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艺术

2011-08-15 00:49朱冬民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山神庙闲笔尖刀

朱冬民

童庆炳教授认为,“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 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它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而将“闲笔”用得出奇、出色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首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⑤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摭谈该篇课文的叙事艺术。

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七十一回本的第十回。本回结构精巧,细针密缕,尤其在“闲笔”的运用上颇能看出作者叙事艺术的匠心。

一、“李小二”,一个不可忽视的小人物

在这一回里,作者安排了一个市井小人物酒保李小二。因林冲当初在京城开封替他作过调解,使他免吃官司,还送了些盘缠,林冲便成了他的恩人。在沧州,李小二仍做他的老本行,开着一家小酒店。他的上场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一是显示出林冲的善良好施和侠义疏财、陆谦的忘恩负义和心狠手辣;二是由于李小二酒店老板的特殊身份,使他有机会偷听客人的谈话,为后文他替林冲通风报信买下了伏笔;三是李小二夫妇生活的现状对文本主旨的表现起到了衬托作用。李小二在沧州开着小店铺,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平平安安,而当初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现在却沦落到被刺配充军,他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娇妻,甚至自身性命都难以保证。文本用李小二夫妇生活的现状衬托出此时林冲内心的悲凉。当读者读到“自此林冲得店小二家来往,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时,也不免为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不幸遭遇嘘叹不已。当然,也许正是这些,更坐实、更坚定了林冲性格中的软弱求安、逆来顺受的一面,更能体现出林冲迈向反抗道路的艰难与曲折。唯其如此,读者也更能看出,林冲最后手刃仇敌,夜奔梁山的无可奈何与难能可贵。综上所述,李小二形象使林冲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显得更真实、更可信,林冲由软弱到反抗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借助李小二这个小人物形象,小说文本也更有力地表现了“逼上梁山”的主题。

由此可见,小说文本中的李小二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闲人”,他的出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关涉到了文本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各个方面。教师只要围绕李小二设置问题,就能引导学生快速地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精准地分析林冲形象,准确地把握小说主题。

二、“尖刀”、“葫芦”,不可或缺的小物件

其实,“尖刀”在《水浒传》第七回里就已出现过。陆谦约林冲喝酒,欲帮高衙内侮辱林妻。当丑事败露时,“林冲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奔樊楼去寻陆虞侯”。我们看到,每当林冲怒火冲天,他身上总是带着一把“解腕尖刀”。现在当他得知陆虞侯追到沧州后,“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这既表现出林冲性格中的暴躁、刚烈、疾恶如仇,也反映了他的细心和谨慎。等到“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下心慢了”,说明他好不容易燃起来的反抗怒火,又慢慢熄灭了,幻想着得过且过,委曲求全。文本中的“尖刀”不但能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接下来,林冲到草料场与老军管交接,风雪之夜去买酒,作者都没有再提到这把“尖刀”。表面上看,因林冲一时没寻到仇人,这把“尖刀”暂时好像已失去了作用,但是,林冲随身携带的这把“尖刀”,仍给读者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而文本最后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指望烧死林冲时,林冲的这把“尖刀”又出现了:林冲“用脚踏住(陆谦)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在陆谦脸上搁着……”,林冲“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这里的“尖刀”已成为林冲报仇雪恨的怒火的象征。

“尖刀”是用来杀人的,“葫芦”是用来喝酒的,两个物件在文本中的出现,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有张有弛,草料场老军送林冲“葫芦”给读者一种“风雪无情人有情”之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文本中假如没有这个 “葫芦”,老军可能就不会对林冲说:“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料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那么,来时“又没买酒吃处”的林冲当晚就不会知道离这两三里的地方有“市井”、能买酒。倘若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林冲不离开草料场买酒,后来草料场草厅的倒塌必然会压死林冲。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这个“葫芦”救了林冲的一条性命。

如此看来,“尖刀”、“葫芦”虽然在本回小说中并不起眼,但它们并不是两个“闲物”,它们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强人物性格的刻划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山神庙”,文本深层意义的隐喻和象征

林冲性格中的懦弱,让他不敢与统治者决裂,所以,他就用幻想来麻醉自己,明知有危险,却不敢去承认,不敢去面对。去买酒时,半道上看见一所古庙,他就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他祈求神明庇佑什么?无非是保佑平安,安稳地度过刑期,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仍然在幻想着能够忍辱求安。从故事情节上看,林冲假如不去买酒,就不会知道半里多外有座古庙,后来草料场草厅倒塌,林冲也就不会想到“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林冲不在古庙里安身,就不会听到陆虞侯、富安、差拨三个贼人设计陷害自己的阴谋,那么,一时半刻他也不会毅然决然地奋起反抗、杀敌报仇。所以说,“山神庙”不但是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

“山神庙”并不是一处“闲地”,施耐庵把林冲杀敌复仇的地点放在“山神庙”,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小说家还赋予“山神庙”以象征意义。“山神庙”是古人供奉神灵的地方:“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在林冲看来,神灵是最讲究公平的,自己的冤屈神灵也一定会帮助洗清的。所以,当林冲听到差拨、陆虞侯、富安三个泼贼幸灾乐祸地等着烧死林冲、回去邀功请赏时,他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枪、两刀要了三个奸贼的小命。当着神灵的面,他“将三人的头发结在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庙面前供桌上。”林冲从心底里是要山神来证明自己的杀人(《水浒传》里林冲第一次杀人)是迫不得已的;他把三个人头祭奠在神灵面前,是要向神灵申诉自己的冤屈,让天理昭彰。林冲的这种心理正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们受冤蒙屈后普遍心理的一种真实反映。

在本篇课文中,无论是小人物李小二,还是小物件“尖刀”、“葫芦”,抑或是供奉神灵的“山神庙”,表面上看都是小说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的“闲笔”,其实,它们在小说文本中都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作者正是利用这些“闲笔”,在情节上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拿金圣叹的话说就是“草蛇灰线”,一已贯之!在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上,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却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林冲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了梁山。可以说,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这几处“闲笔”并不闲,教师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抓住这几处“闲笔”,就能带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准确解读。

猜你喜欢
山神庙闲笔尖刀
饭后闲笔组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两座“庙”里的乾坤
闲笔“四”处开“花”——闲笔在教材中普遍使用
闲笔“四”处开“花”——闲笔在教材中普遍使用
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何以存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前边的几句话
攻关“尖刀”
“尖刀”出击武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