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中“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1-08-15 00:44黑龙江高彩慧
职业技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外语应用型方向

黑龙江 高彩慧

高校外语教学中“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黑龙江 高彩慧

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学习一门或几门方向课,以提高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在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教学;语言+方向;培养模式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将广泛地汇入全球化浪潮。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社会和市场需要适应能力强、知识口径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国家出台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减少,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语言人才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复合型人才就是能熟练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本文将探讨外语教学中“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高校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这样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语言+方向”即在熟练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语言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增加语言应用方面的知识,如:翻译、文学或教育等;或者更加宽泛的学科范围,如:金融、商务、法律、贸易、经济管理、机械、农业等方向课的内容。这种模式体现了以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基础和前提,同时体现了语言与方向课的结合。这样,外语人才不仅能够从事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在外交、法律、经贸、科技等其他领域工作。在精通外语的同时,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外事人才和翻译工作者。主要的培养方法也就是围绕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展开。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言学习者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失去了语言作为学习辅助工具的功能。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各种领域对于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那种英语工具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应用性,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以英语为例,2000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21世纪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构建“语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外语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这一口号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来,并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呈动态性的,而不是固定于某个具体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用“语言+方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为恰当和实际。要想实现“一专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模式,高校外语教学就要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给高校的人才体系、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带来了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关的教育政策,吸纳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国际著名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办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机制。要采取各种形式,主动出击“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引进优秀教师来校任教,以更加积极地姿态参与市场和国际竞争。

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就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要把外语学生推向市场,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上把自己学到的语言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样的安排,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做出了新的安排。笔者所在的大学就把原来的毕业生实习分为两部分,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八学期。在第五学期安排1~2周的认知实习,期间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时,还可以在第六、七学期重新回到课堂弥补。如果仅在毕业前安排社会实践,就无法对结果进行修正和补充。这样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模式促进了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2.课程设置

“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体在于选择适当的、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高校外语专业本科课程要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在原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要通过方向课的有效设置来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1)外语专业与另一专业结合。实现主科与副科相结合。主科是语言的学习,副科是某一专业方向课。如:外语和商务,外语和经济管理,外语和旅游等等。笔者所在的大学已经对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修改,实施“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在设置课程的时,大学的一、二年级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三、四年级的专业方向课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以英语专业为例,在一、二年级主要开设语音,综合英语,泛读,听力,写作,口语等课程;而在高年级,则主要开设商务方向,文秘方向,管理方向,旅游方向等方向课。学生可以结合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学好外语的基础上拥有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与语言相关的课程如:翻译、语言学、词汇学、语法等可以设置成主修课,与提高学生素质相关的课程如:历史、政治艺术等,可以设置成辅修课。这样主次分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语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还可以实行双学位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另外领域的专业,比如说工科,医学等。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外语的基础上也拥有其他的专业知识,实现复合型,通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

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最不利的因素就是缺少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学生不接触外语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因此,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首要条件。但是,“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而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尤其是用外语讲授方向课的时候。可以采取课堂分组讨论,模拟语境练习等方法,改变原来枯燥的授课模式,创造语言演练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课堂内容。使声音,图像,文字等多重刺激并重,使学生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教学要求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教学效果。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堂授课和各种外语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找到专业学习的差距,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

4.师资水平

“语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很强的英语专业知识,还需要更强的方向课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所以高校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给教师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学习其他学校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方向课方面的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技能,完全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抢占人才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有竞争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只有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跟踪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使外语专业永远充满活力。

[1]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4期.

[2]张云风.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才智,2008年3期.

[3]孟笑芳.浅谈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6]汪滔,张曼君.加强拓展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探究大学英语选修课[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2期.

【注】基金项目:佳木斯市2009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0906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辑 王旸)

猜你喜欢
外语应用型方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