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卡夫卡《城堡》中表现主义荒诞特征

2011-08-15 00:45彭路曼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卡夫卡城堡

彭路曼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法]、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这位奥地利小说家留下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他生活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很大地反映了表现主义的特征。

表现主义是欧洲20 世纪上半叶影响最为久远的现代主义流派之一。它是上个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表现主义看来,只有突破客观现象的表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象,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德国作家卡斯米尔·埃德斯米特在《创作中的表现主义》中指出:“只有当艺术家的手透过事实抓取事实背后的东西,事实才有意义。”他认为艺术家应凭借主观精神去进行内心体验,创造一种征服自然的艺术,来表现自然界的内在本质。

表现主义在文学领域的最大成就是戏剧和小说。卡夫卡的小说和奥尼尔的戏剧,是表现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其作品中,较为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将荒唐、人性的异化看作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赋予作品以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

卡夫卡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生命后期的作品,也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创作风格成熟和定型的标志,一向被公众们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他作为“现代艺术的险者”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采用全新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叙述话语来构建此书。他谜一般的神秘怪诞色调,吸引了许多文人学者驻足于前希望找到一把打开城堡城门的“钥匙”。其故事情节的荒谬却又不得不叹服那种真实感。

城堡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K是一名受命于城堡的土地测量员,可当他依照约定赴任之时却发现城堡这个作为村子的最高存在却在这时拒绝了他进入的可能,K就这样不明就里地陷入与城堡以及城堡所在村子的形形色色人物荒谬博弈中。作为故事核心的城堡及城堡的拥有者自始至终没有现出过真容,而这一系列的情节没有最终的目的与合适的结局,在这里,主角与敌人,帮助者与施助者等一系列对立变得模糊难测,每个角色都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城堡和他的主人,却没有人能清晰的知道对于自己来说城堡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即便如此,他又确确实实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对每个生活在村子的人们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艺术创作上,卡夫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新者,他的作品大多具有荒诞的特点,但又与纯粹的荒诞作品不同——它在荒诞的框架中包容着部分细节的真实。作家通过富有存在感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要分析《城堡》中的荒诞,可从故事的环境场景、人物和事件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整个文章自始至终都让读者感觉故事是处在一个朦胧不真实的环境里,谁的话都不能相信,在《城堡》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描绘环境暗淡、模糊不清的词,诸如“朦胧”、“幽暗”、“虚无缥缈”、“隐隐约约”、“模模糊糊”、“雾霭笼罩”、“黑暗阴冷”等等。让读者对环境的感受是阴暗的、模糊不清的,几乎看不到光明。而故事的大部分描写都是在黑夜和冬天。即使有描写白天,那城堡和城堡外的村子也是被茫茫的白雪覆盖着,人们被太阳照射在白亮的雪地上的耀眼的反光刺得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本来面目,在暗淡的光线下,在浓雾的笼罩中,城堡和村子永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样子。

读完整部作品我们都无法说出主人公K所要进入的“城堡”的具体所在,在作品的开头就写道:“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岗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他又走起来了,可是路实在很长。因为他走的这条村子的大街根本通不到城堡的山岗,它只是向着城堡的山岗,接着仿佛是经过匠心设计似的,便巧妙地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没有靠近它。”城堡外的村子也是如此,既无法从时间上去判定,也无法从空间上去推断。文章除了在K看到城堡时想起了家乡的那座教堂钟楼的一点描写外,几乎没有涉及其他的外界事物。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外在的联系。而且从故事本身看,如果我们想把城堡与某一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所在物对应起来寻找的话,那是徒劳的。

在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文中“城堡”的寓意。它可以理解成是国家机器的象征,是与人民为敌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象征着当时普通老百姓与官僚机构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条鸿沟把两者隔开,永不相通。所以,虽然它近在咫尺,向它走去却远在万里,永远也到不了,预示着人民在“城堡”的统治之下,什么理想都不能实现,只有死路一条。

第二,在《城堡》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像上文提到的环境的朦胧模糊的印象一样,给人一种带着神秘面纱的感觉,永远也无法看清他们每个人的真实面目,更不用说从形貌上对他们加以区分,甚至也无法通过他们的语言、行为和活动对他们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区分,而只能从一个大概的轮廓上看到这些影子般的人物,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荒诞。小说的主人公没有真实姓名,只是以一个字母K来代替,尤其是城堡里的官员们,他们干脆没有自己的面孔,他们之间是可以完全互换的。更为神秘的是克拉姆,他如幽灵一般在村里厮混,却又毫无踪迹,K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一条窄窄的门缝里似真似幻地看到了一个坐在屋里不知是醒着还是睡着了的模糊的人影。“屋子中央有一张书桌,克拉姆先生就坐在书桌旁边一只舒适的沙发里,他的脸给一盏低低地挂在他面前的白热电灯照得容光焕发,一个中等身材、臃肿颟顸的人。他的脸蛋还是光溜溜的,但是他的两颊由于年龄关系,多少已经有点松弛了……”

第三,卡夫卡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的荒诞,是通过人物在荒诞的环境中表现的具体事件呈现出来的,也即是一些荒诞的事件中呈现出来。故事一开始就把主人公K安置在一个荒诞的环境中,通过他的活动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清晰的怪诞世界。例如,城堡没有聘请K作土地管理员,却认可了K的土地测量员身份;K的两个助手举止形态像顽童似宠物又像讨人厌的小丑,他们专门纠缠K,但方法十分奇特,令人莫名其妙;神秘的克拉姆始终不肯露面, K只能通过他的信差巴纳巴斯同他联系, 但巴纳巴斯也未见过克拉姆本人,在城堡里,电话打进去,所有的办公室都有反应;村长家的文件柜装得满满的,想关上就得放倒在地,由两个人坐上去把门压上……最后, 城堡方面虽然认为K提出的在村中居住的要求缺乏合法的依据, 但考虑到其他的某些情况准许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K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目标苦苦挣扎,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入城堡,但最终未能如愿,注定要孤独地死去。

卡夫卡的《城堡》通过把真实的细节与荒诞的框架巧妙融合,把文本深刻的意义内涵充分地呈现出来。他的“卡夫卡式”风格,并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美学概念。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的人生社会,做出了深刻的揭示及有力的抨击。外国文学评论界曾这样评价卡夫卡,从他的创作中,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找到了自己的知音,荒诞派和新小说碰到自己的同类,黑色幽默和梦幻现实主义发现了自己的先辈。但是,笔者认为,表现主义特色在卡夫卡小说创作中最为突出。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魔逗城堡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