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1-08-15 00:49陈涛
关键词:对象性存在物费尔巴哈

陈涛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陈涛

马克思哲学中受费尔巴哈影响的主要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留下了很深的人本主义痕迹,无论是在人学异化、人的对象性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相统一,还是人的感性存在方面都贯穿着费尔巴哈的影响。但这部著作以批判性的视角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缺陷,奠定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进行全面系统批判的基石。

人本主义;异化;对象性存在;人与自然;感性存在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真实意义不是因为他抽象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也不是因为他高谈自然界或物质世界在存在上的优先性,而主要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运用并发挥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异化史观,并克服其缺陷,为几个月之后展开对费尔巴哈的全面系统批判奠定了基石。

一、从经济事实出发的人学异化批判

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的人学异化观念在刚刚开始的经济学研究中展开了全面的经济异化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异化观,考察了劳动的异化,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根源、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论证了共产主义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生而有使其成为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为了成为“真正的个人”,人必须克服“异化”以重新复归“类本质”,而共产主义就是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的自我异化与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就是人类历史的运动,这种关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观点就是人本主义历史观。对于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有四个规定:一是物的异化,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也就是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44二是自我异化,也就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就与前一规定的关联而言,物的异化乃是自我异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类本质的直接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1]47三是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异化,也就是作为人类本质体现的“类活动”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而不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丧失了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四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这正是以上三个规定所描述的事实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己本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同样适用于人对其他人,对其他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1]51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的四重异化理论其核心就是在表达人的类本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异化关系。其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是明显地受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影响的,并借用了一些费尔巴哈的术语,“类”、“类存在”、“类本质”等。

对于人的“类本质”,费尔巴哈认为是“人的自然本性——爱”,而马克思将其表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与费尔巴哈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马克思的“经济异化”已经蕴含了超越人学异化的内涵。在马克思对于私有制和劳动者异化的激昂批判中,他展现了一幅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生活图景,即“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不是私有制产生异化劳动,而是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制。由于异化劳动随着人的自我异化的克服而消亡,所以私有制也必然会消亡。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73所以,他得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结论。马克思尽管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但马克思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从经济事实出发得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论,这是费尔巴哈所不及的。

二、实践的人的对象性存在方式

马克思采纳了费尔巴哈关于对象化是感性实体、从而也是感性的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基本见解,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确立了对象性活动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自然界和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的实在性”等问题。

在主体与对象的必然关系方面,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人没有对象,便是无”这一命题表述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怪物(Unwesen)。”[1]121费尔巴哈从“感性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原则出发,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外在对立,马克思则进一步由感性对象上升到“对象性活动”,认为对象化不仅是人的本质的确证和感性的现实表现,而且也是人的本质和感性赖以解放和发展的手段。“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保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象植物作为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作为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而是太阳的对象一样。”[1]121马克思认为,一个存在物若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其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1]122可见,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对象性的关系”表征着人与自然原初的内在的矛盾统一性。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原则就是人与自然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生成的,即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和人的依靠自身的存在。”[1]83既然人与自然是在对象性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而“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1]84这样,马克思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始源的意义上纳入到社会历史中,从而解决了“自然界和人的实在性”这个近代哲学难题。至此,自然界脱去了其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外衣,并通过“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而具有了直观的、感性的、实践的性质。“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具有实践的、感性的、直观的性质,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亦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84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二重性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观察人、研究人的方法论前提,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本主义态度。马克思立足于实践,从生态的角度批判了人类和自然的异化,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理论,他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重性:其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9其二,自然的人化,即人对自然的能动性。

与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并非纯粹客观的自在世界,而是现实的、打上了人的烙印的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化自然”。“在人类历史中——人类社会的产生活动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而形成——尽管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1]81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性,马克思甚至直言:“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1]72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乃至未来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并提出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扬弃,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以解决这种对立。“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1]73在进一步分析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时,马克思明确提出,必须把自然科学当作人的科学加以研究,把人的科学当作自然科学加以研究,实现“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的科学”和“人的自然科学”的结合。

四、“对象性的活动”的感性存在原则

马克思确认了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把感性作为一切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

和费尔巴哈一致,马克思把人的感觉、情欲等等不只理解为“狭义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把它们看作是“对本质(自然界)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同时,马克思采纳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人自己的第一对象”的说法,认为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就是直接地感性自然界。“直接的感性的自然界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地就是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另一个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作为人的感性存在着。”[1]82在感性—对象性原则上,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认为只有他才真正克服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旧哲学。“他把立于自身之上并且实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那个否定之否定对立起来。”[1]111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仅敏锐地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所具有的“宗教神学”的本质,而且提出了走出传统形而上学,颠覆其“宗教神学本质”之路,也就是从肯定的东西即从感觉确定的东西出发的原则。

但是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不仅把“现实的人”从受动意义上来理解,同时理解为能动的活动者,是“对象性的活动”。“当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而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为异己的对象创立出来时,这种创立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作用也必然是对象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没有包含着对象性的东西,那么它就不能对象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立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1]120即现实的主体通过其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而创造对象,因而是能动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够创造对象,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造的。这表明现实的创造活动不仅是感性、对象性的,同时更是具体的活动。因此,马克思不仅扩大了费尔马哈所设定的“科学”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更是孕育着马克思在几个月之后对费尔巴哈进行全面系统批判的基本理由。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基础性的,但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的态度一如他对待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态度一样,是一种分析批判的态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缺陷,克服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缺陷,发现唯物史观,建立新唯物主义。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A811

A

1673-1999(2011)01-0003-03

陈涛(1985-),女,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法政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2010-09-27

猜你喜欢
对象性存在物费尔巴哈
最有思想的句子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