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100例临床分析

2011-08-13 06:20曹春梅黎兴华李冰黄丽华张万峰陈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0期
关键词:内旋外旋腹针

曹春梅 黎兴华 李冰 黄丽华 张万峰 陈伟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是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退变等原因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祖国医学中属“痹症”范畴,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多发于50岁左右,女多于男,临床治疗方法较多,近年笔者采用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年至2011年6月在南雄市中医院康复科治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症诊疗标准[1],诊断标准:①肩部疼痛以活动时和夜间尤甚,肩部有压痛。②功能障碍:肩关节上举、外展、内旋、后伸等活动受限。③伴有不同程度粘连。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X线诊断,排除肩关节骨折、脱位、结核、化脓性炎症、肿瘤及颈椎病等病变及90岁以上高龄患者。

对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①对照1组,②治疗组,③对照2组),治疗组50例用腹针结合运动疗法组,对照1组25例用单纯腹针治疗、对照2组25例单纯运动疗法治疗。

治疗组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50±2.3)岁;病程最短2 d,最长2.5年,左肩患病20例,右肩患病26例,双肩患病4例。对照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2±2.16)岁,病程最短3 d,最长4年10个月,左肩患病22例,右肩患病25例,双肩患病3例。两组患者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用腹针治疗,主穴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辨证加减: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选用直径为0.25mm的不锈钢毫针,采用三部进针法,进针后停留3~5 min侯气,3~5 min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以行气,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进行催气,留针30 min。②运动疗法:留针期间术者帮助患者做患肢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动作,活动度以出现明显疼痛为准,每个方向5~6遍。出针后利用爬梯、滑轮、肩关节回旋器等器械做主动运动训练,双臂交替轮流做肩关节的前屈与后伸,外展与内收,外旋与内旋,俯身画圈法和爬墙活动体后拉手等动作,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活动量和活动范围,训练10~15 min/次。

对照1组:采用单纯腹针治疗,方法同治疗组;对照2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以上腹针、运动疗法1次/d,10次为一疗程,休息2~3 d后再针一疗程,2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评估标准

1.3.1 采用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仅取疼痛和肩关节活动范围2个项目进行评价。疼痛主要根据患者自觉疼痛程度和是否影响活动评分,最高分30分。肩关节活动范围分别从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和外旋5个方位评分,采用半计量法,以利于统计分析。

1.3.2 临床疗效评定采用定性法,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前屈 >150°,外展 >120°,后伸 >45°,内外旋 >60°;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前屈120°~150°,外展 90°~120°,后伸35°~45°;有效: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但仍有活动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根据资料性质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与对照1组有效率比较,χ2=5.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治疗组与对照2组有效率比较,χ2=7.1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治疗组与对照1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积分比较 P<0.01,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积分比较 P<0.01,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详见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积分比较(n=100,±s)

表2 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积分比较(n=100,±s)

2.92±2.08 3.26±1.74对照1组25 21.08±3.82 4.88±1.19 3.22±2.25 1.36±0.75 2.54±1.13 2.49±2.15对照2组25 20.55±4.36 4.73±1.23 3.55±2.06 1.65±0.85组别 肩痛 前屈 外展 后伸 外旋 内旋治疗组50 25.12±4.88 5.33±0.77 4.19±1.85 2.06±0.94 2.08±1.22 2.31±1.65

2.3 随访 100例患者中完成1年随访共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1年内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67%;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6.67%表明治疗组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6岁,于2010年3月23日就诊,主诉:“双侧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6个月”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双侧肩关节疼痛,以夜间为甚,曾口服西药止痛无明显效果,查体:双侧肩关节无红肿,右肩前屈75°,外展45°,外旋10°,内旋20°,后伸 15°,左肩前屈 90°,外展 60°,外旋 15°,内旋 25°,后伸 25°右侧肱二头肌长头,喙突处,小圆肌,冈下肌压痛阳性,肩关节X线摄片未见异常,诊为双侧肩周炎。采用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经1个疗程治疗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明显好转,左侧肩关节疼痛消失,2个疗程后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论

4.1 肩周炎多因感受风寒湿邪后所致筋脉失养,经气痹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痛则筋脉拘而不用,或外伤劳损致肩部软组织损伤,致使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增厚、粘连,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2~4]。

4.2 治疗组运用腹针对肩周炎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腹针疗法根据薄氏腹部全息的特点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调控系统,该系统对人体其他经络系统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因此腹针治疗脏腑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分布最广,经气感传途径最短,故能治疗肩周炎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腹针取中脘调整机体的稳态;取商曲改善肩颈部血液循环,滑肉门在腹部全息图上对应肩关节,用三角刺加强滑利肩关节作用并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留针期间术者帮助患者做患肢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动作,疼痛得到行之有效的缓解,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5~10]。

4.3 为增加肩活动范围,腹针后采用运动疗法可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防止已分离开的粘连组织再度粘连,巩固改善的肩关节活动功能,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11-13]。坚持进行运动疗法,将多种有效治疗叠加,对病情恢复快慢起重要作用。通过表1可以看出,腹针加运动疗法,在短期内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腹针或单纯运动疗法;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法疗程缩短,治愈率提高,给患者的治疗加强信心,能够早日得到康复,因此腹针加运动疗法,在肩周炎的临床治疗中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因此笔者认为腹针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是治疗肩周炎的理想方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薄智云.腹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何秀生.物理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92例.中华理疗杂志,1994,5(1):17.

[4]孙娟.运动疗法早期介入综合治疗肩周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2(2):73-75.

[5]刘份,周晓星.微波、针刺与运动疗法给合治疗肩周炎.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61.

[6]徐宏刚.肩保健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58.

[7]闪剑.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163例报告.甘肃中医,2003,16(12):22-23.

[8]王小兵,汪燕.运动疗法改善肩周炎肩关节功能障碍.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74-256.

[9]胡亚明,叶立汉.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34.

[10]陆永辉,王志红.腹针治疗肩凝症顽固性疼痛32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4,36(12):38-39.

[11]陈福初,黄瑾莹.腹针治疗痛症的体会.首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

[12]罗卫平,袁小敏,陈新兰,等.温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54-155.

[13]佟欣,孙忠人.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进展概况.针灸临床杂志,2008,24(8):65-69.

猜你喜欢
内旋外旋腹针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保留外旋肌群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热爱跑步要当心过度足内旋
热爱跑步要当心过度足内旋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类解剖重建外旋肌群技术
少林小武功(二)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13例伴有垂直运动异常的知觉性外斜视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
外旋肌群止点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