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2011-08-15 00:51张宗强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模块

张宗强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张宗强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要立足当地经济,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并通过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实践基地的发展等方面给予实施保障。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会计学专业,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本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全面设计,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改革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知识够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重点在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所讲知识要有系统性、大而全,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会计工作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全部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反而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教育时间相对较短,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

2.技能扎实

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专业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为会计应用能力就是体现在对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重中之重。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高职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让学生考取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成本。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多年来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较深,不能满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会计专门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过于模糊,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定位有些过高且缺乏针对性。这一目标定位误区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眼高手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无法从基层、从具体的工作做起,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

2.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地系统讲授课本知识,没有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描述性会计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对不同企业的运用偏差和不适应性,也几乎不去考虑其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尽管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对企业会计的实际运行认识肤浅。

3.实践教学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特别指出,实践教学不能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实验设备、教师水平、校企合作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财力和人力去进行会计实践教学,而是以理论授课为主,以学生实践为辅。这样做学校和教师都比较省力气,但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实践技能,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会计教师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从会计专业来看,在高职院校中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精通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有些院校还出现把“双师型”教师误解为“双证型”教师这种情况,很多会计专业教师通过考取资格证书,取得“双证”甚至“多证”,但证书多并不一定代表操作技能就非常强。一些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教师,而是由相关会计专业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从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容易造成会计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目前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属于薄弱环节,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诚信守法、团队协作、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相关国家政策与法律规定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后不能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特点,从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环境出发,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和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能够胜任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岗位(群)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应用型高等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现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如下方案:

1.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

(1)公共基础模块。在这一模块中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数学、英语、体育等公共必修课的课程教学,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构建一个宽阔的基础平台。

(2)专业基础模块。这一模块是学习专业模块的基础,主要设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基础会计等课程,使学生了解会计的主要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会计机构与岗位设置,会计部门的职能,并掌握会计要素、记账方法、会计科目的运用、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报表的编制方法,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应用模块。这是培养学生会计专业实务操作技能的课程模块,是直接为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可进一步细分为会计岗位、理财管理、会计监督三大分模块,其中会计岗位模块按出纳、存货、往来业务、资金、固定资产、工资、成本费用、税金、收入利润、财务报告等进行课程设计;理财管理模块按企业资本运作、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成果管理、责任会计、财务分析等进行课程设计;会计监督模块按会计要素审计、内部审计、其他审计等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围绕会计岗位这一核心,以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公共平台,并逐步达到助理会计师水平,将教学内容与行业证书接轨,以行业证书促进就业。

(4)专业实习模块。这一模块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划分为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分模块,其中校内综合实训模块按会计分岗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进行实践设计;校外实习模块按实训基地实习或顶岗实习进行实践设计。

(5)专业拓展模块。这一模块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内容包括统计基础知识、金融学、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银行会计等,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宽广的职业规划,也有利于他们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

2.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全面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转变。

在课堂教学上,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教学够用的基础上,实践教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并且要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重视学生财务软件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实践环节,是对课堂上所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有相关的会计业务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课堂训练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实务处理的方法和规则。校内实训,就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模拟实习资料,学生根据不同的业务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记账、结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程序。校外实习,就是让学生到企业的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熟悉会计的工作环境,了解会计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同时也更能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内在联系的认识。

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交替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注重学生素质培养,讲究职业道德教育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任务。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由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转变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在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高职会计专业应设置财会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构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以保障必要的会计法规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熟知会计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此外,还应就社会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编制成鲜活的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道德问题就在身边,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灵魂,为其将来从事会计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可以利用企业与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实现理论与生产相结合,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学校可发挥理论水平高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使学生通过与企业身临其境的实际接触,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工作实践中去,并真实体会职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工学结合,能够体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还可以使高职院校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及时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数量的变化,按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及招生计划,开展“定向招生”、“定单培养”,有利于学校开放式办学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开辟就业途径打开方便之门。

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编写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岗位实训教材

教材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教材建设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培养方案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意义重大。目前,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上比较混乱,有的使用理论偏深的本科教材,有的使用内容陈旧的老版本教材,有些虽然是自编教材,但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因此,下大力气组织人力、物力编写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岗位实训教材势在必行。要想体现高职特色,就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要融合财会、税收、审计三大业务,分岗位组织素材,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直接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要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和到企业参加实践等途径加快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制定相应的机制,鼓励专任教师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增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支柱,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聘用企业、税务、银行等行业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其中行业业务部门负责人可负责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室建设;行业部门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业务骨干,可担任会计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行业一线骨干人员,可指导毕业生顶岗实习。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专业特长为我所用。为保障兼职教师的质量,要有灵活的政策,保证聘用的兼职教师确实是各行业的业务专家。

3.建设一批“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一批先进开放、履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其主要职能是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训课程体系,即:以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为基础的单项会计实训课程体系;以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为基础的综合会计实训课程体系;以会计实务工作电算化为基础的电算化会计实训课程体系;以集团公司财务网络化为基础的网络会计实训课程体系。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

其次,要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与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通力合作,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要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同时还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升其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把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作为核心,通过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

[1]张迪,申永康,刘洁.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2]董菊红.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9).

[3]张文华.高职会计专业“岗证一体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9).

[4]张莲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会计课程的理念与思路[J].会计之友,2010,(1).

The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Zongqiang

(Heibei Radio&TV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71,China)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which focus on the accounting theory and takes practice teaching as adjunct.The mod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l economy,applying career planning to innovate new ideas.Also,the mode should be given enforcement guarantee through the textbooks,teacher training and practice ba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accounting major;personnel training mode;reform;implementation

G718.5

A

1008-469X(2011)03-0072-04

2011-03-13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高职类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S20106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张宗强(1964-),男,河北晋州人,管理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实训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