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2011-08-15 00:49乐,靳
关键词:优先公平效率

冯 乐,靳 鹏

谈公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冯 乐,靳 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战略的弊端不断显现,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提高、社会不和谐现象频发。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局限性入手,指出重视公平是对效率的一种促进而非一种阻碍,阐述公平对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效率;公平;基尼系数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后,为了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冲击、消解平均主义、畸形的平等观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也开始凸显,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正在逼近。世界银行2000年曾经公布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指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居民收入差距为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报告指出,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20年内的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而且我们的基尼系数还处在上升的阶段。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上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意见逐渐增多,严格说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只应是我国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只适用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即初始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战略思想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效应,呈现出了其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一发展战略颠倒了社会发展的目的与社会发展的手段之间的关系,它将社会公平放到一个次属的、兼顾的位置,而将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放到了一个绝对化的位置。它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消耗资源等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民生状况的改善和提升,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类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满足十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发展,因而造成了我国贫富差距的迅速拉大局面。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至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大部分领域。受这种提法的影响,包括社会公共管理事业部门、高等院校、医疗部门等凡是能够利用行业垄断优势地位索取高额利润的部门,甚至是一些原本纯属社会公共事业的教育部门,也一度提出了“要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口号,这是非常有害的,它扰乱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秩序。即使只把这一提法放在经济领域,也不利于经济的长足发展,只能说是一种短期化的行为取向。因为在经济生活中,只有遵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才能真正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激发全社会的活力,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高的效率。如果只局限于“效率”,把公平放在次之的地位,部分社会成员就会使用种种不公的方式如特权、垄断、寻租等以获得短期的效率,这势必会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造成一种畸形、有害的经济状态,从而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三,这一提法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间的利益均衡,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有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引导,促使人们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用财富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的等级,不仅会使利益和资源都向已经具有优势的一方聚集,而且也会使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生活改善越来越困难,这样只会造成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局面,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非常不利。

过去,人们谈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停留在抽象的意义上,简单地谈论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先后”关系,或者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者认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抑或“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际上,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能一般性的提谁先谁后或是非此即彼,因为从本质上说,效率与公平的内涵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前者主要是在经济层面上,而后者除了经济层面外,还具有政治意义,两者并不能单纯地分出先后。纵观任何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我们都不难发现,社会公平都是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兼顾”的位置。

二、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也日渐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从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具有“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点。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保证公平、平等、和谐等社会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产低效率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如果完全听任市场投向,一味强调效率优先,就可能会使社会发展走向畸形,并最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在一定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收入分配差别过大,应运而生的则是那些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因为这些物品价格畸高,有利可图。当整个社会盲目地将其作为投资热点时,一方面空耗了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得穷人连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都难以得到保证。如此反差,就会造成新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资源并未得到优化配置。一些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整个社会用于社会再生产的积累变得萎缩。长此以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必然由于这种畸形状况而变得缓慢。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一项国际比较研究中发现: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初期,贫富差距会随着效率的提高而逐渐扩大。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往往致力于盲目购买高档奢侈品,炫耀心理较强,并无更大的心思用于储蓄和投资。

公平原则是经济效率发生、发展的精神支持。在生产的各个要素中,人这一要素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就是不可能的。效率必须是建立于一定公平观上的效率,要以公平为前提,因为离开了公平的支撑,生产者特别是劳动者就不可能长久的保持积极性,效率就无法维持和进一步提高,甚至还会激化社会矛盾,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从而降低效率。公平待遇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调动、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使用社会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亚当斯曾就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心态而提出了公平理论,其基本内容为:人们在工作中往往对其付出的努力和所得到的回报进行对比,而且也将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与他人的投入产出比作比较。如果投入产出比是平衡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报酬是公平的,并继续同样的产出水平工作,如果人们认为所获得的报酬是不公平的,则会产生不满情绪,并降低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或者直接离开其所在的组织。可见,公平是构成劳动者精神激励的一个重要资源,只有正确对待劳动者的公平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漠视公平而片面强调和追求效率必然挫伤利益受损一方的积极性,破坏了效率提高的基础。那种将效率和公平割裂和对立起来,重效率轻公平的观点,没有看到公平对效率必不可少的积极能动作用,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效率和生产力也将由于失去内在动力而无法持续提高。

三、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重视公平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绝不能忽视社会公平问题。社会主义的公平,应是超越资本主义形式公平的更高的、惠及全体劳动人民的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这都需要在社会公平中实现。社会公平应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应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而注重社会公平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分层加剧、贫困群体生活难以得到保证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改善、协调、促进、维护和保持社会公平上花更大的精力,下更多的工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关注弱势群体,不断缩小城乡、地区、贫富之间的差别,以保证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阐述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这一方针和政策对我国实现公平分配指明了方向。

就我国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而言,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在权利、机会、规则、分配等方面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要更多地给予他们谋生本领的扶助,真正实现其在市场秩序、资源分配、教育、司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同社会其他阶层和群体一样,享有公平的待遇。

对于社会关注度和敏感度都较高的领域,如医疗、教育、司法等领域,由于其向全社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因此,这些领域若出现了不公现象民众的反应会更加强烈,而要解决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要从体制改革上着手。例如,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建立满足全体公民基本健康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困难地区教育扶持的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为每个应受教育者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等等。

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逐步缩小。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随着一系列关注民生、为弱势群体解困纾难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必将会出现经济繁荣稳定、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1]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国光.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5(1).

[3]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究竟错在哪里[J].北京大学工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A]//公平与效率的新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卫兴华,张宇.公平与效率的新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F126

A

1673-1999(2011)14-0075-03

冯乐(1986-),满族,吉林辽源人,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靳鹏,男,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4-22

猜你喜欢
优先公平效率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笨柴兄弟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公平比较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