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太极拳动作教师

王 虹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 虹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开展这项传统体育项目,文章分析了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高校 太极拳 教学 问题 对策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健身价值,颇受人们的喜爱。如今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演练太极拳。然而,在高校,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并不多,一些学生根本就不喜欢练习太极拳。为了更好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更好地弘扬太极拳这项祖国传统体育文化,我们必须对太极拳教学进行深度思考。

1 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学情分析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情况,没有给学生讲清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以及对个人终身健康的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1.1.2 教学内容过于空洞

教学中“重术轻学”的现象严重,教师过于注重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学习,学生感受不到它的博大精深,误认为太极拳就仅仅是慢悠悠地做动作而已,觉得没有什么可学的东西。

1.1.3 教学方法不当

一些教师由于教法不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气氛沉闷,加之动作技术复杂,学生常常记不住动作,学生感觉到学习困难,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即便是记住了动作,也像是在做体操,失去了武术的真意。

1.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太极拳认识不足,方法不当,同样会影响太极拳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存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不适合青年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消极的态度。

1.2.2 对太极拳有神秘感

觉得太极拳高深莫测,望而生畏。

1.2.3 存在畏难的情绪

面对复杂的动作,他们担心自己学不会、练不好,害怕在人前出丑,遭人笑话。

1.2.4 缺乏耐心

对于太极拳缓慢的运动风格,感到很不适应,他们缺乏耐心,渐渐地产生灰心的情绪,有的干脆就放弃对太极拳的学习。

1.2.5 缺乏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太极拳的保健功效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锻炼效果具有不练则退的规律,领悟太极拳的真谛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效果。

2 对策与建议

2.1 改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理性的认识。太极拳柔和、缓慢、平静的练习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练习激情,因此,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理性的态度比培养练习的激情更为重要。激情是短暂的,而理性的兴趣是持久的,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2.1.1 要让学生认识到太极拳运动对人的生理会产生的良好影响

太极拳理论与中医经络学相吻合,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比如: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肺活量、增强肠胃蠕动、减少便秘、增进食欲、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壁的沉积,防止血栓的形成等。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提高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的作用。

长期练习太极拳,对疾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人体处于放松状态,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兴奋集中状态(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区域),而大脑皮质的其它部分处于抑制状态,使得大脑得到充分的积极的休息,这种神经中枢兴奋、抑制过程的相对集中,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打破了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使内脏器官的病患得到修复,由于气血畅通,机体组织营养得到改善,生理疾病就得以减轻或消失。尤其对于慢性病,太极拳能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的效果。

大学生练习太极拳,不但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理健康状况,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对于提高职业体能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健康意识也有重要作用。学生认识到太极拳对人生理产生良好影响后,自然就会对太极拳产生兴趣。

2.1.2 要让学生认识到太极拳对人的心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太极拳不仅是拳脚的功夫,更是心灵的功夫。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动作松柔缓慢、连绵不断,其状态自然而高雅。在富有诗韵美的意境中练习,久而久之,可以改变人的消极个性,使焦虑、易怒、急躁、多疑、小气的人改变成豁达、稳健、随和、沉静、乐观的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克服懒惰、散漫、意志薄弱、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的个性和行为习惯,使人处事变得沉着、冷静。大学生练习太极拳,可以使性情变得温和,克服青年人性情浮躁、遇事不冷静,容易走极端的毛病。同学们在一起练拳,都为着健康这个共同的目标,彼此之间无利益冲突,无隔阂、无猜测,在切磋技艺的同时增进了解,交流感情,疏导情绪,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融洽的人际关系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懂得了太极拳对心理的良好影响后,也会对太极拳产生兴趣。

2.2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对太极拳的练习和教学水平

2.2.1 要提高体育教师太极拳的练习水平

据了解,在体育教师中,习练太极拳的人并不多,练习水平也不高,动作显得不够规范,缺乏感染力,不能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不利于太极拳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练习水平,使自己的动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的示范后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才能有利于太极拳的教学。

2.2.2 要提高体育教师太极拳的理论水平

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增加自己知识的容量,才能在应答学生提出的诸多的问题。例如:什么叫做刚柔相济?什么叫做刚?什么叫做柔?……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有丰富的太极拳理论知识,才能予以解答,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只有教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让学生感受到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在校园里起到弘扬祖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

2.3 丰富太极拳教学的内容

在太极拳教学中,“重术轻学”的现象严重,教师往往只注重套路动作的教学,学生练习出来就像是在做体操,没有体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因此,在太极拳的教学上应适当丰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太极拳。做到不仅要练拳而且要明理。

2.3.1 要融入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由于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与武术、艺术、导引术的完美结合,是符合人体生理和运动规律的健身运动,其拳理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拔千斤等等,具有很深的哲学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增加与人体生理学、运动规律、哲学等相关的知识。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通过对太极拳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对太极拳运动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重视。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2.3.2 要适当增加太极拳的技击内容

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每招每势都具有浓厚的技击性。单纯的套路学习不仅让人感到动作复杂,而且感到乏味、枯燥,融入了技击内容后,通过教师对实战内涵的讲解,学生的实际应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有趣,使学生乐学。

2.3.3 要将太极拳的拳理生活化

太极拳有“哲拳”之美誉,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其拳理是一种思想,也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教师不但要教会太极拳的动作,引导学生理解拳理,而且要将拳理生活化,用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比如:“柔”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求肢体放松,动作柔缓,而且要懂得“柔”是力点的弧形运动的过程,也是化解对方力量的过程。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就是游走于刚柔之间,体现的不是拙力而是巧力。将其拳理生活化就是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柔”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做人的准则与处事的哲学。待人接物应当从“柔”入手,去硬求柔。这样延伸开来,学生就觉得太极拳有学不尽的东西,拳理对生活确实有很多指导意义。学生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之处,就会从心底里尊重它、重视它,就不会觉得深不可及,望而生畏。才会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

2.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4.1 情感教学法

太极拳动作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多,不容易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耐心,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用真情去感动学生,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学生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主动地、自觉地练习,效果才会好。

2.4.2 鼓励教学法

由于很多学生羞于在人前做各种动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练习信心。

2.4.3 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比单纯的教师讲解示范更生动。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舒缓优美的音乐气氛中,精神容易集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太极拳内在的状态,练习效果更好。

2.4.4 搭建展示学生练习成果的平台

可组织系与系、班与班、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太极拳练习成果的展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利用校园内各种活动的开幕式,积极地宣传太极拳,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太极拳这项活动中来。

2.4.5 采用分阶段教学法

太极拳的教学,除了采用一般的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外,还应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要练好拳架。重点抓好身法练习,身法以尾闾中正为基准,不偏不倚,掌握正确的步型、步法、手法和眼法,动作虚实分清,上下肢动作必须与身法配合自然。第二阶段是自身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会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松胯、舒指坐腕、沉肩坠肘的身体感觉和节节贯穿、连绵不断、上下相随的肢体感觉。第三阶段是逐渐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领悟能力不一样,因此要注意区别对待。

太极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只有在高校中切实做好太极拳的推广工作,才能真正起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aijiquan Teaching in Colleges

Wang Hong
(Guang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an Sichuan 638000)

Taijiquan is the es 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 eation.In order to betterly carry out the traditional sort in colleges,this article analyzesthe problems exis ting in itsteaching and puts for ward somes olutions.

colleges Taijiquan teaching problems strategies

G85

A

1004—5643(2011)07—0080—03

王 虹(1970~),女,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太极拳动作教师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动作描写要具体
42式太极拳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