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德州市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2011-08-15 00:51李想孔燕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德州市德州比例

李想,孔燕

(1.德州学院 医学系,山东 德州 253023;2.德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德州 253023)

所谓公民参与,不仅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即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还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广泛的公民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德州市公民参与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德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建设“文明德州”、“幸福德州”,就要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而加快推进“平安德州”建设,则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推动社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二)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德州市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被滥用,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民对政府权力施用的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公民参与可以使德州市政府部门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和民主。

(三)公民参与有利与推动德州市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促成政府与公众互动、合作的局面。例如近期德州市开展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就亟需公众的积极参与。参与本身既可以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亦可以培养公民的公共合作精神。

(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公民参与程度和政府政策偏向。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会鼓励或遏制公民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地处鲁西北的德州市公民参与问题的进行研究,可以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和经济发展水平持平的中等城市探索适合当地地方政府的公民参与渠道、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公民参与状况。

二、德州市概况及调查问卷统计方法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辖一区两市八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由于地处山东河北交接处,自古以来德州深受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影响。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州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得到很大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德州市民主法治建设更是取得巨大进步。近几年德州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全国城市环境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太阳城等称号。

本课题组于2011年3月,通过对德州市所辖十一个县区市的公民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06份,问卷回收率为92.2%。按各市区人口大致比例,以多层随机抽样方式,分别以性别、职业(公务员、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工人、律师等)、受教育程度等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三、德州市公民参与三要素分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而公民参与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亦应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此三要素具体到本文中,则是公民参与主体、公民参与领域、公民参与途径。

(一)德州市公民参与主体

公民作为公民参与的实践主体,主观上由参与认知和参与态度两部分组成。参与认知是参与主体对参与客体的主观认识;参与态度指导着参与主体的参与行为。

1.参与认知

问卷调查中,对“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晓国家主席产生方式”的人所占比例为78.3%,其中“读过一部分”、“不太清楚国家主席产生方式”的人所占比例为17.8%,“从未读过”、“不知道”的人所占比例为3.9%。当问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问题,能正确选择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人所占比例为75.8%,选择“政治协商制度”或“人民民主专制”的共占19.3%,选择“不清楚”的人所占比例为4.9%。

公民参与认知的差异主要因其文化程度、政治身份、从事职业、收入水平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人对我国《宪法》及目前的政治体制了解较多。职业为公务员、事业单位,政治身份为党员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高。

而对于与公民自身政治权利密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了解程度,只有28%的公民表示“了解”,55%的公民表示“不是很了解”,15%的公民表示“一点不了解”。由此可见,大部分德州市公民对于能够维护自身权益,主张自身权利的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认知程度不够。这就极易影响公民参与的态度和方式。

2.参与态度

当问及“当地方政府问计于民时,您愿意建言献策吗?”,选择“不会”的人士所占比例为21.2%,选择“偶尔会”的人士所占比例41.5%,选择“会积极参与”的所占比例为37.3%。

当问及“如果有机会让您参加关于居民水价、电价等的听证会,您会去吗?”,选择“会,尽量抽时间去”的人士所占比例为34.3%,选择“不会,没兴趣”的人士所占比例为22.6%,选择“可能会,要看情况”的所占比例为30.1%,选择“去也没有用”的所占比例为13%。

当问及“在争取团体利益时,您会主动参加吗?”选择“会,关系我切身利益”的人士所占比例为29.7%,选择“不会,有其他人呢”的人士所占比例为32.4%,选择“等着看情况”的人士所占比例为37.9%。

当问及“您认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能解决实际问题吗?”,选择“不会”的占44.4%,选择“也许会解决部分问题”的占41.8%,选择“应该会”的占13.8%。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在参与政府,社会有关宏观建设的愿望表现中,大部分公民有参与意向,但被动参与占者有较大比重。在事关自身切实利益的问题中大部分公民意愿倾向关注。在争取团体利益意愿中,大部分被调查者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治信任的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地位能力期望值并不高,缺乏政治信任。

(二)德州市公民参与领域

1.政治领域

当问及“请问您使用过何种基本政治权利?”,选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所占比例为21.9%,选择“言论、出版”的所占比例为16.3%,选择“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为5.5%,选择“批评和建议”的为11.9%、选择“申诉、控告、检举”的为18.3%。选择“没使用过”的为26.1%。

当问及“请问您使用过何种形式的选举权或被选举权?”,选择“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为23.3%,选择“居民委员会选举”的为15.2%,选择“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的为26.7%,选择“未使用过”的为34.8%。

当问及“请问您使用政治权利的目的是什么?”,选择“基于自身利益”的为17%,选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为11.3%,选择“基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为22.5%,选择“从众行为”的为49.2%。

从调查问卷看出,被调查者对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并不积极,行使最多的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未使用过基本政治权利的被调查者基本持平。而在使用何种形式的选举权或被选举权中,未使用过的和在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使用过的占了60%以上。在使用政治权利目的一栏中,选择基于自身利益和从众行为的被调查者占了60%以上。说明多数公众政治参与领域有待提高。

选举是各阶层利益合法表达的重要渠道,如果公民不能通过选举产生自身利益的代表,意味着他们的参与热情与参与行为不能纳入现有体制。从现实情况来看,选举环节还没有完全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功能,还需要更好地发挥增强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作用。

2.公共事务领域

当问及“您直接参与德州市公共政策制定的次数是多少?”,选择“零次”的为78.4%,选择“1-2次”为17.3%,选择“3次”是2.4%,选择“4 次以上”为1.9%。

当问及“当我国同胞遭到灾难袭击时,如地震、海啸、水灾,您会表现如何?”,选择“捐款”的为86.2%,选择“当志愿者”的为70.5%,选择“只通过媒体关注事态进展”的为11.1%,选择“不关心”的为2.7%。

当问及“您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选择“国家大事”的为12.2%,选择“经济发展”的为11.6%,选择“家庭收入”的为46.4%,选择“儿女或父母的健康”的为19.8%,选择“其它”的为10%。

从调查问卷看出,绝大多数德州市公民很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或者说参与对机会很少。他们在现实生活最关注的问题是民生问题。但在国家民族遭受灾难的表现时能够做到积极应对,积极参与抗灾救灾。

(三)德州市公民参与途径

公民参与途径既包括现有政治体制设置的政治参与途径,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也包括公共事务领域公民参与的惯用渠道,如拨打市长热线、参与公益活动等。

当问及“您了解国家公共政策信息的第一渠道是什么”,选择“电视新闻”的为64%,选择“电台广播”的为3.4%,选择“报纸媒体”的为15.6%,选择“互联网”的为15.3%,选择“街谈巷议”的为1.7%。

当问及“您希望政府为公民提供建言献策的渠道有哪些?”选择“市长热线”为45.5%,选择“电子信箱”的为 17.9%,选择“社区调查、征集”的为3.4%,选择“市长接待日”的为4.5%,选择“新闻媒介”的为 28.7%。

当问及“您觉得德州市府部门应该怎样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选择“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的为39.3%,选择“构造透明政府,完善相关政策”的为26.9%,选择“提高公民参政的热情”的为13.1%,选择“有充足、有效的参政途径”的为15.9%,选择“其他”的为4.8%。

从调查问卷看出,德州市广大公民了解国家公共政策信息的首要渠道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媒体,在希望政府为公民提供建言献策渠道的选择上,市长热线和新闻媒介得票最多。在政府部门怎样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上,大多数被调查者表达了希望提升政府公信度的愿景。我们看到,广大公民有政治参与的热情,希望政府多增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渠道可以建言献策。

四、对策及建议

1.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正如亨廷顿所说:“高水平的公民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公民参与更高的价值。”[2]2011 年 4 月 6 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于就曾在华盛顿说,加强公民参与和改善治理对全球经济的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他以近期在西亚北非地区出现的动荡局势为例,强调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并改善治理不仅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3]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公民参与是是互为因果,互相推动,相得益彰。

2.营造公民参与的文化氛围,提高公民参与技能。公民参与文化的发育和成熟可提高公民参与水平。教育是增强德州市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素养的有效途径。就目前而言,公民所生活的社区则是进行公民参与教育的沃土。社区教育既是学校教育有利补充,亦是提高公民参与能力的实践场所。因学校教育更注重理论素养的灌输,而社区教育则可以通过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来锻炼和检验公民参与效果,提高公民参与技能,从而使公民参与积极而有序。

3.丰富民主形式,加快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我国目前主要由选举制度、听证会制度、信访等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然而这些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参与范围、参与方式、参与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制度建设,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

4.完善公民参与的组织机构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参与,也包括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领域的公共事务参与。这些领域事关公民的切身利益,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是公民自主参与度较高的领域。如何让公众更多的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机构、团体的有序组织和参与渠道的拓宽与畅通。

从此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切实可行的公民参与渠道匮乏,政府应积极顺应新形势,为公民参与提供新渠道。如网络便可作为民主的新渠道之一,更快更广的反映群众诉求。政府也可通过搭建民生栏目的主流媒体为群众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化解部分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罗豪才.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

[2]S·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刘丽娜,蒋旭峰.世行强调公民参与和改善治理对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07/c_121273801.htm.

猜你喜欢
德州市德州比例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人体比例知多少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在德州,电力经纪人帮你选电!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