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年李维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2011-08-15 00:44王艳玲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民学会无政府主义蔡和森

王艳玲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510640)

试论青年李维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王艳玲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510640)

热血青年李维汉从参与新民学会开始起步,到赴法勤工俭学,从崇尚工读救国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终归大道之路。他同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等同时代的优秀人物一样,之所以能较快地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着特定的外因和内因。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他们做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李维汉;新民学会;留法勤工俭学;马克思主义

五四党创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异常活跃在时代的前台,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维汉是这个先进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他同众多热血青年一样,走过了一条修学储能、远渡重洋、上下求索、终归大道之路。在青年时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后,他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一、李维汉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大致经过

1.从新民学会起步。1916年,20岁的李维汉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此时的一师正在开明爱国的进步教育家孔昭绶的领导之下,又有许多学识渊博、享有盛誉的师长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民主教育盛行,给学生以积极的熏陶与影响。李维汉又通过张昆弟、邹鼎彝结识了毛泽东和蔡和森。毛泽东“取友为急”,渴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并大胆付诸行动。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以毛泽东、蔡和森为核心,频频聚会,相互砥砺,“开怀天下事,不言家与身”[1]P5。随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启蒙新思潮学习接纳的深入,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决定“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2]P2新民学会就这样于1918年4月14日应运而生了。会章规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3]P2。

新民学会是当时许多进步学术团体中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后来更是成为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争民主求解放的核心组织,并逐渐由学术性的团体转变为共产主义的革命团体。李维汉是学会的骨干力量。包括他在内的众多会员如毛泽东、蔡和森、彭璜、何叔衡、向警予、罗学瓒、郭亮、夏曦等纷纷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李维汉回忆道:“新民学会虽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但在它存在的三年中,在中国革命动荡转变的年代里,逐渐由民主主义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会员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许多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共产党员,有的成为党的同情者。”[3]P30

新民学会成立后,显示出了巨大的能量,在随后一系列的活动中,其影响为全国所瞩目。李维汉亲身参与期间的是五四运动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时间,李维汉和毛泽东见过两次面,了解当时运动的情况,听取毛泽东对勤工俭学的意见。还帮着把《湘江评论》广为寄发给已毕业的一师同学,介绍五四运动的情况,并希望同学们在各地积极发动。[3]P6

2.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暑假,新民学会会员大都毕业。会员们经过深入研究探讨,认为要实现学会的中心任务,很好地解决个人出路与整个社会的改造相结合的问题,只有向外发展才是出路。他们同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一样,大都怀抱着通过勤工俭学来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美好愿望,并且很快行动起来,踏上组织、发动、远赴重洋之路,新民学会也由一个单纯的积极向上的学术团体开始向革命政治团体转变。

经过毛泽东、蔡和森与诸多会友的大力鼓动和精心组织,1919年10月31日,李维汉和张昆弟、李富春、李林、贺果等162人乘船自沪起航赴法。抵达法国后,华法教育会把李维汉他们安排在巴黎西郊的华侨协社里住下。李维汉回忆:“我们一边候工,一边学法文,看书报。华侨协社有个图书馆,里面有很多用中文翻译过来的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书刊。华法教育会的李石曾、吴稚晖都标榜笃信无政府主义。华法教育会办的《旅欧周刊》、以及旅法华工会办的《华工旬刊》也宣传这些思想。这些书刊对我们有很大影响。”这时,李维汉的思想主要被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所左右。对于“救国之道如何?真理在何处?我们仍在蒙昧之中,头脑基本上还是一张白纸。我们读了那些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书刊,对于书中描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妙远景,对于那种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人人读书,平等自由的境界,觉得非常新鲜、美好,觉得这就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大家就高兴地以为找到了真理。但是,用什么方法,走什么道路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没有进一步探讨,以为走勤工俭学的道路就能达到这个目的。”[3]P13-14他们这种思想很快体现在行动上。

1920年2月李维汉、张昆弟、李富春等人组织成立了一个笃信工读主义的团体——勤工俭学励进会(简称工学励进会)。工读主义之所以能一时盛行,与勤工俭学运动倡导者的影响和会员们在留法前后的思想历程有很大关系。如前所述,李维汉描述的思想迷茫之中受到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强力侵袭,在留法学生中极具代表性。法国是世界无政府主义的主要策源地,华法教育会的李石曾、吴稚晖等又大力鼓吹宣传无政府主义,高倡“扫除一切政府”、“纯正自由”、“无有私利”,反对“以暴易暴”。[4]P85-87另外,新民学会会员在国内就曾已开始试验工读主义,在岳麓山组建“新村”,后因故沉寂,如今在法国可谓恰逢其会,自然勃发如初了。

3.从工读救国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1920年春,李维汉与李富春、贺果、李林等到一个大型军火工厂施乃德钢铁厂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勒哈佛尔分厂做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资本的束缚和控制的问题。早晚工余,李维汉和大家一起自学法语,有时阅读一下法共《人道报》和共产主义小册子,有时也共同讨论研究勤工俭学的问题,渐渐地大家都感到勤工俭学的梦想很难真正实现。李维汉认识到:“布尔塞维克的俄国,凡是封建的遗物,如那些军阀、地主、资本家一概扑灭之,以组织世界经济,这样的改革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现”。他还呼吁“中华民族的男女打破智识阶级,牺牲着部分时光,做那些农人工人的解放事业。”[5]李维汉这阶段的认识较之以前有进步,但还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没有认识到人民获得解放的正确途径。

1920年7月,在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和部分工学励进会会员在蒙达尼举行集会,与会者一致通过将学会宗旨由原先的“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只是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一种意见是蔡和森提出的激烈革命的主张,另一种意见是萧子昇提出的温和的革命的主张。此时,李维汉对于要以革命暴力战胜反革命暴力、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还缺乏认识,还没有摆脱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在会后写信给毛泽东说:“俄国式的革命,我根本上有未敢赞同之处,但也不反对人家赞成他,或竟取法它,说来很长,且待研究……要多读书,多考察,多与友人研究后,再说”。[2]P143-144表现出思想正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同年8月,李维汉将工学励进会改为“工学世界社”,约在10月间,工学世界社开了三天会,蔡和森、向警予发表演讲。经过热烈的辩论,大多数社员赞成以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工学世界社的宗旨。至此,工学世界社和新民学会的宗旨已趋一致,它和新民学会一道很快成为勤工俭学生的领导力量之一。

在实际斗争中,李维汉积极参与了1921年的“二·二八运动”和进占里昂大学斗争的领导组织工作。1921年2月28日以蔡和森、李维汉为首的留法新民学会会员积极组织发动了求“生存权”和“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要求北洋政府发放津贴,并承诺勤工俭学生进入即将开办的里昂大学求学。这场运动暴露出勤工俭学生内部意见有分歧难以形成统一行动、力量单薄等缺点和不足,给了李维汉等组织者深刻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促使他抛弃了原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小资产阶级工读主义幻想,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严酷的斗争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生成长的大熔炉,也使那些已经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青年“深刻认识到在勤工俭学生中建立一个严格的战斗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必要性。”[3]P21-22毛泽东曾回忆说,在法国,“罗迈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6]P118。占据里昂中国大学的斗争失败后,李维汉同周恩来、赵世炎等转向了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工作。

二、李维汉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原因分析

李维汉之所以能较快地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着特定的外因和内因。

从外部原因来看,李维汉在时代激流当中,进入湖南一师学习,因缘际会结识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优秀的时代弄潮儿,为他们革新改良的鲜明的人生态度所吸引,逐渐走进了他们的知交圈,从此受到积极的引导与影响。在新民学会这个新生的进步团体中,李维汉得到熔炼得到极大的提升,并随之一同成长。当1918年6月间蔡和森从长沙赴京筹划勤工俭学事宜,在风雨骤起的洞庭湖上,即兴吟诗《少年行》: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存心,浩然充两间……”[1]P31-32这首大气磅礴的诗歌,充分体现了蔡和森、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志在天下、去国万里寻找真理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李维汉何其有幸,能跻身这顶天立地的“龙蛇少年”行列之中,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并最终改变自己与国家的命运。在准备留法勤工俭学阶段,毛泽东、蔡和森等先后从北京到保定预备班考察,李维汉多次陪同他们畅游,交流思想。特别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李维汉通过积极的参会与体验,品尝了期间的酸甜苦辣,磨练了思想和意志。李维汉个人思想认识的深入发展与新民学会宗旨的改变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蒙达尼集会上,李维汉发言赞成毛泽东一贯倡导和主张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观点。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21年1月国内会员在长沙集会,也一致通过新的学会宗旨。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反映了多数会员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又大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蒙达尼会议后,李维汉迁居蒙达尼与蔡和森等居住一处,集中阅读了蔡和森以“霸蛮精神”从法文翻译过来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文献和若干宣传十月革命的小册子。此外,又和蔡和森作了多次长谈、讨论,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欧洲革命斗争形势、共产国际的性质与任务、第三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决裂等等内容。思想上起了急剧的变化,认识到只有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3]P18“二·二八运动”也深深地教育了李维汉等学生领袖,他们“迫切希望勤工俭学生内部加强团结”,组织了一个“勤工俭学会”,提出“互助”、“劳动”、“改造社会”三信条,一边力求自救,一边学习社会主义。[3]P21-22他们还开始从事华工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在实践中与工人建立了更深入的联系,对工人阶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他们还在旅法华工会刊物《华工杂志》上发表了一批专论华工的文章,如荣熙(即罗学攒)的《论侨工与中国之关系》,V"H"L"(即李维汉)有《工人互助浅说》等等。

从内部原因个人特质来看,李维汉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地向着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方向正确转型,也与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具备的善于学习思考、不盲从的特质有关。李维汉有着良好的思想理论功底,比如他的《勤工俭学研究发端》一文,就勤工俭学与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关系作了研究。他认为勤工是谋物质方面的发展,俭学是谋精神方面的发展。他指出:“若单直发展物质的我,不发展精神的我,使他来指导物质的我,那我们就会变了没有人格的禽兽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就会永远没有合理发展的机会,一切语言行动就会随着人家摆布。这就造成今日奴隶的黑暗的社会状态之大原因。”(见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一册,第81-82页)李维汉赴来法勤工俭学的目的与动因,是要寻求人民解放、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他抱着这种人生态度与勤工俭学目的,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唐振南,赵丛玉.风华正茂的岁月——新民学会纪实[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4]高军.无政府主义在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李维汉.勤工俭学研究发端[J].华工杂志(第44期),1920.

[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孟毅辉

D6

A

1009-3605(2011)01-0055-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李维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编号:07JA710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0-08-22

王艳玲,女,湖南祁东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新民学会无政府主义蔡和森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
论我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表现及加以肯定的行为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对于1921年1月毛泽东的两次发言和一封信的研读
论新民学会成立的思想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