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2011-08-11 09:22李伟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5期
关键词:增长速度纯收入城镇居民

□文/李伟只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从1978年算起,在过去的30多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且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全方位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表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产生的。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33.6元,到了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3.4元,截至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是1978年的50倍多: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是1978年的33倍多。

(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1978~2009年的30多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额在不断增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变大。

1、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在253元范围内。这一阶段是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最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2、1985~1991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开始逐年扩大。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为341.5元,1988年为636.58元,1990年为823.9元,1991年为992元。

3、1985~1991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开始扩大,平均以每年100元的幅度递增。

4、1992~1997年,这一阶段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的变化可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1995年,这一阶段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快速拉开,1991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为992元,1995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已经达到2,705.3元,比 1991年扩大了 1,813.3元;第二阶段是1995~1997年,这一阶段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的增长幅度又趋于缓和。

5、1998~2009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急剧扩大阶段。1998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是3,263.1元,2009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为12,022.0元,两者相差9,758.9元,2009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额是1978年的58倍。

(三)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在动态中不断变大。从1978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在动态中不断变大。

1、1978~1983年,七十年代末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加上农村计划生育的严格实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大幅上升,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到了1983年,农村居民人才纯收入为309.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76.17元,增长了1.3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高速增长直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从1978年的2.6缩小到1983年的1.7。

表1 1978~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2、1984~1989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扩大了近0.6。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并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慢了近5.7个百分点。

3、1991~1994 年,城乡收入差距迅速大幅拉开,这一阶段中,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快了近8个百分点。如此悬殊的增长速度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在短短3年时间内扩大了2.87。

4、1995~1997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并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快了近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放慢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达到2.47,1994年的系数降低了0.4。

5、1998~2009年,这十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额从1998年的3,263元扩大到了12,022元,增额高达约9,760元。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3.33,比1998年多了0.82,比1978年多了0.73。

(四)收入差距拉大进而导致基尼系数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国际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如果到2倍左右就属于最高级别,而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世界银行界定的贫困线是人均每天1.25美元,2008年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每天0.3美元。贫困标准不一样的背后是大量的更多的贫困人口。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96。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系数为3.28,2007~2009年每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系数都超过了3.3,由此看来,2006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在不断变大。

二、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农产品价格偏低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的低收入。农产品价格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工业化,而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的背后是农产品价格的低贱,进而是农民利益的长期被损害。

农业的先天劣势注定需要政府为其买单,补贴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应该是国家的重点战略,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发展不仅没有取得政府的偏爱,反而一切支援工业的格局让农业的发展过多地注入了行政的色彩。一方面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的资源做后盾;另一方面价格扭曲的农产品价格使得工业化的发展十分便利、低廉地获取了大量廉价的农产品。在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在农村,风险下的农业无法从农产品高价中获得补偿,相反,农产品价格的不透明和国家限价直接造成了农产品价格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二)政府支农力度不够。农业具有天然的特殊性,其发展慢于二三产业。这是由农产品的特征决定的,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所以当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减产时,农产品收入降低,当农业丰收时,又出现“谷贱伤农”的现实。农业的外部效应是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的,这方面的保护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而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明显偏弱,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够;第二,对农村教育、农业科技及信息、农业保障体制的投入力度不够;第三,农业税制改革缓慢;第四,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转移支付诸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优抚力度不够。

(三)公共财政对农民补贴较少。公共财政的阳光应该普照全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能缺少对农民的保障。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财政向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但公共产品的分配存在结构性偏向。在教育、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方面,公共财政一边倒地投向城镇,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有效保障城市低收入者生活质量的同时,直接提高了城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比如,城镇居民在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方面的收入或福利大大超过了农村居民,因为这一块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不断上调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保证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还在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四)城乡劳动者素质差别过大。劳动者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程度主要影响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劳动者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而就业机会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的差别。

我国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是有天壤之别的。从教育的硬件配置到教育软件的配套,农村居民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稀有的,这就构成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存在相当差异。从教育文化程度上来看,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居民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限制了提高收入的能力。绝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及信息水平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谋取收入的能力就没有机会。简单的劳动就业产生的是简单没有附加值或者附加值很少的产品或是服务,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劳动收入相对较低。

[1]李萍,陈志舟,李秋实.统筹城乡发展与效率公平权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李平.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

[5]刘扬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增长速度纯收入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