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性
——群体动力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2011-08-15 00:54覃建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科任群体科学

覃建平

(咸宁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性
——群体动力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覃建平

(咸宁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班级的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指的是一个班级所具有的一种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学习者学习速度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班级成员对班级的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压力、个体动机和个体在班级中的位置等各方面的评价。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重班级科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注重评价的目的、前提、方式和细节,引导学生、科任教师及家长形成科学的评价观,把消极评价转化为积极评价,充分发挥群体动力的积极作用。

群体动力;科学评价;班级建设

群体动力学是以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目标、群体压力、群体的结构特性、社会规范及成员的动机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1]。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目标等各方面的评价容易形成各种无形的力量,这些力量的合力就是群体动力。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基于学校、社会和多个家庭的学习群体/团队(group),班级的群体动力指的是一个班集体所具有的一种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学习者学习速度的潜在力量[2]。在繁杂的班主任工作中,评价是班主任面临的最多的问题之一,正是各种评价有力地促进了班级团队动力的形成。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各种评价的分析,自然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竞争意识和焦虑感,因此,团队动力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成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一、班级团队动力的形成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个班级由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几十名同学和担任不同教学任务的老师组成。所以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和评价,进而受到各种无形力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从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来看,评价可分为学生对自己、同学、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评价;教师(包括班主任)对自己、学生、班集体、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学校、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家长、社会对学生、老师、班级和学校的评价。班级团队动力主要就是在上述各种评价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本文主要讨论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其他成员对学生的评价是如何影响学生的。

每个学生(至少在起初)都想在班级里表现得比其他成员好,希望被同学、老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如邻居、亲戚朋友等接受和肯定。被“接受和肯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来自各方的积极评价。积极的评价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奖状,一个证书,一朵红花,一段催人奋进的评语,作业本上的一个对勾,甚至只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同学们的一阵掌声,或来自父母的一个拥抱等。消极的评价形式可能是老师的公开批评,考试成绩排名,同学们的嘲笑,家长的谩骂,有时就是一个被老师撕破了的作业本或作业本上一个特大的问号,父母的一声叹息等。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综合素养、体育锻炼能力、生活能力、课堂课外表现、甚至包括学生的发型、衣着打扮、口头表达习惯、面部表情、家庭背景等都是同学、老师和家长评价的内容。

如果学生在班级里时常被鼓励、称赞、欣赏,他的自尊心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学习积极性能得以不断加强,进而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相反,如果他常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批评,甚而责骂或歧视,他的面子、信心和学习兴趣将会慢慢失去,最后自暴自弃,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3]。(从这个意义上说,“差生”都是教师和家长慢慢培养出来的。)

这就是学生“怕”或爱老师、喜欢上学或不喜欢上学的根本原因。他们怕的不是老师本人,而是团队动力,喜欢的也是团队动力。

二、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前提

一个物体如果放错了位置,它就是一个废物。一个人如找不到适合他自己的位置,同样也会成为废物,不能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将消极评价转化为积极评价,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或错误,或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生对班级目标的认同程度、学生之间的吸引力,使班级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充分发挥团队动力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在团队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在将来的生活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

基于以上目的,维护学生的自尊就应成为评价的基本前提。因为学生(包括绝大多数成人)的心灵往往是非常脆弱的,一个小小的挫折,如一个不利于学生的评价,也许会使他们停止学习,甚至有可能促使他们走上对抗学习、对抗老师、对抗家长、乃至对抗社会的道路,最后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

三、班级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首先自己应充分认识科学评价的重要性,有构建一个科学、向上、宽容的班级评价体系的意识。其次,班主任应该引导科任教师、全班同学及家长来正确评价学生。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从宏观上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从微观上说,首先是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其次是对学生及其学习成绩的态度[3]。

社会赋予了教师既要传授书本知识,又要塑造学生灵魂的双重职责,这就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有的最基本职业态度。

学生的个体因素——性格、智力、情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对教师及教材的态度等千差万别。正是这千差万别的个体因素才构成了现实的、多彩的世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平等的受教育者,都是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家长帮助和引导的学生。因此,教育教学目标不应追求最好,而应追求更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要奢望把学生塑造成和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样的学生,也不要奢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达到教师、家长某一绝对满意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受、理解、尊重、热爱全体学生;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程度不一的进步或退步;才能主动去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而不是把教育教学效果差的责任全推给学生、家长和社会;才能明白“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最差的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才能促进每个学生和教师自己身心健康发展,进而达到愉快地教、愉快地学、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目标。

2.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在班级评价体系中,班主任的评价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它会影响学生、科任教师、家长及社会的评价。班主任除自己能做到科学地评价学生外,还要号召全体科任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引导全体学生形成自己和班级的评价观,引导家长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

比起班主任,科任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关注班级建设,在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班主任可通过科任教师联系会等形式,宣讲科学评价学生的重要性,增强科任教师这方面的意识。

学生科学评价观的形成更需班主任的引导。首先通过“身教”感染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的评价。其次通过“言传”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形成科学的班级舆论导向。以班团活动、班会及个别谈心等形式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家庭是学生抚平心灵创伤最后的港湾,万一学生在学校受到了挫折或不应有的屈辱,如回家后等待他的是指责、打骂,而不是安慰和正确引导,其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学生家长因专业、工作性质及其在学生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的较少,对如何评价子女也没有太多的思考。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形式主动和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来科学评价学生各种表现,起到鼓励学生奋进的作用。

3.注重评价的细节和方式

在明确了教育教学的目标、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前提后,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还应注意评价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一切”。对细节的注意就是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感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

如面对学生一次小小的进步,如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或第一次正确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从58分上升到59分、连续一周没迟到等等,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都不要吝惜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些表扬无关紧要,但对被表扬者来说,它又是何等的珍贵。也许这是他第一次认为自己被班级接受,被老师和家长肯定。也许正是因为这次表扬,他可以足足高兴一周,并开始热爱班级、热爱老师,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坚定了好好学习的信念,最后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这就是班级团队动力的巨大作用。

而有些教师不太注意评价的细节,不太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有时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动作,或一段评语,或一次座位的调整,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变得更好或更糟的一个支点,甚至有可能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如在给学生答疑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问题我讲了好几遍了,别人都掌握了,你怎么还没掌握?来,我再给你讲一遍……”。另一种是:“这个问题是很难,很多人都不会做,来,我们共同学习……”。同样是在帮助学生,因细节关注不够,在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细节来自于细心观察。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状况、情绪表现、回答问题的角度等;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观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评价。

还有些老师虽然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但在评价学生时,不太注意评价方式,不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承受能力,结果事与愿违,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本文主要探讨了班级团队动力与评价的关系,指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班级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尝试提出了评价学生的目的、前提和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科学评价学生的意识,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达到愉快地教、愉快地学、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目标。本文仅就老师、同学、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作了初步探讨,其它两个方面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让·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覃建平.对中学英语反思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08,(12).

G451.6

A

1006-5342(2011)09-0183-02

2011-08-09

猜你喜欢
科任群体科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秉持五个“一” 形成教育合力
科任教师如何与班主任搞好配合
科任教师要参与中学班级管理
科学拔牙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