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健肌汤配合针刺 “四穴八针”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体会

2011-08-15 00:45贾海波董素亭
中国全科医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肌麻痹风池风邪

张 彬,庞 荣,贾海波,董素亭

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比较常见的疑难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类似其症状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目偏视》说“目是五脏六腑之精气,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证治准绳·七窍门》中称为“神珠将反”,并将目珠偏斜严重,黑睛几乎不可见者称为“瞳神反背”。《圣济总录》中称其为“坠睛”。其特征是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视物成双。本病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多由创伤、感染、炎症、血循环障碍、肿瘤及退行性变等引起。病起突然,可累及单眼的一条肌肉或多条肌肉,也可累及双眼的同名肌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且无明显性别差异。单眼肌麻痹以外直肌为多见,次为上斜肌,动眼神经麻痹也较多见或伴上睑下垂、眼球不能转动。向上向下及向内运动均受限制。对于麻痹性斜视,根据不同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如以复视为主的称为“视一为二”;如合并上睑下垂则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合并“睑废”。

1 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病机

著名的中医眼科学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中医眼科主任,先师庞赞襄教授认为:麻痹性斜视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下陷,内有郁热,外受风邪,肌腠疏开,脉络失畅,风邪客于眼肌,则眼睑不能上举,眼球活动受限。或因感受风邪,侵犯目络,脉络受阻,则眼肌麻痹。或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虚风内动,上扰于目。或肾阳虚损,阳气下陷,火衰气弱,脉络不通,以致本病[1]。另外还有创伤等邪客于眼肌,使其麻木不仁而不能为用。

2 培土健肌汤治疗麻痹性斜视的机制

先师庞赞襄教授提出:治疗麻痹性斜视必须着重于健脾益气,散风疏络,补气升阳。治宜健脾益气,养血疏络。在其著作《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中提到方用“培土健肌汤”治疗麻痹性斜视[2]。药物组成有: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当归10 g,黄芪10 g,钩藤10 g,全蝎10 g,银柴胡3 g,升麻3 g,陈皮3 g,甘草3 g,水煎服。加减: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者,加吴茱萸5 g,炮姜5 g,附子3 g;口渴烦躁者加麦门冬10 g,天花粉10 g,玄参10 g;头痛颈项拘紧者,加羌活10 g,防风10 g,前胡10 g。方解[3]:党参甘,平。入脾、肺经。补中益气。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上睑下垂,眼肌麻痹,气急喘促,脾虚食少,面目水肿等症。白术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燥湿,利水止汗。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等症。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当归甘、辛,温,入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用于眼球不能转动,眼肌麻痹及血虚体弱等症。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上睑下垂等症。钩藤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镇痉。用于肝火头胀、头痛,及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全蝎辛,平。有毒。入肝经。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清热凉血。治虚劳骨蒸,阴虚。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眼肌麻痹。陈皮苦、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先师庞赞襄教授多用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之类,或用柴胡、升麻升提清阳;钩藤、全蝎则有熄风疏络之功。由于本病所中风邪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因而治法各异。属于风邪较重者,多用培土健肌汤和羌活胜风汤加减。本病多为脾胃虚弱,气虚风侵,脉络失畅,以致眼肌麻痹。故以健脾益气,培土健肌,散风疏络为治疗原则;当归、白芍养血活血,为“血行风自灭”之义。羌活与升麻、柴胡同伍,为“升举阳气之要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散风疏络之效。方药对症,故见其效。或外感风邪,风邪中络客于眼肌,以致眼肌麻痹,视物成双,造成本病。由此见症,多用散风祛邪之品,辅用健脾之药。故在大量散风药中,多用散风祛邪,使风邪无立足之地。加清解郁热内邪之品,或用健脾散风之品,诸品合用,风邪祛散,脉络通畅,故病得治。另外全蝎多用于急感风邪,或风邪较重者。加减:大便秘结加番泻叶5~10 g,口渴烦躁,加生石膏12 g,天花粉10 g,麦门冬10 g。病程日久者,并用小量党参、黄芪等扶正祛邪之品。配合针刺治疗,以开通玄府,解郁散风,疏通脉络,治愈眼病。

3 四穴八针[4]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体会

3.1 主穴

3.1.1 承泣 (足阳明胃经穴) 穴名简释:承,承受;泣,泪水。穴在目下,如承受泪水之部位。部位:在面部眼下方,正坐直视时,适当瞳孔直下,也即下眼睑与颧部的移行处。局部解剖:(1)针刺通过的组织层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2)神经、血管有:三叉神经第2支分支,面神经之颧支;眶下动脉和内眦动脉。针法:针0.2~0.3寸,如果深刺时,可以针刺1.0~1.3寸,缓慢直刺。不宜捻转和捣针,以免针刺破眼眶腔内血管从而引起出血,如果起针有出血时,要用消毒干棉球压迫3~5 min;禁灸。穴意与配伍:本穴取意于承接眼泪的部位,系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与任脉之会穴。有疏风活络、开窍明目的作用。

3.1.2 太阳 (足少阳胆经穴) 穴名简释:太,高、大、极、最之意;阳,阴阳之阳。头颞部之微凹处,俗称太阳穴,穴在其上,故名。部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局部解剖:(1)针刺通过之组织层:皮肤,皮下组织,颞肌。(2)神经、血管:三叉神经第2、3支分支,面神经颧支,颞浅动脉分支。针法:针0.2~0.3寸,斜刺可以针刺0.5~1.0寸,或以三棱针刺该处皮下静脉,出血少许。穴意与配伍:有疏风散热、清头明目的作用。

3.1.3 攒竹 (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名简释:攒,簇聚;竹,竹子。穴在眉头,眉毛丛生,犹如竹子簇聚。部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局部解剖:(1)针刺通过之组织层: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2)神经、血管:三叉神经第一支 (眼神经)之额神经,面神经之颞支;额外侧动脉。针法:针0.1~0.2寸,沿皮向下透睛明,或沿皮向外侧之丝竹空方向横刺,另一法是以细三棱针速刺出血;禁灸。穴意与配伍:有宣泄太阳热气、活络明目的作用。

3.1.4 风池 (足少阳胆经穴) 穴名简释:风,风邪;池,池塘。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祛风之要穴。部位: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府穴的外侧,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局部解剖:(1)针刺通过之组织层: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 (2)神经、血管: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动脉。针法:针0.5~1.0寸,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灸3~7壮,或5~10 min。针感以胀、麻为主,并可向上放散至头顶,或同侧额部或眼球。穴意与配伍:系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风解热、清头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

3.2 加减 取透眉 (即丝竹空穴、透攒竹穴)、下睛明、承泣、球后、太阳、风池穴。如内斜可选透眉、球后、太阳、风池穴;外斜可选透眉、下睛明、太阳、风池四穴;上斜选透眉、承泣、太阳、风池四穴;下斜选透眉、太阳、风池三穴。

3.3 针刺手法及留针时间 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进针,太阳、风池两穴针0.3~0.5寸,其他穴可针1.5寸,无特殊情况针刺0.3~0.5寸,攒竹由眉端自上向下穿皮针刺0.3~0.5寸,风池针刺0.5~1.0寸。每次留针30~45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1 庞荣,张彬.中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概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1029.

2 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122.

3 凌一揆.中药学 (教科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

4 张彬,庞荣,贾海波,等.四穴八针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818.

猜你喜欢
肌麻痹风池风邪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病因的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风池穴在面瘫中的治疗体会
墨风池诗词选
以眼肌麻痹为主要表现69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眼肌麻痹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