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科学发展观

2011-08-15 00:49王卫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案例干部

王卫国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浅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科学发展观

王卫国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包含在我们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我们只要牢牢把握这个理论旗帜,就可以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来创造案例,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又会以丰富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依据。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实践;合力;民生问题;监督理论

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类实践行为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该如何贯彻十七大的精神?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一个方法。方法是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目标转化为实践的管道和纽带。方法也是法,没有方法,会悬空任何文件和会议精神,也会使实践事倍功半或徒劳无功,会使干部随波逐流和无可奈何。因为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使各项理论和工作尽可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现实性,是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行之有效、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丰富的理论成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运用马克思实践的科学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在他的革命活动和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公开声明过:“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科学发展观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工作法,这样才能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恩格斯明确表示:“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结合以上笔者认为科学工作法内容是五个方面、20个字,即: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案例教育。

发现问题即派出干部找问题。现在许多领导说实践中没问题,实际上,上级不去寻找就发现不了问题;公开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在发现问题后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公开。这样做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也是为了征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然后再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追究责任,追究该你发现的问题你为什么没发现?该你解决的问题你为什么没解决?该你管的人事你为什么没管?案例教育是要对每一次处理问题的过程等进行归纳、演绎,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广大干部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他领导干部从每一个问题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如果实践中没突破,理论就很难说清楚。专家教授们为难的地方在于没有实践上的突破而想理论上说清楚;而作为政治与公共管理方面的官员,为难的地方在于没有实践上的突破而想理论上听明白。这样,难免陷入文件等实践和实践等文件的怪圈,甚至陷入把旧体制的弊病转嫁于先进社会制度之后的失望和梦幻。为了跳出这个怪圈,我们应该提倡领导干部实践案例、上级党委评估案例、科研单位研究案例、学校进行案例教学。抓案例是抓落实的需要,自主创新的需要,理论突破的需要和党中央经过归纳、演绎之后形成突破性文件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针对时弊,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后加三个字,成为:“出主意、用干部、做案例。”这么大的国家,面上有什么问题,点上就有什么经验。这种成功的案例是带着勤政的汗水、带着委屈的泪水和带着内伤的血水换来的,很宝贵。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要用心寻找当地群众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如果对成功案例不评估、不总结、不表态、不推广,它不但不能星火燎原,还会自生自灭。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什么体制下,都会有人坚持做事——做案例而做出成就。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总书记都曾做过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关键在领导核心的讲话。他们把这三个方面强调到法治和体制的前边,是说明法治和体制也是要靠人、靠党和靠领导核心推动的。所以,现在最急需在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前提下,运行科学工作法。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要从人的问题入手,去解决问题,形成案例。这就是马克思理论中的在“实事”中求“是”时,在运用理论对客观事物的改造中,要时刻认识到客观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是”,才能有的放矢地改造客观事物。

二、从马克思主义民主到转变干部作风、注重民生作为党性教育

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宗旨,科学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经济与民生等关系问题方面,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基本条件,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无疑会导致民众生活贫困。然而,经济发展本身不是问题的全部,经济发展不能自然地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从历史总的进程看,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经济发展将促进民生的改善。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尺度与人的发展尺度常存在不一致性,人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背离的,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经济发展的成果只为少数人所享受,劳动群众只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的手段,因此,不能普遍地改善社会民生状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发展和民生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制度的安排有关。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不断改善民生状况,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重视经济发展,然而重视的根源是基于经济发展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之上的。马克思强调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政府创造环境是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以自身作为经营经济的主体向为经营经济主体服务的转变,这会涉及到各个部门的权利和利益,进而改变现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及长期形成的习惯和作风。所以,环境不宽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干部作风不转变又是环境创优的瓶颈。因此,转变干部作风就成为这场革命的主题,成为政府创造环境的关键所在。干部作风的转变,不仅仅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我党能否长久执政的一个表现。实践中,如果不能解决干部作风问题,管理就会成为一个漏斗,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就会发生震动整个中华民族的触目惊心的大问题。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与干部作风不能说没有关系,因此,转变干部作风是地方执政的基础,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条件。

十七大将民生问题作为我党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实践中要抓住这一要点,在对领导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才能让广大干部在利益诱惑面前,讲党性而不去为、为法度而不敢为、守规章而不能为、察民意而不忍为。任何一个地方在实践中都要了解人民的五大需求:一是由穷困变富裕;二是由苦恼变高兴;三是由短寿变长命;四是由危险变安全;五是由平凡变高尚。所以,要做到以人为本,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是经历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的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民生做法首要的是赢得老百姓的人心,加强执政党和老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让人民对我党的执政更有信心,才能和领导干部更贴心。

三、从马克思的监督理论到当前加强监督,创建五大监督体系

马克思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必须实行监督,“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努力建设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党的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党提高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党的事业也是如此。我们党成立90周年、执政60年的经验证明,只有拥有更多的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最有力保障。建设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这是党政人才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决定的。

那么,如何来保障这些干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为利益所诱惑,其中最为主要的一条还是监督。马克思在阐述了关于监督制度的思想: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应当以宣布它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不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来保证自己有可能防范他们。”正式以制度建设为内容,提出了建立以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的党政监督,以人大牵头的法律和工作监督,以政协和统战部牵头的民主和民主党派监督,以新闻媒体牵头的舆论监督,以信访部门牵头的群众监督等“五大监督”体系。通过“五大监督”,很多地方的舆论监督经历领导干部推动,实践产生办法,逐步得到规范,最终走向法制。

四、理解马克思主义中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建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工作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对历史起作用。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个人的意志只能融合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合力”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经济的必然性,因此不能认为个人的意志等于零。社会历史是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个人的作用相对于这种必然性来说,是一种偶然性,但它又是这种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人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和实践者认为,解决突出问题从根本上要依靠法制,从理论上说是这样的。但在实践中,制度和法律,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不也是一纸空文吗?现实的中国特色的领导体制,一把手十分重要,不发挥其作用是不行的。如果要求市、县级基层领导人立即组织地方立法,然后再按这个法去办事,那很多危机难以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解决。应该说,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不影响法制,却能推进法治的发展,这是一个结合的问题,但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纵观全国,任何一个省、市、县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搞得好的地方,除去个别特殊条件,大都因为一把手或领导班子的魅力更突出些,而不是那里完全实行了法治。从现实的观点看,这是经验;而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是教训。如何推广现实的经验而逐步汲取历史的教训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情。如果上、下、左、右都末改,只要求一个地方全面而深入地进行法治,不仅难,还会置之于绝地。所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工作方式,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解决干部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就是带领干部重新回到人民中间去,发挥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核心。干部作风事关党的形象,影响并最终决定着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1]陶传友.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8.

[2]程恩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张奇才.科学发展观与中共历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A8

A

1673-0046(2011)01-0043-0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案例干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