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测报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1-08-15 00:48红河州植检植保站661100谭涵月
云南农业 2011年5期
关键词:测报全州病虫

□红河州植检植保站 661100 谭涵月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州内立体气候较为突出,适于农作物生长,作物复种指数高。全州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等,种植面积约33.3万hm2;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甘蔗、水果、蔬菜等,种植面积21.3万hm2。适宜的气候和作物环境,十分有利于病虫的发生、为害,全州农作物常发性病虫害有70多种,年发生面积40~46.7万hm2次,防治面积56.7~66.7万hm2次,经防治后年挽回产量损失8~9万t,仍损失产量1.5~1.8万 t;其中,发生面积大、频次多、为害严重的病虫害有20多种,如粮食作物的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水稻螟虫(二、三化螟)、粘虫、小麦锈病、麦蚜、玉米螟、玉米锈病等,经济作物的烟草炭疽病、黑胫病、病毒病、甘蔗绵蚜、甘蔗螟虫、香蕉叶斑病、石榴枯萎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指导好大面积防治的重要手段,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可说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对病虫测报工作要求更高、更细,加之现在所提倡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对测报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全州病虫测报体系现状和发展对策加以分析探讨。

1 病虫测报体系现状

1.1 测报机构和队伍状况

截止2009年底,红河州共有植保植检站14个,州级1个,县(市)级13个。2005年国家农业部在我州的弥勒县投资建设区域测报站,2008年又在建水县投资建设区域测报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本州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工作。截止目前,全州有全国病虫区域测报站3个,省管测报站4个,其他为县级测报站,初步形成健全的州、县(市)二级测报网络系统,共同承担全州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任务。

1.2 病虫监测点情况

全州13个县(市)大小春作物病虫监测点累计达到114个,其中有7个县(市)保留诱虫灯。监测对象涉及20余种病虫鼠害,重点是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粘虫、玉米灰斑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麦蚜、蚕豆蚜、油菜蚜虫、斑潜蝇、老鼠。

1.3 准确发布病虫情报,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率

州、县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每年3月先用其他经费垫支,确保县(市)级测报灯能按时开灯。全州建立了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会商预报制度,开展短期和中(短)期预报业务,各县(市)测报站均能做到深入田间调查,根据当地病虫发生规律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情报,预报准确率均达90%以上。近年来,病虫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了重大突破,红河州13个县(市)均配备了电脑,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病虫信息数据及时地传输到州级病虫测报站,大大加快了信息汇报速度,提高了病虫信息的利用率和有效率,为及时准确地预报病虫发生趋势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了病虫情报发布的时效性和利用率。

1.4 指导好大面积病虫防治

全州病虫草鼠害年均发生面积46.7万hm2次左右,重发生年份达66.7万hm2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州农作物病虫出现了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防治工作一直处于高压态势,尤其是稻飞虱,1995年大发生后,每隔2~3年又重发生,2007年特大发生,成为本州有记录以来发生程度最重、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水稻螟虫原来在红河州主要以三化螟发生为主,危害逐年上升,现在比例接近50%,使防治次数较原来增加,防治难度增大,但由于全州病虫测报工作扎实,预报准确、及时,对大面积防治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全州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采取“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的防治对策,对大面积防治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据植保年报表统计结果,10年来,全州病虫防治面积达到应防面积的95%以上,近5年来已达应防面积的115%~130%,常年累计挽回粮食损失8~9万t、损回经济作物损失9~10万t,确保了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2 主要问题

2.1 工资待遇偏低,测报队伍不稳

从当前的工资收入情况来看,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之间差距较大,加之测报工作本就比较辛苦,这就使测报人员不能安心工作,尤其是年青人,这对测报队伍的稳定和储备有一定影响。

2.2 运行经费不足

政府部门领导对农业病虫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对测报工作重视力度尚待加强,大多县(市)没有专门的测报经费,不能满足日常测报工作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城建扩张迅速,监测点搬迁或停用

在2005年以前,全州有9个县(市)设有诱虫灯,主要诱集稻飞虱、螟虫,12个县(市)设21个粘虫糖盆诱集点,但由于城建扩迁迅速,导致搬迁甚至停用,到2010年尚有6个县(市)还保留诱虫灯,除泸西县外,其他县(市)的测报灯都进行了搬迁,象金平、屏边这两个稻飞虱监测点,由于接壤越南,其灯诱数据历来对全州稻飞虱的迁入、发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因城建扩迁缘故,于2009~2010年均进行搬迁,使多年积累的测报数据受到影响。

2.4 测报工作开展不平衡

近年来,国家、省、州对重点区域测报站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对一般测报站的投入极少,直接影响着全州测报网络的均衡发展。此外,病虫监测力量不足,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植保站都存在新老断层,全州13个县(市)病虫测报基本是1~2人承担,许多面上的病虫动态调查无法按测报规范要求进行,致使所提供的发生面积等数据代表性不够,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栽培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蔬菜、烤烟、果树等作物的病虫测报工作亟待展开,但由于测报力量不足,使得这些工作一直难以开展。

2.5 测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的测报技术比较成熟,但现在所使用的有些测报调查方法存在项目多、内容全、取样多等问题,大大加大了测报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进行相应简化,对于经济作物病虫害还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测报技术。

3 对策与建议

3.1 巩固病虫测报基础,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当前要以实施植保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全国病虫区域站,对还没有建立区域站但条件已成熟的县,要积极申报争取国家投资建站,省管测报站和其他县(市)测报站则要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及配套建设,形成能有效覆盖全州农作物病虫监测的网络体系,构建测报信息化网络,建好病虫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提高全州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水平。

3.2 加大投入,健全队伍,提高素质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的公益性职能,在资金保障上,要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制度,各级财政在预算中要对病虫监测预警提供公共财政支持,确保相应的专项投入,并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加,最好以法律形式将上述内容固定下来。省、州财政对于边疆贫困县资金应适当倾斜,确保这些地区测报工作能正常开展。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应有对应的政策保障,最好政府能有对应的配套措施文件出台,这样能有效地稳定测报队伍。各县(市)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测报人员,尤其是要确保病虫区域测报站、省管测报站有一定数量的测报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病虫测报站也必须稳定测报人员并确保有专职测报人员。三要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来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技能,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和生产实践等方式,切实加强测报人员的业务能力。

3.3 加强新技术推广,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现在所使用的粮作病虫调查规范,应针对病虫发生的内在原因和规律性,从病虫抑制因子和农民防治习惯等多个角度分析,确定病虫预测预报办法,改进测报手段,简化调查方法,提高测报调查效率及其实用性。要充分开展测报信息传递网络化,目前全州13县(市)基本做到测报资料均采用计算机网络传递,在此基础上,各地还要学会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如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Net)和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中心信息网络系统,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病虫监测手段方面,应加快推广使用新型监测工具,如目前所使用的自动虫情诱测灯,可大大减轻测报人员的工作量,还没有更换测报灯的县(市),应尽快做好更换工作。在病虫预报发布上应有所创新,如加快可视预报发展步伐,在病虫预报结果发布上,除了一直采用的纸质预报外,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

提高病虫预报的到位率和覆盖率。病虫监测的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预报,从而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为农民防治提供依据。农民迫切需要经济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服务及防治指导,为此,各县(市)应在不放松粮食作物的同时开展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对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尽力开展预测预报业务,使病虫测报工作适应新形势,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测报全州病虫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山西省果树中后期病虫预报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天祝县地面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