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养

2011-08-15 00:42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异国外语教学外语

王 焱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养

王 焱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在阐述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教育的引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的有机结合,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失与摩擦,研究培养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策略。

国际化;文化敏感性;文化能力;文化教学

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全世界文化教育的主要趋势,其最终目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指出:“全球化是一个传播性概念,交替地掩盖与传递文化或经济含义。”全球化从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因而在正视经济全球化现象时,绝对不能忽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和必然结果,既蕴涵着跨文化交际,又有力地推动着跨文化交际更深更广的发展。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走向世界。

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努力创造的,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遗产。当今国际化的社会中,人们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又形成了跨文化交际。各民族不同的信仰、文化、审美观、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礼仪,往往会产生一些冲突和误解,导致中西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由此可见,加强文化教育学的研究,提高语言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培养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至关重要。

一、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内涵

文化敏感性,也称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指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异国文化的观察、领会、理解、接受、赏识和有效利用的反应能力,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文化敏感性能从表面上发现异国文化的特征,并能察觉到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及有文化冲突的异国文化特征和对方的所作所为[1]。文化敏感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意识,因而,进行文化敏感训练需要有效的文化信息、研究方法,广泛的数据收集、专业文化知识及对细微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能够从对方角度去理解、沟通、合作,并在令人满意的交互过程中双方实现各自的目标。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而文化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文化能力,也称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用宽容的态度,根据话题、语境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2]。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在文化、交际等各层面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实现交流。

外语教学的最新理念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并灵活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传播和交流中西文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3]。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和外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因此,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世界各国的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有效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知识修养,培养学生具有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和意识。

2.有利于融合中西文化和反省自身文化

外语是实现有效得体的交流与沟通的交际工具,既要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又要强调其功能体系;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要了解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外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自然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使其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语言交流环境。使其接触不同文化背景,遵循语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原则,最终实现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的目标

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在外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教给学生语言知识点,词汇及考试技巧,同时也要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中,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外语教育应充分体现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文化背景了解得越充分,越有利于提高其外语语言技能。

三、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养策略

1.避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摩擦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个人隐私、时间观念和客套语等方面的文化冲击时有发生,因而,避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摩擦尤为重要。一要避免隐私的文化摩擦。中国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愿意了解别人的家事和私事,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愿意自身有更大的空间,特别不愿意别人提及自己的隐私。二要避免时间观念的文化摩擦。中国人时间随意性较大,对参加会议或赴约迟到不以为然,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强,时间把握精确。三要避免使用客套用语的文化摩擦。中国人在别人赞扬自己时,总是谦虚地自贬回应,说出很多自己的不足,而西方人会真诚地充满自信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四要避免餐饮习俗的文化摩擦。中国人热情好客,酒席上常常不管客人的喜好,无度地夹菜添酒,而西方人尊重客人意愿,吃喝随意。

2.确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外语专业课程来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和进行情感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增加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及社交中待人处世的技巧,改变自身行为方式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交际性和应用性,实现与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4]。外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和对外交流的各个领域的需要。

3.实现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教育的结合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进行跨文化交际是交际过程中的一种双向活动。交际双方一方面要了解异国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本土文化,并且要平等对待两种文化的异同,充分理解和宽容异国文化。尤其是在传播本土文化时,能把异国文化加以借鉴和吸收。跨文化交际者和文化使者既要熟悉异国文化,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又要能有效地跨越文化障碍与对方进行交流合作,向交际方介绍本土文化。异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必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获得,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异国文化教育和本土文化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克服交际时使用外语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

4.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影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外教在异国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将语言知识积累教学和文化知识拓展教学有机地结合。授课内容多体现语言中的文化意义和风俗中的文化传统,拓宽学生的异国文化视野。注重本土文化教育与异国文化教育的互动,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更多感悟异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文化意识等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

5.倡导教师发挥在文化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和中介作用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都有其文化特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需要使用该文化相对应的语言规则,因而文化输入是外语学习中的“双刃剑”。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交际双方对异国文化特质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把本土文化的社会准则不恰当地运用到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之中[5]。提倡教师在文化教学中的中介作用。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学习环境的完善和异国文化的输入。学生作为交际主体要培养文化意识,明辨文化差异,提高文化能力,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四、结 语

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和文化能力的提高不单是语言的训练,而且是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人类社会需要跨越国界之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文化教学有利于推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多重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人才。

[1] 胡文中.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4-36.

[2] 余伟康.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环境的创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0-81.

[3] Hammer M R,BennettM J,Wiseman R.Measuring InterculturalSensitivity: The InterculturalDevelopment Inventory[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4):421-443.

[4] 高焕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思维[J].职业圈,2007,55(3):38-39.

[5] 鲁楠,赫妍,王爽.浅谈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3):2894-2895.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under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WAN G 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explan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competence,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teaching to combine language knowledge with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discussed,so as to overcome cultural conflict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re raised.

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ulture teaching

H 319.1

A

1008-9225(2011)05-0049-03

2011-04-22

王 焱(196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王立欣】

猜你喜欢
异国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10个异国文化中难以翻译的词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异国的清汤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多一点等