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2011-08-15 00:49蒋晓丽
中学语文 2011年33期
关键词:盲童课前预习美的

蒋晓丽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人类创造的美变成每个学生心灵的财富,变成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大约有60%—70%的文章都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精华,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学元素,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在鉴赏美、理解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

一、在课前预习中创设美的情境

课前预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语文美的第一步。课前预习最关键是让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有想感受的欲望。如:在学习《盲童和他的影子》一课,笔者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同学们按照四人一个小组进行感受。其中一人蒙住自己的双眼做盲童,在规定区域内行走,盲童学生不是碰到桌子就是踢到凳子,跌跌撞撞。然后,一人负责帮助盲童学生解决行走困难。游戏完成后,笔者再让同学们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做法在课前学生们就已经从实践中感受到了弱势群体所处的困境,知道了应该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帮助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两点也恰恰是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再如:学习《白杨礼赞》时,笔者课前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杨树,然后拍照片、写特点。学生同时预习茅盾先生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通过预习,学生们更容易分析出白杨树的高贵品质。

二、在教学过程中感受人文魅力

语文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领着学生去文学殿堂感受中外文化的魅力。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教法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1)合理运用多媒体,让课堂生动起来。课件教学普遍适用于各类语文课堂,如:学习《红楼梦》片段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当时各类人物的表情、动作,分析同一环境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特点。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给学生出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象,让学生在音乐中听朗读,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意境。再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利用课件先为同学们展现出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百草园自然景象,然后出示枯燥乏味、令人窒息的三味书屋的读书情景,让学生们看到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通过视觉对比,进一步理解封建教育制度对少年儿童身心的毒害。(2)合理运用音乐背景,让语文阅读更富内涵。散文类文章和古诗词鉴赏使用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如:学习《天净沙·秋思》可以使用背景音乐《橄榄树》,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游子漂泊在外的悲哀。再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笔者给学生们播放了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音乐中齐声朗读课文,以此来了解贝多芬耳聋后的生活,感受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体会他积极与命运抗争的坚强品质。像《背影》、《金黄的大斗笠》、《醉人的春色》等文章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三、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把重点放在师生观的转变和学生的参与度上。笔者的做法是运用多种课型达到预期效果。现在经常使用的课型有研究课、分析课、文学鉴赏课、辩论会、研讨会、情景剧等等。如:在上古诗词鉴赏课时,选择了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白居易的《观刈麦》、梅尧臣的《陶者》三篇。通过学生诵读、互相研讨,文章的对比交流,学生分析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对统治阶级的控诉,对现实中不劳而获的尖锐批判和对农民阶级悲惨生活的同情怜悯。又如:辩论会《宋江应不应该诏安?》、情景剧《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皇帝的新装》等,学生都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极大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如:初三复习课中《在社会环境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笔者选择了《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变色龙》中阿谀逢迎的奥楚蔑洛夫、《孔乙己》的主人公四个人物,补充资料中给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王进喜四个人物。通过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充分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要积极建设一个生动活泼、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师要学会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认同、对未来的向往、对成长的理解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促进彼此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盲童课前预习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做好课前预习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