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蓄势 对比见理
——《过秦论》论理特色赏析

2011-08-15 00:49叶迎飞
中学语文 2011年21期
关键词:诸侯国辞赋文末

叶迎飞

《过秦论》是政论文体,但全文“论”秦过极少,而叙秦史却极多,叙史绘势,铺陈扩展,洋洋洒洒,直如江水浪滔,急泻而下,有咄咄逼人之势。

西汉时期,辞赋兴盛,贾谊是辞赋圣手;他又关心时事,长于政论文。因此,他的政论成为辞赋家的政论,其文叙事浓墨重彩,写史雄阔多姿。表现在《过秦论》中就是极化蓄势,对比见理。

这篇文章写秦分攻时与守时两部分。攻时又分三个阶段,一是秦孝公时,二是惠文王等五君时,三是秦始皇时。秦孝公时,秦国地盘不大,只不过“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罢了,国力也不强,可依凭的资本也不多,但孝公有雄心壮志,能任用贤才,治国之策合宜,故能使地盘扩大,国立增强。到惠文王五君手里,秦国进一步扩大了地盘,食鲸吞了其他诸侯国的许多土地,实力远在其他诸侯国之上了。文章把笔墨着力于对手—九国身上来写,分别从“四君”广纳天下贤才,文臣武将齐聚如云,军队众多来极写众诸侯的实力是多么强大,而面对这么强大的对手,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九国之师不堪一击,结果是秦的实力进一步加强,而众诸侯国的实力却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里把九国实力极大化,为的是反衬秦的实力,以此极大化秦的实力。

秦始皇手里,秦国的强大达到顶峰。为了表现这一点,文章借助反复兼排比手段,极写秦灭诸侯,一统天下之势;然后从地域上南北两面写秦国疆土之大;再从少数名族的人心方面写秦对天下人的征服。秦国极大到始皇死后,“余威震于殊俗”,由此完成了对秦攻取天下由弱到强到最强的描写。

对秦治理天下加以极“暴”化,始皇不行仁政,不收人心,而是以人民为敌,采用愚民、弱民、防民之策,以使百姓无心无力反抗。

对秦守天下时的“对手”、秦王朝的掘墓人陈涉加以极弱化。文章从出身、才能、财富、军队、兵器等方面突出陈涉的弱小。就是这样弱小的势力却能对抗强大的秦国,最终“亡秦族”。

至此,“极化”描写完成。前文大部分的“极化”是叙述史实,是为文末议论服务的,前文的“极化”之事都可以见于文末的说理。前文的“极化”蓄足文势,理融其中;后文几笔点出便是水到渠成了。“区区之地”的秦国,凭着前后七位君王的励精图治,加强国力,坚决抗敌,征战八方,而能使秦国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证明方法对头,措施得当,即使敌人强大,也可以由弱而强,可是“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威震四方,天下无敌的强秦却败在可谓是不堪一击的陈涉率领的乌合之众手里,而且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败的多惨,多悲,多易!这种极反常的现象让读者自然想到前面写到的秦的“暴政”。于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这一观点便出来了。

极化写法极写出本文构思之妙,妙在本文不直写秦过,只写秦、九国、陈涉的实力强弱,蓄势也是蓄理,最后理不讲而以势逼出,读者豁然开朗。而在极化中,作者运用辞赋手法,充分展现了其妙笔才华。

猜你喜欢
诸侯国辞赋文末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屈原之死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文末点题太直接
老师的批语
屈原之死
《基础日语教程(新版)》中女性文末词使用状况的考察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没法守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