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实训与演讲辩论能力训练*

2011-08-15 00:54刘丽琼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娜拉口才

刘丽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外国文学课程实训与演讲辩论能力训练*

刘丽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要获得事业的成功,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而演讲和辩论就是一种综合性较强、较完善、较高级的口才与交际表达形式。在外国文学课程实训中,有必要把演讲和辩论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掌握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在口才能力上也得到一定的训练与提高。

外国文学;课程实训;演讲能力;辩论能力;训练

在欧美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口才、金钱、电脑”是成功的三大法宝。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已经成为现代人沟通人际关系,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一种途径。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机遇,获得事业的成功,需要有良好的口才,而演讲和辩论就是一种综合性较强、较高级、较完善的口才与交际表达形式。在高职高专的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中,既可以开设专门的口才训练课,也可以在文学教学课程实训中进行口才方面的训练,多方面、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笔者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和尝试一些口才实训方式,把演讲和辩论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在口才能力上也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高。

一、外国文学课程实训与演讲艺术训练

演讲,又称演说、讲演,“是一种带有艺术性而且针对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演讲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为主、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方法,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1]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演讲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外国文学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有社会生活的,有政治法律的,有伦理道德的,有宗教、经济与军事的……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在课程实训中一般采取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演讲口才的训练。这些训练一般采取以下的步骤:

(一)确立选题

外国文学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适合演讲的内容和主题也很多。选题确立的原则一是要切合授课内容,二是要结合当代社会现实。例如,荷马史诗中的赫克托耳保家卫国、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奥德修斯历尽艰辛返乡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阿喀琉斯为荣誉为友谊而战的英雄气慨所反映的古代英雄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与现代人的价值观的对比;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自我放逐的故事与现代人的责任感;从美狄亚、安娜、苔丝、娜拉的形象看女性的觉醒与抗争;于连的个人奋斗与现代青年的理想与追求;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与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等等。这些选题,因为来自于授课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再加上探讨的都是现实社会中关注的问题,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准备起来也比较充分。选题确立后,可以布置学生自拟标题,阅读作品,查阅资料,为下一步撰写讲稿做准备。

(二)撰写讲稿

常言道“有备无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演讲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演讲内容未准备好就仓促登台,往往会感到心情紧张,语无伦次,导致失败。成功的演讲者,一般都在演讲前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胸有成竹才能信心百倍。为此,笔者要求学生演讲前要撰写讲稿。对讲稿的撰写要求大体如下:主题鲜明,材料充实,条理清晰,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例如,笔者在上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时,曾布置学生写一篇演讲稿《孝道与亲情——从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所想到的》,从高老头对女儿无私的爱反而遭到女儿遗弃的悲剧,联想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子女对父母的回报,等等。可列举的事实有很多,包括高老头父爱的动机、父爱的过程、父爱的结局,他对女儿的溺爱,耗巨资培养,给她们巨额陪嫁,使她们踏进上流社会,到头来自己悲惨孤独而死。他给世人留下的深刻教训是用金钱来满足女儿的欲望,培养女儿的拜金主义思想,到头来自食其果。当今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可以联系一些社会现实,正面教材的如“全国十大孝心人物“的评选,反面的有一些人不赡养父母、遗弃老人的现象。通过写讲稿和演讲,使学生理解巴尔扎克创作的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

(三)演讲过程

在每学期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两到三次的演讲实训课,使学生进入正式的演讲阶段。笔者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方言地区,学生层次也参差不齐,为此需要区别对待。对于一些胆小的学生,或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使他们克服怯场的心理。而对于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的学生,老师则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演讲实训中一般要求学生明确主题,通过叙事、讲理和抒情来表达明确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感情、语调和语速,语言要求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四)演讲后的总结

每次演讲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总结和点评,说说本次演讲的得与失。交代学生对演讲稿作修改,作为课程作业交上来,由教师批改、评分并作点评。

不管是命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上述的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命题演讲让学生准备的时间长一些,一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做准备,讲稿篇幅较长;而即兴演讲则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有计划地临时命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准备和演讲,演讲时间较短,讲稿篇幅较小,甚至只列提纲就可以。

美国著名演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演讲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这种能力使一个人受人瞩目,鹤立鸡群。而一个说话得人心的人,大家对他能力的评价往往超过他真正的才华。”[2]确实,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不管在何种场合,总是受人关注的。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了演讲的技能,也就掌握了推销自己的能力。笔者相信,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进行的演讲实训,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

二、外国文学课程实训与辩论能力训练

“辩 ,辩解、辩护、辩驳 ;论 ,论证、证明、论理。辩论 ,就是辨明是非,探求道理的言语角逐。”[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强调了辩论的重要意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外国文学课程实训中,适当地把辩论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辩论中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锻炼,口才得以磨砺,知识得到巩固,各种能力也得以提高。

在外国文学的授课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立场的读者和评论家对同一文学现象的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把一些矛盾对立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划分好正方和反方,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举例说出充分的理由。在讨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有争议性的人物形象时,笔者往往采用这种方法,让正反双方各抒己见,然后教师适当地点拨和总结。例如,比较典型的论辩演讲有下面几次:

(一)对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该如何定位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形象一问世,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很多读者和评论家都对哈姆莱特的形象作了不同的评价和阐释。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这一人物形象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笔者也是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意见多种多样,有的拘泥于教材的传统观点,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的从作品的某个情节片段出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为父复仇者,剧本自始至终讲的是哈姆莱特的复仇;一个有着“恋母情结”的人,他谴责母亲的乱伦,其言辞之激烈不亚于一个狂热的恋人;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悲叹人生的乏味、无聊、陈腐、虚无;一个男权主义者,他感叹女人的脆弱,对母亲背叛父亲投入叔父的怀抱耿耿于怀、对女友奥菲利亚的软弱冷嘲热讽;一个宇宙、人生的探索者,他感叹宇宙的变幻莫测、人生的无常不定;一个社会黑暗的揭露者,他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罪恶……等等。为此,笔者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困惑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虽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要以不违背原作的基本精神为原则,应该把人物放到具体的作品和社会历史环境中来解剖,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就哈姆莱特来说,如果把他放在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来看待,他就是一个有着“恋母情结”的王子、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男权主义者等;如果把他放在整个剧本中来看,他就是一个为父复仇者;如果把他放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来看,他就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先进性、战斗性和局限性;把他放到人类发展的社会历史长河来看,他就是一个人类迷惘的探索着,他探索宇宙、人类、人生的种种奥秘,他提出的种种问题直到现在人类还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学习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结合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会怎样》分析娜拉形象。鲁迅认为,娜拉出走,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学生很自然地分成了两派意见。同意的一方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人仅仅是丈夫的附庸,传宗接代的工具,社会没有为女性提供就业的机会,女性无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娜拉出走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堕落,要么饿死,要么就返回海尔茂身边。反对方认为:在作品中娜拉就是一个美丽聪明、自强自立的女性,她能歌善舞、心地善良。寒冷的圣诞之夜,对于帮她送来圣诞树的脚夫,她付了双倍的工钱;她热心地帮落难的林丹太太找工作;她对患病的阮克大夫表示深切的同情;她瞒着丈夫,假冒父亲签字借钱,给丈夫治病;她靠给人抄抄写写、手工编织、省吃俭用偷偷地独立还债,不但救了丈夫的命,而且还基本上把债务还清,这说明她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精打细算的理财能力。她离开海尔茂后不但不会堕落,也许会生活得更好。最后,教师点拨与归纳:娜拉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有一番作为,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女性自身要有生存的技能,二是社会要给女性提供就业机会,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娜拉出走后命运如何则无法下结论。

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够做到理由充分、自圆其说就可以,不必要争个孰是孰非,因为问题的本身就没有是非对错之分,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掌控整个辩论演讲的局面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课程实训中贯穿演讲、辩论等口才训练内容,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文学课虽然不是专门的口才训练课,但是在课程的实训中融入口才训练内容,使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口才训练穿插进行,促进教学相长,是很有必要的。

[1]周彬琳.实用口才艺术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55.

[2]方位津.实用口才训练教程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83.

[3]唐树芝.口才与演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4.

G642.1

A

1006-5342(2011)07-0048-02

2011-05-10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中文专业口才训练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09B103)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娜拉口才
哲理漫画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勇敢出走的娜拉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语言就是力量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探索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