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寄语

2011-08-15 00:42博雅文学论坛主持人陈晓明
名作欣赏 2011年13期
关键词:刘震云例子汪曾祺

博雅文学论坛 主持人:陈晓明

嘉宾寄语

博雅文学论坛 主持人:陈晓明

POINT人文新知视野

今天,我们借文学谈故乡,是地理的,文化的,历史的,乃至精神的,不过不是象征意义上“文学是寻找精神故乡”之类的很煽情的话。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住处旁边的书店里陈列着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作者绝大部分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写《哈里贝克·费恩历险记》的马克·吐温小学没有念完,写《嘉莉妹妹》的德莱塞中学退学,福克纳、斯坦贝克等等都是大学没有毕业。

作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那里面说最主要的苦难来自于学习教育,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沈从文是自学成才的,到北大旁听是一方面,他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或许是更关键的因素。也有正儿八经留学的,但是所学专业与之后从事的文学工作相差十万八千里。鲁迅在仙台学医,成绩只是中等,作为外国留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郭沫若曾经在日本帝国大学学医,但因为小时候得过中耳炎,听力不好,临床使用听诊器有困难,于是只好转为文学、史学、考古学。最近的例子是余华,他当过五年牙医,好像没有经过什么专业训练,说好听点是家学渊源(因为他是在医院环境里长大的)。当然,我作为文学教授,必须举一些例子可以拿来壮胆,比如说冯至、汪曾祺等,他们后来的创作成就和早年所受的文学教育是有密切关系的。1920年代在北大念德文系的冯至,后来成为著名的抒情诗人,他写文章说,当年喜欢诗,长期听讲诗的课,沈尹默讲唐诗、黄节讲汉魏乐府,很感动;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中文系,说他听过刘文典讲庄子、朱自清讲宋诗、闻一多讲楚辞,还有沈从文上的课。而且汪曾祺先生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我相信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来说明,大学中文系是能出作家,能出好作家,能出大作家的。当然我还是那句话,文学很重要,但主要是修养,不是技艺。没读大学的,有好的天分和机遇也可能成为好作家,念了中文系的不见得就一定能写好诗、好小说,但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对于作家的厚积薄发还是起作用的。我想说的是,不要误解说文学和大学毫无关系。

眼下就有例子,今天的主讲人、著名作家刘震云是北大中文系1978级学生,1982年踏上创作之路;今天来的嘉宾李敬泽是《人民文学》主编,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孟繁华先生是北大培养的博士。如果不是在座有毕业于辽宁大学的安波舜先生,那么今天的嘉宾就几乎全是纯北大的了。

所谓“纯北大”有几种不同的意思,我这里所说的是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北大读。在今天这样的特定场合里,在座的各位都跟北大有这样或那样的瓜葛,或教书,或进修,或修学位。当然还有更特殊的例子,我有个研究生,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北大附属学校念书,所以我们说他是真正的“纯北大”,硕士毕业以后,我坚决要他到国外去,不能在北大继续下去了。一直在北大念书,都是北大背景,过于同质,思路趣味太接近并不全是好事。北大中文系以刘震云为荣,但不敢贪天功为己有,只能说他的成功是来自北大的良好教育背景。作家能否写出传世佳作有许多因素,大学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还有天赋、经验、机遇,还有今天提及的故乡。李锐先生曾说到一代人的经验和精神有某种共通性,刘震云年纪比我略小,没有下乡,而是当兵去了,复员后来到北大。我们知道1977—1978级大学生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共同记忆。我说过,作为人文学者我们这代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步伐,我们见证了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很难得的,如果没有经历的掉队,那就更不错了。某种程度上作家也是如此,今天回头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些轰动一时的作品,颇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我对80年代走上文坛的学界人物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否不断地突破自己,熔融精进。同是从事创作,有的人横空出世,有的人此恨绵绵,有的人半路溜走,有的人后来居上。

从1989年的《塔铺》到1992年的《一地鸡毛》,以及贯穿20世纪90年代的“故乡”系列小说,刘震云写作的格局日渐开阔,境界不断翻新;新世纪的《手机》和《我叫刘跃进》由于有电影助阵,流传更广,名声更是显赫。关于这些小说方面的专业评价,留给在座的孟繁华、李敬泽、陈晓明诸位评论家,我在这里只是提醒诸位,文字很重要,电影再好看也是不能代替小说的。

——陈平原

猜你喜欢
刘震云例子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咸菜慈姑汤
刘震云买西红柿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刘震云:首次和女儿合作很满意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汪曾祺为何爱逃课
刘震云的写作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