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腐败现象透析

2011-08-15 00:50曹淼孙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术腐败腐败学术

曹淼孙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高校学术腐败现象透析

曹淼孙1,2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高校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由来已久,表现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治理困难。本文针对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分析其表现类型,探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

高校;学术腐败;造假;治理

一、学术腐败定义考

何谓学术腐败,目前还没有一个很精确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学术腐败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片面或全面,或简单或复杂。但其核心要素大体一致,即剽窃、造假等。国外则多把学术腐败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故,国内的部分学者又玩起了文字游戏,非要在“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分出个子丑寅卯,其实,都是在给自己上套,欲用一些简单的、机械的比较和说明来夯实自己的观点,以显示自己研究的深入和新颖。殊不知,此举便存造假之嫌,不足称道。

腐败一词最早源于《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其对腐败的理解是界定在自然现象的层面,即粟米因积压,且暴露室外而发生变质,霉烂,不可食用。辞海中“民无冻馁,食无腐败”的描述也印证了此说。然汉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向来都是有目共睹的,其被引用、延伸至社会和生活中,则意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故有金钱的腐败、权利的腐败、经济的腐败、生活的腐败……自然也有学术的腐败。虽然没有正式文字记载学术腐败产生于何时,但笔者认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良莠总是并存的,就像正义和邪恶天生就是孪生兄弟一样,只要存在学术的正义,就一定夹杂着学术的邪恶——即学术腐败。因此,可以这样说,自学术产生之日起,便存在学术腐败。

那到底什么是学术腐败呢?要理解学术腐败,必须先弄清楚为什么要去学术腐败?既然冒着个人名义(如清白、尊严、良心等)之险去实施学术腐败,肯定是带有针对性目的的,如个人名利——金钱、职称、地位、虚荣等,否则,得不偿失。故学术腐败可以定义为,即为了达到个人或团体的某些利益和好处,不惜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或途径,违背学术道德和原则而进行的学术剽窃、盗取、捏造、拼凑等事实和行为的总称。

二、高校学术腐败类型或表现形式

高校学术腐败,从其行为的产生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剽窃型。这是高校学术腐败中技术含量最低级的一种,也是最弱智的一种。但许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还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就是腐败成本低,能用最少的“付出”在短时间内换取最高额的回报。大体表现就是,将受害人的成果据为己有,或取一段,或一篇和多篇。最大的特点是,保存原稿的真实性,连标点符号或错别字都照抄照搬,其忠实原作者的勇气非同一般。但此种腐败类型,也最容易被发现。

第二,盗取型。该类型常案发于身边的好友或同事中。作案者往往趁主人不备,偷偷将其未正式公开或发表的成果窃取得手,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在刊物上公开发表。一旦主人发现,为时已晚。

第三,拼凑型。即将不同作者的成果,采取复制、粘贴等手段,然后,汇成一篇“自己”的文章,公开发表。作案手段低级,但危害深远。如果说剽窃型的腐败伤害的仅仅是一个人的话,那么拼凑型的腐败则伤害的人数更多。此种类型被高校多数教师和学生采用,原因就是其隐蔽的程度也较剽窃高明,不认真细看的话,很难察觉。

第四,造假型。就是捏造数据,凭空想像。如造假的“基因技术”,独创的“芯片技术”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假货浪费的是资源,那么假文章则毒害的是学术道德和民族精神,其危害性不可估量,其严重性不可小觑。

第五,买卖型。涉及的是买和卖方,不仅仅是学术腐败个体的独自行为,而是有他方共同参与的行为,俗称为枪手。枪手为了追求利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他人,而获取高额报酬。最近,许多网站公开声明能承接代写论文业务,职称论文、学位论文等,形式多样,只要读者愿意花钱,几乎都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文章。而枪手大多藏匿于高校,此股歪风邪气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在职的硕士和博士的学位论文,相当一部分源于枪手之手。

第六,编译型。俗称就是翻译。即在网上、杂志和书籍上,下载一些相应专业的国外原始资料,自己翻译或找人翻译。然后稍稍加工一下,便以个人的名义公开发表。水平拙劣的,几乎原封不动,就连翻译后的数据、国别可能都没有变动。水平高超的,则鱼目混珠,很难看出腐败的痕迹,只有专业学术打假之人才会发觉。

第七,贿赂型。许多身居要职的高校领导平日忙于跑官,闲于学习。但又面临学术上的压力,如每年应该在核心上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或参与多少课题等,再加上笼罩一身的耀眼学术光环,如院士、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等,在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只能铤而走险,接受学术贿赂。下属或同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发展,为了得到领导的照顾,心领神会。不给领导送金钱,送实物,只送科研,送文章,乃至书籍等。此类作案手段隐讳,不易察觉。一旦上下级关系关系出现破绽,则容易东窗事发。

第八,泡沫型。即相关人在短时间内,将几乎相同的研究成果,分时分段,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仔细研究,实际上都是同一成果,无任何新的发明创造。短时间内,粗制滥造出许多劣质的文章,犹同泡沫。或一稿多投,违背学术原则,实为害人害己。

第九,便车型。即不劳而获型。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成为课题组的成员。不动一下笔杆,便成为第二、第三作者等。即使对研究的领域一无所知,也不妨碍成为研究成果的组成人员。靠的是人际关系,得到的却是个人的利益。

第十,学霸型。即利用自己的威望,封杀同领域的学术创新。或拉帮结伙,唯亲是用。或利用手中权力,左右课题和基金的去向。表面上似乎无腐败可言,实则暗藏猫腻。

以上所罗列的高校学术腐败类型并非全部,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腐败类型还有可能产生。加之,学术腐败的泛化和复杂性及相互交织的特点,若要准确分类,实属不易。不过,目前高校学术腐败的类型大致如上所述。

三、高校学术腐败成因

第一,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是高校学术腐败的主要诱因。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世界的空前繁荣。在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许多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以金钱为中心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师生开始丧失了道德底线,逐渐沦为学术腐败的制造者和参与者。所以,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某种程度上助长并滋生了高校学术腐败。

第二,学术制度的不健全为高校学术腐败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学术制度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领域,它既包括学术界本身的一些规章制度,同时还含有国家层面的某些制度。从学术界本身的制度来讲,主要是针对科研立项的申请、批准,科研基金的发放,成果的考核、鉴定和验收,同时还包括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和评价等机制。在这些复杂的制度中,每一个环节的运行都容易产生漏洞。如由投票来决定课题是否通过方面,便提供了学术腐败的机会。一些课题申请者,提前拜见投票的专家和学者,通过拉关系,套近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匿名投票,也难免会有人走漏消息。如此种种,使得神圣的高校学术界饱受学术腐败毒瘤的侵蚀。

从国家层面的制度来讲,还缺乏对学术腐败进行惩罚的相应法律和法规。一些学术腐败在被揭露后,造假者几乎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逃避了相应的法律制裁。某些高校领导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也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姑息、包庇作假者。即使原告想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但诉讼的繁琐,取证的艰难,旁人的干涉,大部人只能选择放弃。

这些学术制度上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学术腐败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三,注水文凭是高校学术腐败的催化剂。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国人走进了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硕士和博士的数量也随之与日俱增。然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产生。如博士学位的官宦化,少数领导忙于政务,不学无术,不上一节课,也照样博士毕业。部分导师一次性带十几个研究生,根本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名字还没有记住,学生已经毕业离校了。像这种注水的文凭,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低劣决定了其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可能去从事高深的学问研究。再加上虚荣心的作祟,利益的驱使,实施学术腐败便成为了必然。

第四,学术道德低劣是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真正原因。高校部分师生道德品质低下,意志薄弱。在物质利益的侵蚀下,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下,心态浮躁,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偏差,经受不住名利的诱惑,而违背学术原则,践踏学术道德,实施造假。学术道德的最终沦丧是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真正原因。

总之,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它不是孤立的,无序的。我们应该以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其规律,掌握其要旨。

四、高校学术腐败治理措施

第一,建立高校警示制度。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要有一个学术腐败分子产生,便要积极吸取教训。除了要对造假者进行必要的惩罚外,还要将其案例作为典型剖析,公布于众。让全体教师和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深知其危害,预防学术腐败的产生。

第二,健全学术制度,完善国家法规制度。一个健全的学术制度无疑会促进学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学术制度,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有利于挖掘他们的科研潜质,并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同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取消不合理的版面费。建议对采用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提高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标准,建立匿名的专家评审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术氛围的公平性。

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加大整治高校学术腐败的力度。结合国家目前的相关法律,如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制定并颁布《惩治高校学术腐败法》,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从法律上抑制学术腐败的产生。

第三,成立专门的高校学术打假机构,建立学术诚信系统。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高校学术打假机构,依靠信息网络,建立自己专门的门户网站,全面执行打假职能。同时允许民间打假机构的存在,并赋予它们一定的权限,推动学术打假活动的开展。建立学术诚信系统,完善监督机制,将造假者进行归档,并列入黑名单,根据其造假程度及其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其以后是否能再申请课题和科研基金等,并在职称考评,工资绩效方面予以制裁,从机构上有效的预防高校学术腐败的产生。

第四,加强高校师生道德建设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从源头上制止学术腐败的产生。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意识地加强广大师生的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学术道德,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立事先立人,强调要先学会做人,再从事科研。鼓励广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弘扬科学真理,追求科学进步,从自身堵住学术腐败产生的根源。

总之,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跨时空的综合治理过程。只有采取多种渠道,全方位的进行惩治,才能有效的遏制学术腐败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学术氛围的神圣和公平。

[1]杨世文.从制度上保证社会科学研究出精品[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2]维护学术尊严,反对学术腐败[N].光明日报,2001 -12-25(2).

[3]潘显一.防治学术腐败,促进社科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4]杨玉圣,陈远.挥起学术道德这把利剑[N].社会科学报,2004-03-18(3).

[5]杨玉圣.为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术腐败问题忧思录[J].社会科学论坛,2001(10).

[6]来君.论公民文化与法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8):76-81.

[7]曹淼孙.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治理研究学术腐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责任编辑张佑法)

G644

A

1007-7111(2011)01-0096-02

2010-11-24

曹淼孙(1975—),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首都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腐败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腐败至死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