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美习俗文化差异之根源

2011-08-15 00:42于桂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欧美习俗伦理

于桂敏,马 虹,廉 洁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中国与欧美习俗文化差异之根源

于桂敏,马 虹,廉 洁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阐释了习俗定义及习俗文化的特征,并依据跨文化交际学、国情学和伦理学的理论,从习俗文化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层面揭示了导致中国与欧美国家习俗文化差异的要素。认为习俗文化差异是客观形成的,没有谁优谁劣,它们的存在必将推动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最后指出要吸取欧美习俗文化的优秀因素,认同多元文化共存的趋势,尊重异域文化,忠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欧美国家;习俗文化;差异之根源

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往,当今世界的各种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相互依存的多样统一的局面。不同民族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生活史无前例地交织在一起[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欧美文化元素正进入我们的视野。欧美习俗文化与中国的风俗习惯差异明显,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出现文化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和冲突。故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客观看待中国与欧美国家习俗文化的差异,改进跨文化交流显得日趋重要。

一、习俗文化特征阐释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2],故习俗不仅随时而移且亦因地而异,也就是说习俗既有地域性、社会性,又有明显的民族性。古今中外,没有谁生活在真空中,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处于一定的风俗氛围中,因此也就无不受到一定风俗的制约和影响。习俗的制约力和影响力是极其广泛、极其巨大的,大至一国一族,小至一家一人。外在的束装打扮、语言声音、举止动作、礼节礼仪,内在的心性气质、好恶取舍、思想感情直到某些深层次的观念等等,无不在其陶冶模铸之中。美国近代杰出小说家马克·吐温甚至在其《自传》中这样大发感慨:“我们是风俗的奴仆!若不是靠了风俗,我们根本就活不下去,不论是在野蛮社会,还是在文明社会。我们必须接受风俗,遵守风俗,即使我们不赞成这些东西。”可见,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内在构成性因素,并以其功能整合其他组成部分,从而维系社会生活,形成整体秩序。欧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专著和文章对各国习俗文化的异同作了对比研究。美国跨文化出版社迄今已经出版了7种“交流丛书”,对比美国与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方面的差别。Richard Brislin等人著的《跨文化交往使用指南》通过实地调查搜集了大量文化不适应或文化冲突的材料,通过分析、讨论、解释,从中引出了一些带普遍意义的结论[3]。有关中国和欧美习俗文化方面的异同,许多中外学者都作过探讨。这方面的书籍虽不多,但各类文章屡见不鲜,涉及生活习俗、节日习俗、竞技习俗、宗教习俗、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等。习俗文化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依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即使许多有文化修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不难看出,习俗文化方面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此,从习俗文化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层面考量中国与欧美国家习俗文化差异之根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现代中国伦理思想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与欧美习俗文化差异剖析

由于中国实行开放政策,每年有大批人员出国考察、工作、学习,欧美来华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因此人们通过实际接触了解到中国与欧美国家习俗文化方面的差异,提高了这方面的敏感性,获得了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探究中国与欧美国家习俗文化差异的根源之所在。

1.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之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本身是为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环境的一种努力[4]。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塑造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又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民族性格。

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横贯东亚大陆的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以其源远流长的坦荡襟怀播下了众多的文明火种。中华民族是江河的儿女,辽阔肥沃的土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养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人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重本轻末”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尚农轻商,靠土为生,导致国家家庭化[5],发展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塑造了中国人重义轻利、细腻含蓄、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民族性格。同时,中国大陆西南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崇山峻岭、西北边境浩瀚无垠的沙漠、东北亚冰封雪盖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使这块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在地理上远离世界其他的文明中心,长期处在难以与外界交流的隔离状态中。这固然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也给它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陆地文化的话,那么欧美文化则是商业文化(或海洋文化)。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则是地中海海域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华大地相比,这里土地狭窄贫瘠,气候夏旱冬湿,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难以形成完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因此,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去讨生活,过着亦农亦渔亦商的海陆“两栖式的生活”(黑格尔语)。这种亦农亦渔亦商的经济模式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海洋文明。希腊是欧洲海洋国家中最早发展商业的国家,发展了与其相适应而与家庭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为民主、平等的契约社会。大海毕竟充满了神秘的动荡和诡谲的变幻,它给人带来的除了财富,还有隐伏的祸患。也许正是这些潜伏的危险激发了人们抗争与征服的勇气,成为文明创造的动力。人们世世代代寻找着海洋所赋予的特殊的自由和机遇,通过海上贸易换取所需的生活资料。地中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合,也陶冶了欧美民族求变、好奇、重利轻义、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2.“天人合一”观与“天人两分”观之差异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围绕环境与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整体文化系统[6]。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欧美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发展了个人式的思维取向,与中国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就自然界而言,中国儒家文化的一贯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自然界是生命的创造者,人和万物的生命都是自然界给予的,如“天生人”“天生万物”的说法。同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就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突显了人的尊贵。但这也导致了物质文明的落后,招来了侵略和屈辱。就生命而言,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要平等地对待万物,这样才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也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秩序。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所以,人类要向自然界索取。人能改造自然,但是要服从于自然规律。这就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培养人的生命情感和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过一种有情趣、有意味的艺术化生活,而不是欲望促动下的单面向的机械化生活。

欧美人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观,主张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强调人类是地球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地球上的万物——生命体和无生命体,动物、植物和矿物——甚或就连地球本身,都是全然为人类而创造的。欧美文化视自然界为“敌人”或“食物”,这种观念普遍见于欧美文化的各主要领域。结果,自然界被排除在人类的道德关怀和伦理关系之外,自然界仅具有服务于人类利益的工具价值,而人对自然界却没有义务,人成了凌驾自然界之上的统治者。欧美生态学承认善待万物,保持生物链,维持生态平衡,首先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成就人类自己。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本身才能有更加美好而长久的生活。欧美人信基督教,他们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征战,不断掠夺,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无量开发和无情掠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这种可怕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条件。造成这种情况不能不说与欧美哲学“天人二分”的思想没有关系。生态文化是欧美人在工业革命后,由一些严重自然灾难引发对于人不尊重自然界的问题的思考。

欧美伦理道德倡导以人类价值为中心的学说,相信人的无限可能性学说,强调人可以发挥主体性征服自然的同时,盲目相信人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动物以自然的方式生存;动物是本能地适应自然,而人可以改变自然。

3.儒家伦理与神学伦理之差异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生产方式,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伦理思想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道德、文化精神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比如:中国传统伦理主张人性本善,相信人的自觉性能在社会活动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坚持德治而排斥法治;而西方伦理则主张人性本恶,对他人有着一种合理的不信任,坚持法治而排斥德治。中国人讲求“内圣外王”,突显个体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而欧美人以关心人类个体生命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具有人性化的色彩。中国人的价值标准是政治利益,而欧美人的价值标准是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伦理是政治伦理,是一种以宗法血缘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特征是家族、家法、政治三位一体,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确立宗法原理,再把血缘宗法的原理直接上升为政治的秩序。“政治伦理思想的丰富与突出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显著特征。”[7]在封建社会中,随着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形成了有机的连结,统治者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畴,从而形成了政治伦理。政治上的宗法制度、经济上的均平格局、法律的儒家化教育的忠诚至上等等制度取向,都以其伦理化来显示出它们的制度特质,如体现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三纲八目和三纲五常。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伦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勤劳敬业精神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演化为社会共识。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和群体牺牲精神,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这种中庸伦理思想决定了中国人固有的日常思想、行为方式和交际风格等。

与中国政治伦理不同,西方伦理与宗教结合在一起,注重个人对上帝的关系和灵魂拯救,宗教色彩强烈。西方宗教伦理是一种以对上帝信仰为核心的思想,从人与神的关系出发强调信徒与上帝的关系,通过对宗教虔诚的信仰使自己的道德逐步获得提升。这种神学伦理思想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归结为上帝的意志和人类的“原罪”,宣扬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认为上帝是美德的体现和最高价值标准,并通过各种形式强制推行禁欲主义生活方式。宗教发展到19世纪时,尽管学说纷纭,并不断遭到批判和冲击,但是宗教观念已深深地渗透到了文化的细胞核里。宗教伦理对社会伦理关系具有一定的维系和整合效能,宗教伦理的神圣性对于信徒具有很强的约束自律作用,以“爱”“宽容”“皈依”为核心的宗教伦理成为欧美伦理思想的基本主题。人们以忘我的职业劳动和节俭的生活态度来体现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和伦理,并且把劳动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自己应该回报社会,并以感恩之心辛勤工作。这种新教伦理形成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精神,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形成和发展。现代西方伦理思想趋向于摆脱社会和他人,否认客观法则和道德他律,追求个人自由、享乐,同时也伴随着悲观、怀疑和反道德倾向。

每个人都是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都是其文化背景的产物。在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和熏陶下,对待性别、种族、家庭、年纪、宗教、职业等方面的观点都有自身文化的烙印。

三、结 语

中国和欧美国家习俗文化具有各自独有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存在着很多差异和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习俗文化的差别和冲突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能够保持思想常盛的营养源泉。习俗文化差异没有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推动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尽管目前在全球中具有影响力的基本价值观大都来自欧美,但并不能将欧美现代文化——特别是欧美启蒙运动以来的精英思想视为普世性文化,这样的看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全球化并不是西方化或者欧美化。我们要研究中国与欧美国家习俗文化差异的根源,吸取欧美优秀的文化素养,而又不放弃对自我文化资源的认同,学会对他者文化的敬重,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忠实[8]。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中国和欧美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1]李雪涛.多元中国文化传统的全球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10(3):19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16.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73:17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8.

[6]南文渊,卢守亭.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6):515.

[7]吴灿新.政治伦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66.

[8]李雪涛.多元中国文化传统的全球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10(3):194.

(责任编辑 王莉)

The Causes of Conven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Occident

YU Gui-m in,MA Hong,LIAN 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605,China)

This paper states the definition of conven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ational situation and ethnics,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leading to conven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Occid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regionality,sociality and nationality.Conven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formed objectively and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Their existence will certainly lead to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people should adopt the excellent things from Occident’s culture,recognize and accept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show respect to foreign cultures and be loyal to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the Occident;conventional culture;cause of difference

G0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

A

1009-315X(2011)02-0199-04

2010-12-13

大连市社会科学院基金项目(10DLSK177)。

于桂敏(1961-),女,山东平度人,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欧美习俗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8年9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12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4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6年10月)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