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研究概况

2011-08-15 00:46胡祖凤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时代化撰文大众化

胡祖凤(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研究概况

胡祖凤(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努力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课题和神圣使命。近些年来,学术理论界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多侧面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而且富有成效的研讨与论争,取得了大量颇富新意与理论创见的重要研究成果。文章就近期学术界形成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扼要述评,力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理论建构作出些许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研究概况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具有开放特质和时代气息的先进思想理论体系,它深刻洞悉和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经验和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正确方法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光辉的思想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与谋求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党的理论武装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使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1]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发轫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成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将为少数精英所理解与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短期而简单的过程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熟识和真心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思想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经验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现将近期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供学界同仁参考。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1.“三条经验说”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姜喜咏撰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反思的三个“关键词”》指出:“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这一过程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与本真精神的真诚守护、有效激活与内在性创新。完整准确地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还需要重视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经验,重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世界相关主义的关系。”[2]

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包心鉴研究员撰文《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指出:“新中国6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胜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60年。60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经验是:把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搞清楚什么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3]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马列室许韬撰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指出:“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4]

2.“四条经验说”

广州美术学院社科部周国琴撰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指出:“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四个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总结、传承和发展的,这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联结,坚持大众化与学术化相一致。”[5]

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曹宏撰文《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指出:“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重大意义。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实事求是地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勇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和关键。”[6]

聊城大学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正为撰文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指出:“新中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转折和重大里程碑。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成功结合的结果,而且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历程。其基本经验有:改革是不竭动力,开放是必要途径,发展是永恒主题,稳定是基本保证。实践证明,必须始终把改革的力度、开放的深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7]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常宗耀、高春花撰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再思考》指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某些观点有过时的地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必须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必须不断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8]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辛向阳研究员2009年撰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点基本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四点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就是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给予中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要倡导党的领导集体中的成员独立撰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不仅仅是理论的特色化、中国化,而且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际化、世界化。 ”[9]

3.“五条经验说”

云南省旅游学校基础部周利兴撰文《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指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始终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10]

漳州师范学院肖平撰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主题相结合,是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确保了中国不会被西化;坚持服务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观,使社会主义永葆活力;坚持开拓创新,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能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土壤中,同时使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11]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陈再生撰文《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放眼世界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眼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新鲜经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 ”[12]

中共中央党校孙强撰文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价值理念、理论成果、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同发展着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13]

文华撰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必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必须坚持吸收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必须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不断改进学风文风。”[14]

西安政治学院科研部陶传铭撰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及经验启示》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始终的动态历史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诸多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时代课题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融合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结合;坚持弘扬科学真理与修正错误、破除谬误相结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与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坚持领袖主体、知识分子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主体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活动相结合。”[15]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1.“三条经验说”

钦州学院社科部陈锋撰文《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强调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注重群众实践鲜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是必须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鲜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紧密结合。 ”[16]

天津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张春莹、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平章起撰文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研究》指出:“基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属性的理解,总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可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17]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撰文 《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有三,一是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二是必须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领袖、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群众三者关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必须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精髓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18]

2.“四条经验说”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杨谦、杨文圣撰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指出:“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党积累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立足国情、不断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自觉追求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对象层次化、语言通俗化、形式多样化、传媒便捷化、队伍高素质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19]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佘君撰文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引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第二,强调在党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把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全国各阶层的首位;第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20]

3.“五条经验说”

湖南商学院招生就业处刘兴云撰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经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个阶段的历程表明,要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必须坚持组织传播与民间传播并举的传播模式,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必须推动从高调动员到常识政治的话语转换,必须实现从单一灌输到多元渗透的方式更新。”[21]

4.“六条经验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程建军教授撰文《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以指导大众化的实践要求,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以教育大众,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以吸引大众,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以造福大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典型以引领人民前进。”[22]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近期学术界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阶段性理论成果①,这为今后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学术根基,有助于从整体上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和科学体系。然而令人感到遗憾不已的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厚重的学理性专著来专门探讨和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问题。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问题研究仍有较大的理论拓展余地和学术思维空间。我们强烈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召开一次全国性的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为广大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创造直接交流、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取长补短的机会和平台,从更深层次和更高起点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的学理探究。[23]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们继续努力,贡献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从而为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一个新的挑战、一种新的机遇、更是一项新的责任。”[24]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的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笔者以题名“马克思主义+经验”为检索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可搜索到的文章为456篇(截至2011年2月16日)。其中研究较为深刻的学者代表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石仲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静如教授、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理论战线》杂志田心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教授、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包心鉴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石云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辛向阳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平章起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张远新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田克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 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宋镜明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13.

[2]姜喜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反思的三个“关键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74-77.

[3]包心鉴.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理论视野,2009,(11):9-13.

[4]许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消费导刊,2009,(18):225.

[5]周国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社科纵横,2010,(10):6-8.

[6]曹宏.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33-35.

[7]秦正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95-99.

[8]常宗耀,高春花.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再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24.

[9]辛向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点基本经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9.

[10]周利兴.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思想战线,2010,(S1):225-227.

[11]肖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经济师,2010,(9):23-24.

[12]陈再生.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

[13]孙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7):19-21.

[14]文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J].红旗文稿,2010,(23).

[15]陶传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及经验启示[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2):13-15.

[16]陈锋.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21-23.

[17]张春莹,平章起.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3):6-9.

[18]孙熙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J].理论视野,2009,(11):19-23.

[19]杨谦,杨文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4):191-194.

[20]佘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巢湖学院学报,2010,(5):16-20.

[21]刘兴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经验[J].重庆社会科学,2010,(4):15-18.

[22]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183-186.

[23]胡祖凤,谢嘉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研究述要[J].高校社科动态,2010,(2):33-39.

[24]孙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3):14-18.

[25]谢嘉梁,周光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成果撷英[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18.

[26]谢嘉梁,周光迅,张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前沿问题及评价展望[J].高校社科动态,2007,(2):7-16.

A81

A

1671-2862(2011)01-0001-03

2011-02-03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10年度)

胡祖凤,女,湖南安乡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思政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

猜你喜欢
时代化撰文大众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寂寥·腾格里
无题
绍兴古镇寻荼社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又到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