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术观视角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再思考

2011-08-15 00:50曾桓辉
武术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武术学校教育

曾桓辉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大武术观视角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再思考

曾桓辉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大武术观是目前开展武术工作的最新理念。文章从大武术观的内涵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环境、教育师资、教育设施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提出了“文化具体”的新思路,并初步阐述了相关具体策略。

大武术观 武术教育 文化具体

前言

学校武术教育从1915年武术被列为各级学校的课程算起[1],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它对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武术视为国粹,建立了专门分管武术工作的机构——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大中小学校中积极推行武术,使学校武术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取得了初步成功。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术的大发展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总结过去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大武术观的理念应运而生。

1 大武术观的内涵

关于大武术观的内涵,前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都做过精彩的论述,徐才主席从“小武术观”和“大武术观”的对比出发,认为“单纯的习练拳法,健身防身”是小武术观,而“从武术的内层、深层认识武术的哲理、伦理、拳理和医理”才是大武术观[2]。高小军主任认为:“大武术观”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上,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3]。它是在全面系统的总结过去武术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当前和今后武术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综上,大武术观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武术自身观,即武术不只是一种健身、防身术,更是内涵丰富,思想深远,文化浓重的大系统。二是武术全局观,即我们要用更加开阔的眼光来审视武术;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来肯定武术;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来发展武术。大武术观的出现,使我们在处理武术的问题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以这样的理念来观照武术教育,我们会得到诸多启示。

2 大武术观下的学校武术教育

2.1 大武术观下的武术教育理念

大武术观一方面肯定了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的观点,并认为“它走不走体育的路,是我们不能选择也无法回避的问题”[4],传统体育,这一称谓,表明了武术在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健康上毋庸置疑的特点,武术应积极发挥这一功能,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因而,“健康第一”、“三维健康观”作为武术教育的理念是恰当的,也是必要的。大武术观另一方面肯定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认为武术的浓郁文化性是武术区别于世界其它技击的鲜明特点,所以,武术教育应当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这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意义尤为重大。此外,由于“文化”本身的抽象与多义性,我们在倡导传承民族文化时应尽量的做到“文化具体”,即不光要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性,我们也要使武术文化从高位上走下来,由抽象走向具体。如课堂上切实的推行武术的礼节之一——抱拳礼,心诚意笃的身体姿态就能表明武术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我们在谈武术文化的重要方面——武德时,也不能只抽象地局限在武德的概念上,而应具体阐明武德的多方面内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什么是仁?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即仁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的思想。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什么是义?古书云:义者宜也。说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因材施教,公正的评价学生;学生勤奋学习,客观看待教师的努力。武德的其它方面都能具体地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以上两种理念恰恰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相吻合,那就是培养出有仁、有知、有勇,德艺兼备,能文能武的人才[5],即文武兼备。要深刻理解文武兼备,同样需要大武术观的视角。文武兼备,不只是会打一个套路,会背两篇文章而已,而是文以修德,武以修身。用文能阐明武道,用武能验证文理,而达到文武一体的大修养的目的。

2.2 大武术观下的武术教育内容

纵观我国60年来(1949-2009)的武术教育,教学大纲从无到有(1949-1960),教学内容从徒手到器械(1961-1989),到男女有别(1990-1991),到组合对练(1992-1999),内容逐渐丰富。但仔细的分析下去,发现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如中小学的逐级武术教育内容虽然有动作、套路数量和难度的变化,但还存在着不系统,不连贯、层次不分明的特征;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存在重复、二次学习的问题。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内容不明晰,究竟哪些是小学要完成的任务,哪些是中学的应该掌握的,划分的还不清楚。此外,武术教育内容存在着技击缺失,文化失语,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培养理念与目的混淆等诸多问题[6]。从大武术观的全局角度出发,以下思路也许对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武术教育本身的规律性,我们应在大中小学的各个学习阶段设立符合学生生理、心理需要与武术项目发展特征的内容。

(1)小学阶段,小学生兴趣广泛,容易引导,喜欢被鼓励,而生理上各机能都处于未锻炼的状态。而武术的基本功在小学时期容易养成,因为腿功、腰功等素质都需必要的柔韧性,这是煅练基本功的较好时期。所以小学的武术教育内容应以基本功和一些简短、规范的套路为主,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考虑到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专注,武术教育要关注小学生的武术兴趣培养,采用小卡片、小人书、电影视频、武术操、比赛、模仿等多种容易引导学生兴趣的手段,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武术文化方面,要学习武术的谚语、俗语、口诀等。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和意识。

(2)中学阶段,经过小学阶段的武术练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武术基础,这个阶段就要进一步巩固武术基本功;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这个阶段武术就要强调武德和纪律性;技术方面,除了基本功外,还要掌握武术基本的套路和器械。武术文化方面,学习武术的篇章,如太极拳论等(这方面的教材缺乏,有的还需规范)。中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武术技能和良好的武德品性。

(3)大学阶段,对于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学习更难的套路外,还要学习武术的散式、散招,体会其用意,并能用于技击实践。文化方面,学习武术的思想,撰写简单的论文,来简述武术中所蕴含的思想。这个时期重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领悟与初步技击实践能力。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其要求可以低一些,主要内容可以以武术的健身技法,如五禽戏、易筋经等为主,以武术的思想文化性为辅,突出武术的健身性。

(4)硕、博士阶段,这个阶段是针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武术的学生。它要求学生无论在武术套路,还是技击实践上都要具有一定的水平,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写出水平较高的论文。武德修养达到较高层次。

此外,为了保证各阶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层次性,教学成果的可靠性,学校可以把中国武术段位制和各年级教学内容及评价相结合。

中国武术的拳种,根据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有129种,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个别拳种面临着“琴断人亡”的境地,政府虽然大力保护,仍难改变我们不愿面对的情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人想到“申遗”策略,但“申遗”策略效果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政府可以把学校和当地的拳种相联系,倡导或采用适当的政策使当地拳种走进当地学校,在学校中建立传承点,进行武术教学和研究,如果全国都能这样行动起来,那么中国武术的拳种的流失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这也解决了学校武术推行何种武术和学校武术教什么的问题。

2.3 大武术观下的武术教育形式

当今武术教育的最大团体仍是学校。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但大武术观的理念指导我们,凡是有利于武术教育的一切形式我们都可以考虑尝试。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有俱乐部和学生社团。俱乐部的优势在于其较好的硬件条件、完善的课程设置和强大的师资队伍,其采用会员制,在武术的服务质量上,较有优势,而武术这方面的俱乐部还很少。武术社团相对于俱乐部而言,要求不高,大多是武术爱好者的自发组织,大家知识共享,并按时开展一些有关的活动,是学生较喜欢的团体,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学校的武术社团也并不多。

我们反观当今武术学校教育的课堂形式,虽然它们推行已有时日,但并没有给当今的武术界培养出几个真正算得上大众偶像的功夫大师和明星。这和清末民初的一大批武术大家,如孙禄堂、郭云深、李洛能、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霍元甲、程庭华、陈发科等等众星云集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武术大家个个文武兼备,名耀武林,被后人传诵。而当今的武坛上最活跃的中青年力量也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过硬的传统实践功夫[7]。如果说,现代的学校武术教育不能全息继承武术,培养出现真正的武术大家,那么传统的师徒相承的形式就值得我们武管部门精心的研究,大力的推崇。但事实并不是学校武术教不出武术大师,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武术教育的真正法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从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教育形式中汲取营养,从教授方法、人才选择、武德规范中尽快走出一条成功之道。

2.4 大武术观下的武术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是指学校的教学环境,它包括学校的政策支持、校园武术活动的开展、武术场地器械设施、课堂学习氛围等等,而从广义的方面来说,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乃至学生能接触的各个场所。

从整个社会来看,武术教育的环境还是相当乐观的,党和政府一贯把武术看成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分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和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使命。国家对武术的挖掘整理,给武术工作者的较高地位和优良待遇,使每个教学大纲都安排武术的内容,并多次对武术的学校工作进行指导扶持等等,在社会上塑造了一个重武、尚武的大环境。加上中国大量的以武侠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及报纸、杂志、期刊等,武术教育的社会环境日益壮大。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民族自觉意识的苏醒,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选择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来培养孩子,让孩子学二胡、画国画、练武术……有的家长甚至说:“虽然篮球,足球都能锻炼孩子的身体,但只有武术才能让孩子更多的认识中国的古老传统”,可见,武术教育的家庭环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相对于别的体育项目来说,武术在学校中还是处于相对劣势的项目,据有关调查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者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8]这样低的开课率,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仅从这个方面来看,武术的学校教育环境就不容乐观。当然,这一结果的产生绝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其后必有一个原因组。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武术本身的原因:没有以学生喜欢的内容形式开展武术课。(2)教师方面的原因:师资不足,专业性不强。(3)教育条件和设施原因:缺少专用的场馆,充足的器材和完备的安全保障。要想使武术在学校中得到普及,建立学校武术教育的大环境,不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普及实难成功。

2.5 大武术观下的武术教育师资

据调查得知,“武术专业队伍不能满足中小学武术教学的需求,武术课教师主要由一般的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70.8%,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9]”众所周知,武术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体育项目,没有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很难完成规范的武术动作,更别说武术的技击、文化、精、气、神等其它方面,由一般的体育教师担任中小学武术教师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偏见,没有接触时,觉得武术很神秘,而被体育教师“演绎”后,兴趣荡然无存。这对整个武术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1978年,体育院校除了招收本科生外,恢复招收武术研究生;1985年开始授予武术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又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点[10],给武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武术师资得到大量充实,但从以上的中小学师资调查可知,中小学武术教师依然有很大的缺口。另外,据近年来大量的有关武术教育现状的资料来看,高校同样存在着武术师资缺乏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例如“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商业学院等学校,只有一名武术专长教师担任全院的武术教学工作。”[11]而另一方面,广大高校武术毕业生却又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究其原因,广大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高校武术毕业生存在着业务不强,技术单一,教学能力欠缺,表达能力不强等许多问题,即使单位紧需武术人才也不愿降格以求。”这是武术师资培养方面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而对以上师资匮乏,教师能力欠缺的问题,已经有学校自觉从大武术观的视野出发,走出了一条相对成功的道路。那就是向民间武术求救。河北某高校让学校里的每位武术教师分别拜当地的一位民间武师为师。成为某拳种的正式传人。并邀请当地的民间师父来学校开讲座、上课,并给予相应的头衔。这种大胆新颖的创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带来的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大繁荣。有学者说,“中国真正的武术在民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全国各地都能以此为例,积极的学习其成功的经验,那么相信也会给各地区的武术教育带来进一步的发展。

武术管理部门也可从全国选拔一批技术合格,又愿意一生投身于武术教育的人才,统一进行一定时间或者定期的相关培训,合格后定向分配到各个高校,辅助各校武术师资的培养,确保各高校武术师资的质量。

2.6 大武术观下的武术教育设施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方式、一种文化,它需要一定的环境、设施作保证。心理学有关原理认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人更会有安全感。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在良好的场地、设施中学习,人更容易达到文化认同。而过度的强调“拳打卧牛之地”和武术对环境的低要求,并不符合武术发展和人们价值观演变的一般规律。“贵物金光”说的是贵重的物品通常拥有极其精美的包装。玉石在涅无人问津,陋石在椟价值连城。人们普遍存在着“怪诞行为的非理性”[12]。而真正作为中国国粹的武术,如果没有专门的场馆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就很容易让人们低估武术本身的价值性,我们应积极借鉴跆拳道“有跆拳道,就有道馆”的理念,来大力的完善武术场馆和设施,为武术的快速发展铺就道路。

3 结语

学校武术教学以增进学生健康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使中国传统教育文武兼备的理念实现时代传承;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阶段化和层次化;学校武术教育形式需要更多的向传统的师徒相承方式“取经”。学校武术教育的社会环境较好,家庭环境正在积极的改变,学校环境还有待于改善;针对学校存在的师资不足与现行培养师资综合能力欠缺的矛盾,文章提出了向民间武师请教和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统一培养有关人才,然后定向分配到各地高校负责武术师资培养的策略。学校武术设施的完善符合武术发展和人们价值观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大武术观是对武术的全面、深刻认识,是解决武术面临问题的逻辑起点,对武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自觉运用大武术观的理念来解放思想,思考武术教育,为武术教育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1]编写组.武术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76.

[2][7]传统太极拳需要高素质的传承者——关于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思考[A].武术研究第二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23、220.

[3]做大家武术,成武术大家——大武术观试撬动武术大发展[EB/OL].http://www.chinese.cn.

[4]罗卫民.论武术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

[5]刘秉国.孔子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文史,1984(2).

[6]陈 琳,王智慧,陈 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及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5):32.

[8][9]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9.

[10]张耀庭,李 杰.中国武术[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5.

[11]刘洪福.牡丹江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09(6):305.

[12]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1.

Reconsideration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Wushu View

Zeng Huanhui
(P.E.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Great Wus hu view isthe lates t concept of currently working of Wus hu.Thisarticle from the intens ion of the great Wus hu view,by us ing the methods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 isanalyzesthe current s chool Wus hu education concept,educational content,educational form,educational teachers and educationl facilities and the outs tanding problems of them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 tion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quot;culture s pecificationquot;ideas,expoundstheconcretes trategy.

Great Wus hu view Wus hu education cultures pecification

G85

A

1004—5643(2011)07—0003—03

曾桓辉(196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武术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华武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