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都市怪相的苦涩漫画:评滕刚长篇力作《异乡人》

2011-08-15 00:42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广东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晚点异乡人空巢

⊙许 峰[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广东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滕刚以微型小说闻名于世,而2009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异乡人》则是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由三十九个形形色色的小故事组成。故事内容短小精悍,彼此之间可以独立成篇,但都拥有同一个主人公——“异乡人”,类似关于“异乡人”的微型小说系列。这种结构模式与滕刚一直从事微型小说创作有明显的承接关系。从微型到长篇,《异乡人》不仅是在形式上对过往创作进行了突破,而且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风云也更为开阔——不仅有对社会阴暗面的暴露,更有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反映及其成因的思考。荒诞与真实,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蕴涵着作者对世界、对人生深刻的哲思,充满着作者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

一、以虚写实,哀民生之多艰

小说以主人公“异乡人”前往“酆城”求职开篇,又以“异乡人”逃离“酆城”返乡收笔,整部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成“异乡人酆城务工惊魂记”。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外来工,“异乡人”原本是用平常人的目光来看待“酆城”这座“终于来到”的城市,以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理解他在“酆城”中的所见所闻。但是正常的目光投射,并没有得到同样正常的成像反馈。如同《城堡》中的“K”是应伯爵之命而来,却无论如何努力也永远进不了城堡一样,“异乡人”从到达目的地“酆城”的第一刻起,就与陌生、荒诞的环境格格不入,四处碰壁:“异乡人”遵守交通规则一定要从斑马线过马路,路人却不仅不知斑马线为何物还质疑他怕死 (《过马路》);而当行人好不容易找到斑马线,放松了警惕,却因为飞驰的汽车并不减速,反而更容易被撞死在斑马线上 (《严禁》);当地的饭店不卖饭,想吃饭,必须喊一位小姐,欲投宿,旅馆却只嫖宿,不住宿 (《投宿》);出了车祸,伤者为保护现场与肇事者分清事故责任,宁可死在原地也不去医院 (《现场》);工人为讨回欠薪,一定要爬上楼顶,以跳楼相威胁,若装得不像还讨不到,另外居然还有时装模特经纪公司找人做跳楼秀,专门帮人要工资 (《秀》);“异乡人”求职应聘,却因不会陪客户抽烟、喝酒、打牌、唱歌,特别是不会嫖妓,不仅被认为不能开展业务,而且被认为严重残疾,被送到残疾人联合会 (《应聘》);等找到工作后,作为“陪聊员”,“异乡人”的客户有的要他盯着她看 (《第一次陪聊》),有的要他陪开会 (《第五次陪聊》),有的要他交代男人偷情地点 (《第六次陪聊》),还有的要他模拟被审讯 (《第十次陪聊》)……种种奇怪的要求常常吓得“异乡人”落荒而逃。

和其他外来工一样,“异乡人”渴望从乡下进入城市,渴望可以在城市里找到工作,渴望城市可以让他的生活更加美好。但“酆城”里每天都在发生着令他目瞪口呆、毛骨悚然的怪事,光怪陆离,不一而足。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见闻,不仅让“异乡人”目瞪口呆,也令读者瞠目结舌。而在瞠目结舌之后,不得不承认,尽管这只是一部由作家虚构的小说,尽管各个故事都是荒诞的黑色幽默,但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多有原型,有的情节甚至还比较严重。虽然因为担心还房贷而得了阳痿也是夸张,但城市房价飞涨,“房奴”遍地却是有目共睹 (《按揭》);尽管上班要乘热气球才能避免迟到被罚是子虚乌有,但城市交通拥堵,到处修路、到处红灯却是无可否认的 (《乘热气球上班》)。诸如此类,小说在调侃之中实则触及到转型时期现实社会中尖锐的社会问题、现代人的生存烦恼以及人类的精神弱点和人性的阴暗面等。《异乡人》以虚写实,以幻写真,寓真实于荒诞之间。

在形形色色的问题中,《异乡人》写得最多、最深刻、最成功但同时也最让读者心酸的是对于弱势群体尤其是独居老人和空巢妇女问题的反映。当代社会中,很多老年人心灵空虚、精神贫困,尤其以那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为甚。《第四次陪聊》中,行动不便的老太太自费掏钱买糖,让“异乡人”用糖帮她把小孩子引到她家楼下来玩以图热闹;《第八次陪聊》中,老人要求“异乡人”陪他睡觉以度过寂寞的漫漫长夜。这些辛酸的描述把现实社会中老年人“老无所依”的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老人们来说,仅仅是“老有所养”还是不够的,精神的抚慰远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异乡人》以文学的形式,反映了当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严肃的作家,滕刚大胆正视、反映老年人性爱权利缺失这一非常实际但又长期被忽略、被回避的问题。在《早锻》中,为什么老人们是到发廊而不是公园、体育场“早锻”?而所谓“早锻”竟是找小姐敲背按摩?请听听老人们的苦衷:“这世界最残忍的就是以为老人老了就没有接触异性的欲望了,你稍微表达一点这方面的欲望,他们就以为你老作怪……我们年龄虽然大了些,但我们的身体并没有老,我们的心并没有老,我们的欲望并没有老……自从来这里锻炼,我就从没生过病,为什么?因为心情好了,血液流动了,心跳加速了,热爱生活了,早晨敲个背,全天有精神。我们没有其他意思,我们只是敲敲背。……”老年人也不例外,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但老年人常常是丧偶、独居。近年来,关于老年人因嫖娼而被捕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当人们感慨世风日下,对卖淫嫖娼口诛笔伐,对为老不尊更是嗤之以鼻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认真考虑过如何能使老年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依然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和“性福”指数?恰恰是荒诞不经的《异乡人》就此向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与独居老人一样,空巢妇女的生活同样令人黯然神伤,即使她们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光辉小区”中,棋牌室遍地开花、生意兴隆,“整个小区看上去像个赌场” (《棋牌室》)。来棋牌室打牌的不是空巢妇女就是独居孤寡老人。“这些女人,有的是二奶,有的是富婆,有的是闲妇,有的是留守女士。她们的男人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外地,长的一两年回来一次,短的一两个月回来一次”,她们生活安逸,内心落寞,无须为衣食而奔波劳碌,却要为如何打发时间而烦恼,她们也许是最能体会王昌龄《闺怨》的人。老人孤寡、妇女空巢,不管老人妇女,都一样是度日如年。何以解忧?唯有麻将!正是靠打麻将,空巢妇女和独居孤寡老人才得以消磨时光、麻醉自我,否则女人红杏出墙,老人惶惶不可终日。而棋牌室的开张,让业主收到房租,开店的赚到利润,妇女老人有了去处,物业公司也少了投诉,皆大欢喜。作者以反讽的笔调,道出了空巢妇女和独居孤寡老人内心的辛酸,暴露出尖锐的社会问题。而“光辉小区”的命名,恰恰是对此最大的反讽:在“光辉”的小区中,却有一大群老人妇女每天只能躲到棋牌室里自我麻醉,有如行尸走肉般地过着暗无天日的苦闷生活。中国正日益迈进老年化社会,如何正确引导老年人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而如何引导年轻妇女在衣食无忧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而非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同样也是迫在眉睫。《异乡人》尽管是虚构的小说,但所反映的问题真实而尖锐,需要全社会的正视和关注。

二、以幻写真,叹人类之生存困境

《异乡人》直面现实,哀民生之多艰,但所采用的并非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是夸张、变形、反讽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从对社会阴暗面的大胆暴露,上升到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在荒诞不经的情节中不仅熔铸着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还凝结着深深的哲学思考。

小说的结尾《晚点》一节,哲学意味就非常浓厚:“异乡人”因忍受不了在“酆城”当陪聊员的恐怖生活,在第十二次陪聊后匆忙辞职回老家,落荒而逃。可是当他乘汽车时,汽车晚点;乘火车时,火车晚点。无论他乘哪趟车,哪趟车就会无缘无故地晚点,而且一旦当他去售票处换票转乘,原来晚点的那趟车就又立刻无缘无故地发车,新换乘的那趟车又会无缘无故地晚点。所以无论“异乡人”如何努力,总也赶不上趟,直至最后晕倒在车站。在不可知的悖谬社会现实面前,个人无力掌控自我,只能无可奈何。毫无疑问,“异乡人”是一个悲剧式人物,但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性格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正因为悲剧的成因不在于个人而在社会,所以既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世外;也非某个人以一己之力就能改变。尽管老实巴交的“异乡人”一直想按规则行事,奉公守法,但无论如何努力,自始至终,在“酆城”中总是四处碰壁,想找斑马线过马路,人家质疑他怕死 (《过马路》),在找工作时因为不会打牌唱歌跳舞嫖妓,被嗤之以鼻为“严重残疾”,被送到“残疾人联合会” (《应聘》),最后丢弃工作仓皇回乡避风头,依然是坐哪趟车,哪趟车就晚点,简直就是无处可逃,无路可退。这说明,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中,如果不对整个社会进行彻底变革,在缺乏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想通过个人奋斗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如痴人说梦。

更进一步,“异乡人”无名无姓、不知来历,仅为一个抽象符号,看似虚无缥缈不着边际,实则是像数学中的代数,用一个符号来代表具有相同性质的一个类型、一个群体,暗示着“异乡人”的奇遇和悲剧并不局限于他自己一个人,而是人类在异化社会中共同命运的缩影,具有象征性和普遍的代表性。正因如此,当“异乡人”对“晚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救治他的戴眼镜大夫解释说:“我刚来酆城的时候,也是乘哪趟车,哪趟车晚点,我以为是我这个人倒霉,后来我才知道,这里所有的车都晚点。”这就说明“晚点”不是某一个人的“奇遇”,而是所有人的共同遭遇。《异乡人》以个人的生存困境折射全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立意非常深刻,全书充满着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耐人寻味。

三、反话正说,发人深省

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酆城”每天都在发生着形形色色、匪夷所思的怪事,但“酆城”本身却是一座美不胜收的现代化城市,自然条件优越得宛如世外桃源,并非是阴风四起的乱坟岗。在《严禁》中梅湘亭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马路是八车道的,比巴黎的马路宽。我们的路灯一万元一盏,比好莱坞的路灯亮。我们的街边花园是哥特式的,比伦敦的花园漂亮。”各种大城市中才有的硬件设施“酆城”一应俱全,连上班都先进到可以乘热气球,无疑是座高度工业化的现代城市。但偏偏是在如此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环境中,住宅小区会修得像监狱一样固若金汤 (《看房》),独居老人会直至死了一周尸体发臭才被发现 (《第十二次陪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麻木到不问青红皂白,见队就排——“你管他干什么,只要看到有人排队,你去排就是了。” (《排队》)……这些都不能不发人深省:现代生活、现代人际关系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怎么会疯狂到如此地步?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异乡人”一样,越来越多向往着现代文明的外来工背井离乡,选择进入城市来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现代城市真的就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现代文明真的就是天使?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下,究竟掩盖着多少龌龊和污垢……“酆城”的世界很精彩,“酆城”的世界也很无奈。《异乡人》以“酆城”这个典型环境作为个案,折射愈演愈烈的“城市病”,该书的价值完全可以从“现代性”的高度来认识。

“酆城”是如此美丽,如此现代,但很奇怪,它不叫“桃花源”、“伊甸园”、“香格里拉”之类,却委屈地被命名为“酆城”。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迷信文化中,阴曹地府称为“酆都”。“酆城”与“酆都”虽有一字之别,但“城”与“都”意思相通。整个故事发生在“酆城”,本身就暗藏着一股阴森之气,让人不寒而栗。以与“酆都”只有一字之别的“酆城”来命名,“能指”与“所指”之间,本身就构成强烈的反讽。

在“酆城”,匪夷所思的怪事每天都在发生,与古代迷信文化中的阴曹地府“酆都”是一样的恐怖。在这里,正直的“异乡人”走投无路,龌龊的梅家上下却如鱼得水,真的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卡夫卡笔下的“城堡”一样,滕刚所描写的“酆城”同样是一个已高度异化的非人社会,同样是一座鬼城。正因如此,“异乡人”无法用正常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酆城”的所见所闻;也正因这是个已异化的鬼城,所以才会时时刻刻发生形形色色、不可思议的怪事。滕刚把故事的发生地命名为“酆城”,同样暗示着他对这到处乌烟瘴气的非人世界的不认同、不妥协,认为“异乡人”所到之处并非真的是人的家园,只配做鬼的魔窟。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尽管“酆城”这座鬼城内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但久居于此的“梅湘亭”等,早已见怪不怪,不仅听之任之,甚至还从中渔利:七个儿子都以罚款、举报为生,七个儿媳妇都是“浴都”等涉黄场所的头目,全家上下恬不知耻 (《落户》);梅二不仅用望远镜、窃听器等偷窥别人,还在自己房间里装探头,以偷窥自己为乐 (《偷窥》)……尽管如此,但他们从前不也是外来的“异乡人”吗?现在“异乡人”初来乍到,面对“酆城”中各种妖风毒雾尚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酆城”这样的环境中浸泡,日久天长,今日古道热肠的“异乡人”还能出淤泥而不染吗?会不会从“异乡人”堕落成“本地人”,也像梅湘亭、梅二那样变得麻木不仁?

如果说,在《个人履历表——滕刚微型小说100篇》中,滕刚“摒弃了常见的平实手法,大胆而广泛地采用了幽默、荒诞、夸张、象征等手法,而且运用自如,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内核,几乎每一篇都透出作家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很好地填写了“张三”的个人履历表,勾勒了“张三”的人生轨迹;那么,在《异乡人》中,滕刚通过运用象征、夸张、变形、反讽等表现方法,以“异乡人”在“酆城”中的经历为线索,在嬉笑怒骂之间勾勒出一幅疑幻似真的嘲讽都市怪相的苦涩漫画。

[1]滕刚.异乡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郑允钦.个人履历表——滕刚微型小说100篇·跋[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326.

猜你喜欢
晚点异乡人空巢
晚点的火车(外三首)
致异乡人
排队
树上有一个空巢
家中异乡人和异乡人之家:《退潮》中的“家”之想象
“晚点围巾”揭德铁伤疤
空巢生日不孤独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德意志铁路因晚点付“天价”赔偿
异乡人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