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

2011-08-15 00:46袁宏刚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本质物质精神

袁宏刚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

袁宏刚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生成性表征着人占有自身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人的本质。这些活动都是从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需要中生成,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生成;作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坚持从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基于人的需要,以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并因实践能力的提高、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扩大、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着人的本质,它们都是由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需要中生成,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需要中生成

人与动物都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但动物没有发展问题而人却有,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动物在各自本质的获取方式上的差异。尽管两者都作为自然存在物,但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让自己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符合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这种活动从根本上弥补了人在生命本能上较之于动物的先天“不足”,但这一“不足”给了人以巨大的开放性空间——有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即通过劳动来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生命存在和延续,表现人之为人的自然性。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有自我发展完善之需,这是“人”作为属人存在物的高于自然存在而体现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在人学视阈中都反映了人的生成、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客观依赖性。因为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以满足“人”之生存之需,这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基本生存服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意义;人对精神生活资料之需以满足“人”之生成发展之需,这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精神需求服务,是人的完整生成和更好发展的内在规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意义。

人类历史就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其前提条件就是保持生命体的存在与延续。为此,人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以满足生存之需。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活资料,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这一活动具有永恒性。在生产实践中又形成了社会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社会分工和劳动成果的分配等社会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还必须进行“人”的生产以满足生命延续之需,于是又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这样,旨在维持人的生命生存和延续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就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两重关系使人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的传承促成了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在人的生存中发挥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发展完善中作为一种内在精神需要还发挥着目的性价值。兰德曼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给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2]这种未确定性表现为人作为自然存在要摆脱动物本能性而自觉能动地开创自我良好的生存环境,这种开创性过程具有未完成性;还表现为人之发展和完善的精神属性部分,即人之生成。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包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和精神境界提高,与之相对应的过程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过程,前者满足人的生命存在之需,后者以满足人的精神存在之需。物质条件满足是精神生活满足的前提,物质生活的满足又肯定要产生新的更高级别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生产实践一样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且在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价值世界的建构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过程中,赋予了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以人文意蕴。人的精神需求虽是第二性的,但这种独特需求给予了人之为人的内在理由,从而具有物质需求不可比拟的至上性特征。因为“物质生产是人和动物区别的基础,但精神生产是人的真正生产,是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最高的区别”。[3]这种体现人之为人的独特需求是由人的自由自觉的、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实践生存方式决定的。随着人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对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等精神需要越来越强烈,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人生命意义的不断展示和价值生活的不断满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实践中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等五个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缠绕、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一整体中,物质生产居于基础地位,是第一级和原生的方面。”[4]该第一级是物质客观性,也是社会物质存在中归根结底的决定性和基础性。因为观念的东西产生的基础是物质实践活动,但这并不意味马克思认为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实践活动的唯一形式。因为人的活动形式既包括物质活动又包括精神活动,无论对于何种活动形式都应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也正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因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才是实践的。[5]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活动扩展到所有领域,并强调物质生产实践是精神生产实践的基础并制约精神生产实践。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物质手段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只不过该过程主要涉及人的思想观念等精神活动,产出的也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这种东西也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历史的发展性及发展的差异性表征着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存在差异,人的生存状况和自由程度也不平衡。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能否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前进性,这种前进性佐证了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同时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得以展开。这种精神生活使人思想改变、境界提升并在某种程度上占有自己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谓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指“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和现实化,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以劳动或实践作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存在物,劳动和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因为实践最终真正把人与动物区分开,使人成为人并获得了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存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感性形式的表现,人实践性、感性地阐释和确证自身存在过程,这种“感性实践活动”是人本源性的活动方式和未完成的生成性存在,这种生成性存在表征着人本质的生成性及人在实践中对自身本质的占有。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这种自然属性并不占有人的本质,它的存在只意味着人之成人的可能。对人本质的占有只能是“现实的人”,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具体的人,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然属性基础上实现从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质和社会本质,类本质是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社会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于现实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本质从可能性到现实性转变的基本途径,这一基本途径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实现人的实践本质和社会本质。实践与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统一为人的交往实践,交往实践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运作模式,即通过多极主体的交往实践,在生成人的实践本质的同时生成人的社会本质。通过人的实践,人类历史得以展开;通过人的实践,人的生命实现其价值和目的并获得其本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精神生产实践和精神生活,是人之存在的一种模式,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并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人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因而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完善

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是类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统一。[7]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8]这种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的规定性。人的社会本质把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区别开来,把不同集团、政党、阶级、阶层以及不同民族的人区别开来。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每一代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由前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环境外,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继承前人的实践活动,而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中扬弃前人并开创新的实践方式,创造出新的社会环境,开发出新的实践能力。物质生产实践的开放性及社会历史环境的超越性决定和体现了作为一种实践样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步性,一个时代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状况如何,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面貌和基本性质就如何。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的不断演进表征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在野蛮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萌芽状态的道德教育还只自发地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未获得独立地位,更谈不上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具有目的性价值。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后实践能力增强,生存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人的生存、发展、完善仍必须靠阶级力量,通过实现阶级利益去实现个人的利益。物质决定精神,作为精神生产资料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掌握物质资料阶级维护自身生成、发展、完善的工具并获得独立形式。在私有制条件下,物质生活资料占有方式打破了原始公有,思想政治教育用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换取了少数的统治阶级发展,人的发展呈现片面性。尽管此时的统治阶级的生成与发展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偶然的个性,但人的发展仍有不小进步。所以,不能因这种情况就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及其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积极作用,只是在形式上有利于统治阶级,只是人的发展进程中的暂时性阶段性的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条件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可能都要发生变化,但它仍是人存在和促进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它在原初意义上仍以服务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区别在于是为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形成和自由全面发展服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

马克思将不断变更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个体人在该社会结构中必须依附于特定集团、群体,如臣子对君主的依赖、农民对地主的依赖。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体获得了比“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时代更大的独立和自由,但人与人间的关系简化为物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9]这种物的依赖性导致人的异化,在发展和社会关系上呈片面性。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个性得到了自由发展。由于给所有个人腾出了时间并创造了工具与手段,个人会在艺术以及科学等方面取得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大致也经历了以下几种形态:第一种是朴素人伦主义时期,重视人伦关系并进行人伦教育,以维护“群体社会”和谐发展,同人的生存、发展的原始状态相对应。第二种是同人的生存、发展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相对应的近代人文主义时期,崇尚理性,重视人的自由平等,宣传人类理性所追求的幸福、快乐的价值观,以维护“契约社会”和谐发展。第三种是同人的自由自觉生存、自由全面发展需求和日益成熟的条件相适应的现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时期,重视人的生成性及自由全面发展。

新时期,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这避免以往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占有自身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追求功利化现实,客观上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关系和当前的实践活动变化的客观现实,坚持以人为本,探索促进人的思想更新、拓展人的本质力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把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协调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2]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8.

[3]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8-169.

[4]崔唯航.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9.

[5]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J].哲学研究,2004,(12):3-7.

[6]万光侠.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0.

[7]聂立清,郑永廷.人的本质及其现代发展[J].现代哲学,2007,(2):104-109.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75.

A81

A

1671-2862(2011)01-0068-03

2010-09-30

袁宏刚,男,河南固始人,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文法学院兼职辅导员。

猜你喜欢
本质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