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11-08-15 00:49陈卫峰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产业带西安市都市

陈卫峰

(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1 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西安市制定并实施了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方案,明确了“培育六种农业,建设四大板块和十条产业带,构建五条产业链,确保农民增收,引领西安农业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具体来说,西安市在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着力建设以“秦岭北麓2万hm2以上的旅游农业、周至1.3万hm2的猕猴桃、阎良6 670 hm2的无公害瓜菜、临潼10万头奶牛”四大板块为首的,兼顾籽种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精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农业发展模式。

建设长安、蓝田、临潼、高陵等区县10万hm2优质粮食产业带,西禹高速公路两侧3 335 hm2设施果蔬产业带,沿渭河6 667 hm2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临潼1万hm2石榴产业带,户县、灞桥、长安等区县6 667 hm2葡萄产业带,秦岭北麓3 335 hm2瓜菜产业带,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区县150万头生猪产业带,高陵、长安等区县1 400万只鸡产业带,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区县20万头黄牛产业带,周至、户县、长安、雁塔、临潼等区县1.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带等十条产业带。

构建覆盖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五条龙型产业链:一是以银桥、伊利泰普克、东方等企业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产业链,这已成为西安市农业最具特色的产业链;二是以国维淀粉、群众和亚宏面粉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三是以华圣、海升等企业为龙头的鲜果销售、加工产业链;四是以得利斯、兆龙、方欣等企业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产业链;五是以高墙、恒绿等为龙头的蔬菜加工、配送产业链。

西安市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大城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立体都市农业发展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期望利用SWOT分析为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2 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

2.1.1 区位条件优越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的最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同时,西安也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有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六大航空港之一,有连接国内外的150多条航线。西安又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境内陇海、宝成、西南、西康、包西、侯西、西延等铁路四通八达。随着郑西高铁的建成运行及西安到兰州和成都高铁的建设,西安与我国中部、西南、西部腹地的联系将更加便捷,西安的区位优势也会更加突出。公路方面,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沪陕、福银、京昆等9条国家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公路总里程达到2 800 km。

2.1.2 农业科教力量强大 西安市科教力量强大,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列全国第三位,是我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高校36所,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均为国家“211”院校。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除高校外,西安市还有省部级以上农业科研中心20多个。总的来说,西安市农业科研力量强大,为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持。

2.1.3 资源优势突出 西安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腹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这样的气候特征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另外,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西安境内横贯150 km,秦岭充沛的水源也能为西安所用,且西安地下水总储量较大,约有19.91亿m3。西安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奶牛、关中驴、秦川肉牛、生猪、兔子、羊、驴、鸡、鸭等养殖品种繁多,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猕猴、大鲵等国家珍稀动物和麋鹿、野牛、野猪、野鸡、喜鹊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西安大枣、核桃、葡萄、石榴、西瓜、猕猴桃、杏子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和各种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植物应有尽有。从文化资源角度来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秦、汉、唐文化为代表各种历史人文景观非常丰富。西安有厚重的乡土文化,历史与现代交相呼应,为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历史文化载体。

2.2 劣势分析(W)

2.2.1 乡村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滞后 早在2006年,西安市政府就提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构想,近年来在都市农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西安的都市农业仍然停留在从乡村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都市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发展过程中,市政府提出的六种农业、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五条产业链的构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区县、部门的具体分工不明确,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协调,以及缺乏对农业企业有效的激励机制,加之各个农户的分散经营,因而西安市的都市农业发展转型较为滞后。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如何联动发展,农业的基本功能与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如何有机结合,已成为都市农业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2.2 农业科技含量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西安市虽然农科教力量强大,但是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农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较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模式单一。西安市近郊的农村主要通过旅游观光、经济作物、生态农业等途径实现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人们似乎满足于简单的农家乐所带来的收入;而远郊的农村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渠道有限。这就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这一措施的实施带来了阻力。

2.3 机会分析(O)

2.3.1 全国发展都市农业的大趋势 在全国大城市都积极探索并实践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大背景下,西安面临着极好的机遇。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大城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并得到了有效实施。如北京提出:拓展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具有北京特色的近郊市民公园、农业公园等策略,并考虑了城市化带来的土地资源减少问题,而在远郊大力发展教育农园、观光农园等措施。又比如上海提出:都市农业与商业的有机融合;都市农业与经济及教育的有效结合;都市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形态和功能的自然、生态、人文趋势等发展策略。北京、上海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的正确策略和成功经验值得西安市借鉴,并结合该市的现实情况,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个部门、行业和相关企业及从业人员必须行动起来,群策群力,为西安的都市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3.2 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西安市政府历来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政府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新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

自2007实施“一村一品”(即每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产品)措施以来,政府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及品牌优势,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顺应这一趋势,西安市政府于2009年推出《西安市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方案》,提出:环城近郊圈层优先发展生态观光示范集群;远郊平原圈层着重发展籽种农业和加工农业;浅山丘陵圈层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等不同的都市农业发展策略。并从政策上确定了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措施,还为完善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设置了一系列保障机制。这些机制主要有:都市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建设都市农业资金良性投入机制,强化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完善都市农业综合服务机制,新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等,并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抓好都市农业《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实。西安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从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出发,建立了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监测体系。将综合生产、社会服务、生态保障、区域和谐、发展能力建设五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设置17个二级指标,全面系统监测西安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并以2006年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基期数据,发展指数为100,2006年以后每年做一次报告,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测算各年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如此,形成了客观系统的监测体系,为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客观的评价标准。

2.3.3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背景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项目获国务院批复,明确了未来10 a将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这为西安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目前,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提出:在空间布局上,以都市核心区为中心,逐步建设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形成“一区五城”的田园都市格局。在文化上,建设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和国际化大都市生态文化遗址公园。生态建设上,利用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河流为依托,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打造生态田园小镇,发展外向型生态、观光农业。

随着西安、重庆、成都“西三角”规划建设的开展,未来的川陕渝“西部金三角”将逐步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外的中国第四级经济增长源,在国内外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的大西安,包括西安、咸阳、杨凌、富平、扶风、黄陵、铜川、渭南、华阴、柞水等多个县市,辐射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太原、包头、银川、兰州等地,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胜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世界文化之都。这些都为西安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条件,西安市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化都市农业的发展力度。

2.4 威胁分析(T)

2.4.1 基础设施不完善 现代都市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也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都市农业要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西安市的都市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改造,道路建设,农用配套设施建设等)。打造真正的都市农业,不是简单地建造几个度假村或农家乐或蔬菜水果基地,而是需要整体规划,长远计划。这就需要占用大量的现有农业土地资源,且前期投资非常大,而收入几乎没有,风险非常大。

2.4.2 配套机制不完善 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发达地区相比,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仍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结构上,资源型的产品多,高科技、深加工、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数量种类较少;(2)农产品市场不规范,大型农业企业较少,农产品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农民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农产品行业标准不统一,农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3)农产品交易的现代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农产品物流中心,专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也极少,尤其是在特色资源整合方面,在现代都市农业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融合方面的各种配套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农业核心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西安市具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良好条件和各种优势,又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和威胁。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 何 钢,蔡 健.苏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2):423-425.

[2] 陈志英,李翠霞,葛 锐.勃利县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79-384.

[3] 梁 伟,汤瑛芳,王恒炜,等.定西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24-1826.

[4] 于爱芝,程晓曦,刘 莹,等.北京市都市农业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J].城市经济,2010,(9):68-73.

[5] 阳水长,洪新星.基于灰色理论的珠三角都市农业发展预测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 ,(12):241-242.

[6] 王成勇.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3):19154-19156.

猜你喜欢
产业带西安市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亲子创意美工展
央视点赞!《新闻直播间》聚焦澄海玩具产业带
硬核!玩具产业带综合体助力,看广东澄海宝奥城怎么做?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西安市第四医院
123的几种说法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