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梦》典故之疑——并非人人尽卢生

2011-08-15 00:43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卢生成仙邯郸

谭 牧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一、见微发明

黄粱梦是我国成语典故中妇孺皆知的一则,同一个典故家族当中也有“邯郸梦”,“一枕黄粱”之说,细究起来,这个典故关涉的历史由于被人忽视多加改写而陷入“多义”的尴尬处境,其中最为具有特性的是提炼所谓的“梦境”以至于到了干脆断定人生如梦就是这个(类)典故所有意涵的地步。这就意味着,这个典故大部分细微含义都被忽略了。那么原版沈既济“黄粱梦”的基本含义是否在这种历代的改编当中全部流失了呢?反过来问,仅凭“人生如梦”是否足以“成典”?黄粱梦原来的版本是怎么样和那些改写的分支区分开的?这是思想史研究的根本任务。

二、曲径通幽

这个典故的改写,大多展现为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民间戏剧风格的改写,大多渲染梦中所经历宦海浮沉来增加讽世意义。比如,宋代改编的邯郸梦故事当中,强调的是卢生因为“廉正”而受到嫉妒,了结于落魄,汤显祖的改写则强调书生本人名利双收,尽管也有诬陷妒忌,但也是虚惊一场;还有一个版本是蒲松龄的《续黄粱》加上了卢生接受在地府惩罚其阳间作恶的情节,这样剧本对于官场的批判意义,明显大于原本仅针对浮华的“劝解”意义。[1]116-117根据解释者们的历史梳理,对于梦境的利用方式有着从简单强调梦中有荣华富贵,转向梦中不但有荣华富贵,也有陷阱,杀伐,陷落,是受到同时代社会状况和人文思潮的影响:比如唐代的改编会受到佛道的影响,宋代的改编具有理学气质和对于梦的否定,而在元代戏剧的改写有更多讽世意义。[2]47-48日本学者陈舜臣比较了能剧《邯郸》和中国的原本之后认为,中国的邯郸梦故事反映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仕途的基本想象,是中国式经验主义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一生要想成为“达人”,应该顺着这种“幸福的路线”多取阅历,作者注意到“故事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一大堆官名”。而日本的能剧《邯郸》中,“卢生刚刚入梦就立刻被通知皇帝要禅让帝位于他”。他认为这个情节的设置反映了日本能剧改写的特色,却“失去了中国典故原本经验主义的性质”。[3]39-40这个对比和评价的角度,不如说,显示的是日本学者本身对于中国人理解的视角——“达人”的经历固然是经验主义的历练,但是忽视了中国读书人的传统理想,其实是攀缘传统等级制度以求稳固捷径,而不是孜孜于经历世事。

另一个分支,是强调这个故事背后的哲学含义,用古代中国的命运观念和“梦”的玄学观念来深化这个典故的基本蕴含。这就大多集中在梦醒之后卢生和老人之间的对话和梦与现实关系的评价乃至发挥上了。比如,一个改写的方式是强调卢生梦醒后,老人告诉他梦中的妻子就是他的马,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观念的另外一个实证。《枕中记》原本结局是卢生见到“黄粱未熟,触类如故”,方悟,“再拜而去”,与成仙并没有明显联系,而一个经典改编的版本是元代汤显祖《邯郸记》中卢生悟道后随了仙人去做扫花童子,以此来强调成仙高于方内生活的价值取向。相反的则可能导向对于出世精神的反弹。比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对于卢生梦醒探讨梦和显示的关系时说道(卢生目光闪烁地反问吕翁):“因为是梦就更想活下去了。我们做的梦会有醒来的一刻,所以人生的梦也总会有醒来的那一天。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要找到活着的价值好好活着,你不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吗?”[4]看起来芥川龙之介并不能够接受这个经典故事最初希望传达的成仙理想,而是更多地关注防卫自己的意识独立。尽管具有足够的入世人文主义,却背离了这个故事的根本意图。这不免让人生疑,难道理解“邯郸梦”典故的意涵,可以脱离梦境线索本身的发展吗?

三、何处见疑

从以上分析看来,大多数解释都基本同意这个典故奇崛但是意义显明,无处见疑。很奇怪的事情是,很少有人问,这个道家劝解故事的原型,并未介绍这个瓷枕的来历,而只是隐约说明这个枕头作为点化人心的工具,能够让人在万代一时的超时间环境中面对自己内心潜藏的希望和欲望。更加奇怪的是,道家以宣扬成仙困难著称,却从来没有人保证只要生出离俗世之心就可以成仙,莫非是睡过瓷枕得高人指点就可以成仙? 是否可以说,成仙不过是“黄粱梦”的一种而已?这只是典故《黄粱梦》几经改编留下的一点疑问。

另外一个值得生疑之处,在于机缘虽俱全,却不见得人人都是卢生。这个典故并非直指世间虚无之义,不难猜想,若是再来几个书生睡这个枕头,真的会人人都内心悟道,决定成仙?难道枕中所见世人为善却遭恶和为恶得善果的“遭命”[5]63-65,不会同样产生以下几种情况?(1)产生游戏人生之念,做梦者梦醒变得疯癫?(2)产生业力如无头绪线团,深不可测,即使清廉贞正亦不免获罪的错愕和继续谨慎建功立业的决心?(3)很难说,究竟是梦中的卢生更无力,还是醒过来的卢生更精明。卢生会不会醒来确认梦中人实在愚笨而自己精明,于是将“枕中记”干脆视为宦海往鉴?

再猜测下去恐怕发明过度。正如前文所示,毕竟典故的源流是具有高度的历史相关性的,贴近历史背景来看,这个故事原本《枕中记》反映了中唐时期文人对盛世不再的虚无感,也就是某种出世情节在社会衰落的状况下的繁盛。文人常有的虚无感其实就表现在向往出世却还希望成仙得道的执念,同时伴有对官场以及自己的期望的厌倦。这种社会状况造成情节设计的变化,从安稳回到“起点”的理想世界的结束演化到宋代引起的对于原本当中“梦”本身精神意涵的淡漠,以及明清对脱离了现实的理想世界的最终抛弃。[6]20-21毕竟,成仙的世界最初和官场一样,对于卢生而言都是暂时不现实的。这个地方想要分析的是,如果梦境过于虚幻缥缈,事实上人并不会产生出世之想;梦境和世俗经历和愿望与怨念在一定程度上重叠,则对人的现实感有削弱作用,梦醒之人固然暂时生颠倒之心,却难以生出对于梦境的留恋;同时,经常被忽略的一种状况是,如果梦境的虚构程度达到理念化程度过深以至于难以概括的程度,梦醒之人则会产生讨厌现实的感受,尽管梦中的世界有美好也有杀伐陷落,现实世界则要苍白甚至节奏缓慢许多,以至于现实世界是难以忍受的,“黄粱”煮熟时间之短,正是要说明这第三种情况。因此真正让人在梦醒之后达到厌世和离市之心的梦中情节建构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在一个程度上具体化,在很小的程度上抽象化。

四、疑证无漏

但是“邯郸梦”这个故事本身作为一个内含丰富的隐喻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他们激发了关于时风凋敝,宦海黑暗,托梦寄思的想象,而在于它的另外一些特性。与其简单归结为梦境寓意无常,不如说邯郸梦作为一个典故,最初反映的其实是作者沈既济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认知:通过求取功名路上的书生和点拨者的偶然机缘,显示了作者对梦这个经常被贬为“无意义”的日常生活投射的深层次认知:这个世界并不比梦的世界更加实在,梦中的世界其实比现实更加具有寓意。因为我们在邯郸梦中看到的故事,可能让深思的读者错愕: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是美好的。书生不仅有金榜题名,迫害敌手;也有遭人诬陷,直谏遭怨。卢生与其说是逃向梦境,不如说最终从梦逃了出来。 邯郸梦之所以引人深思,就在于并不板起面孔像佛经那样说教:生如露电。而在于提供了命运在各个选择下的可能的场景。在这一点上,它作为典故远远了超越了简单地否定世俗名利导向虚无主义的层面,而是恢复卢生选择的权利(触类如故),给予他另外一套人生尺度。而卢生的反应,最初在沈既济的版本中,则还没有惊恐到万念俱灰,选择成仙的地步,也没有继续延续利欲熏心的功名心,而是反省拜谢而去。世俗生活的继续延续意味着最初沈既济并没有打算把卢生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归宿方外的人,而是将故事仅仅当作一个教育的寓言,世界上只是多了一个更具有醒世性格的人而已;作者不是急于规定这个梦对于卢生的影响——无论决定成仙,决定仕途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最初卢生和老人的辩论,其实是一个更为宽泛的道家命题:适与不适,以此来看,那个得道成仙的说法,不也是诸多可能的场景之一吗?甚至在沈既济本身的情节设计中,甚至都不见得像后人那样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结尾。作者至少并不是那种希望让卢生代表的书生群体继续增加攀缘之心借道成仙的人。难道邯郸梦的主题,不恰巧是现代玄幻电影《盗梦空间》表达的对于整个生存现实的多层次性的映射吗?尽管在最终,卢生依然走了老路,继续赶考,这些生存路径却是并行不悖的。在作者眼中,这些生存的形态在最初版本中并没有价值高下之分。

同一个主题因取材角度各异可能有完全迥异的读解方式,却可能很少触及典故的核心涵义,有所偏执的读解其所偏必然有其原因。邯郸梦的读解歧异显示了基本相异的人生观念和世界图景。一个枕头,一则教诲,可以产生一个梦醒的得道者,也可以产生一个决心“继续做梦”的人,或者干脆将一个神志正常的人变成个不明生身何在的疯子。或许我们可以说,邯郸梦之所以是一个可以标识原作者沈既济精神世界复杂层次的一个有力的隐喻,正因为有卢生这个特定的读解者,千古文人梦尽管类似,但是并非人人都具有卢生的悟性。确切地说,同为对于“浮生若梦”这个寓言的阐述,在邯郸梦这个具体的情景下,产生了独特的人文意涵。

一则成语能够经久不衰,就在于其凝练致远,在历史的演化中产生多种涵义和改写的可能,同时不流失真正的哲学意涵,越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化资源,就越具有这种强大的衍生力。作为解释者应努力做到见微知著,而不是落入窠臼;既要识别传统文化当中永恒的主题,也要注意识别其在各个社会背景和人文思潮影响下的流变轨迹,这是我们在发掘我国传统学术资源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1]康清莲. 规诲与惩罚——枕中记与续黄粱之比较[J]. 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7(3).

[2]吴海燕. “枕中一梦”的嬗变——从《杨林》、《枕中记》到《邯郸记》[J].邯郸学院学报,2005,15(1).

[3]陈舜臣. 唐代传奇[M]//中公文库. 东京:中央公論新社,2000.

[4]芥川龙之介. 唐代传奇[M]//中公文库. 东京:中央公論新社,2000.

[5]于英时. 东汉生死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孙国江. 中国古代人生如梦思想影响下的黄粱梦故事[J]. 阴山学刊,2009,22(4).

猜你喜欢
卢生成仙邯郸
海绵“成仙”
邯郸在哪里?
寻仙记
卢生做梦
清代邯郸教育
黄粱一梦
《邯郸记》与《枕中记》的对照及情节特色
国画 久住山林半成仙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
《聊斋志异》中的“红杏出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