,第二部分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和第一部分图片形成对比激起学生苦闷痛心的感受。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情投入,带着学生领会作者情感、探讨民族悲剧的根源等环节就水到渠成。学生发言踊跃,且富有见地,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头头是道,对作品主题把握准确到位。

这样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为学生探究讨论、深入思考提供了情感基础和事实依据,信息技术没有喧宾夺主,发挥了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3.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是一节课的深化环节。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多媒体向大家介绍其他的相关人物事件,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道士塔》拓展延伸环节确定为“走出历史面对现实”。通过播放《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视频节选,让学生认识如今扎根敦煌、从事研究、致力于敦煌莫高窟的开发保护工作的学者,进而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还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最后全体同学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读诗歌《我好恨》,唤起同学们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良知与责任。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探索中的一些初步的实践与思考,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也需要有更多的语文教师去实践与思考。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是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一场新的革命,也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时更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并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模式,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求,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敦煌课件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作品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敦煌画师,I服了YOU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敦煌 敦煌
敦煌飞天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