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尺”讲台

2011-08-15 00:49潘启林
中学语文 2011年33期
关键词:讲台师生同学

潘启林

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不可疏忽》中讲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说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中,不仅能培养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在不断归纳、分辨、评价中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

可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死守三尺讲台,以教学任务紧为借口,“一言堂”“满堂灌”,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和书面作业的训练,而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致使大部分学生:读,有口无心,有声无情;说,语无伦次,不得要领。不仅影响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也制约了学生升入大学乃至走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将三尺讲台给学生一尺,进行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不仅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登台演讲,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决定性作用。我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先判断人家说得怎样,再想想好在哪里?差在何处?然后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好?为什么差?由最初印象人手,让学生在“听”中“想”,在“想”中“听”。从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由浅人深,不断提高。其次能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按全班同学的满意度打分,组长记录组员得分,每周每月每学期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家,全班表扬。训练形式丰富多彩,我常设栏目如:

1.名言警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使同学们交往中的话语变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使同学们懂得了练笔的重要性;“孝心就是美。”使同学们明白了孝敬父母是我们做儿女的天职;“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使同学们懂得了毅力于成功的重要;“要在自己身上寻找痛苦的根源,任什么也不要去埋怨苍天。”(莱蒙托夫)使同学们知晓了不需要去怨天尤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当一个人体验到真正的爱时,他就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巨大的道德力量。”(保·瓦西列夫)更使同学们懂得了爱的伟大……

2.谈天说地

透过一窗看世界,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加工、表达能力。如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事件、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社会热点问题慷慨陈词,发表看法;把“嫦娥奔月”描绘的有声有色。有一位同学看了《焦点访谈》后在“谈天说地”中说:“我们在课文中学了‘桥单元’,看到了许多有形的桥,我认为,看‘焦点访谈’也是一座‘桥’,我们从学校走上这座‘桥’,就可以走向生活,认识生活。”多么精辟的论述。

3.质疑权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爱因斯坦)。我们通过这个栏目鼓励同学们发现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中的失误,深层次地去研读,促使他们用心、用脑读书,而不是仅仅用口“念”书。结果不少同学对文中语句、插图准确与否提出新解。比如有的同学认为《项链》中“把马蒂尔德作为反面人物批判”的说法欠妥,有的同学对文中的语句提出质疑,对段落的编排产生疑问,这种钻研、琢磨、领悟的精神,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真理,真正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动力。

4.开心一刻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不拘一格,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更从工整凝练的语言中体会到对联的特点,从幽默大师那里体会到成语的妙用,从耐人寻味的歇后语、谚语、格言、名句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精彩,从笑声不断的相声小品中感受到了汉语语言的魅力。学生的精彩表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说话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

5.奇文共赏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这个栏目成了师生奇文共欣赏的园地。如朱自清的《匆匆》、余光中的《乡愁》,历年高考优秀作文,甚至获奖的歌词《万事如意》、《常回家看看》等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自选其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教师也以身示范,背诵自己欣赏的名家名篇,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北国“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和壮阔,体会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和温馨。

6.心灵家园

日记,它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品格的显现,喜怒哀乐的披露。学生的大作将在这里找到第一批读者和听众。这里有发自内心的呼唤,这里有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这里有团结互爱的写照。像《我梦见自己飞上了太空》《我害怕长大》《我想对爸爸说说心里话》等佳作均博得同学们经久的掌声,后经修改参加了《语文报》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在这里,讲台成了交心台,学生的心声拓宽了校园生活的话题。

7.时政要闻

真、善、美、假、恶、丑最快在这里披露,师生、班级荣辱最早在这里发布,它不仅成了学校国旗下讲话的第一侯选,也成了“班级的焦点访谈”。学生利用课间和周末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收集新闻焦点,例如关注汶川、玉树、舟曲自然灾害,知道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观看奥运会、世博会,体会到了祖国飞速发展的喜悦;谈论“十二五”,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一个接一个的矿难、不断出现的“李刚们”、触目惊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也让同学们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从大事到小事,从校园到世界,无不凝聚着每位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由此可让人深思,学生在此所听到的仅仅是一条新闻吗?

虽仅仅是课前短短的五分钟,却事半功倍,师生都受到了极大的熏陶和感染,无论从知识还是到心灵。具体表现在:第一,参加活动的学生显示出极大的热情,而且均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全班同学大都能仪态大方、神情自然地站在讲台上,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尽情发挥。第四,锻炼了学生听话的能力,对增进学生灵敏的听觉、快速反应均很有帮助。第五,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知识储备,积累了写作素材。每位学生都为了自己的台上表现博览群书,积极准备;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实践证明,这种给学生“一尺讲台”的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进行口语交际的胆量,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对于文学性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还能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将身边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将个人融入社会中,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推荐发表在校报上语言生动,见解深刻的作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流,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去锻炼。

如果说,学生和知识是两座“山”,教师就是架在两山之间的“桥”,只有经过丰富的语言交流才能沟通。由此可见,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一尺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讲台师生同学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麻辣师生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DV校园小讲台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